瞻仰王羲之故居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古代书圣王羲之与朋友一起外出踏青的故事。《兰亭集序》被后人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早在学生时代,每当上书法课的时候,时常听老师讲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王羲之高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里,对王羲之故里产生了无限遐想。
2018年秋季,我受聘于山东曲阜一民办学校,离王羲之故里临沂不远。11月17日,我们乘专车前往临沂游览,了却我心中多年的夙愿。 170公里的路程只三个小时就到了。上午12时许,我们来到了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王羲之故居,只见门前一对石狮威武而立,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的“王羲之故居”匾额高悬门楣上方。一对柱联是“北国普照南国戒珠尽右军故里;西晋砚池东晋兰亭皆书圣遗迹”,上联是说临沂王家的宅院舍给了普照寺,绍兴王羲之故居捐给了戒珠寺,下联是说王羲之在临沂的遗迹有“洗砚池”,在绍兴的遗迹有“兰亭”。
“天下第一行书”是怎样练成的呢?初中语文《王羲之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课文描述了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父亲枕头中有《笔说》,就偷来阅读揣摩。后来书法大有长进,连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看了王羲之的作品也赞叹不已:“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后来,王羲之跟随卫夫人等多位名师练习书法,终将不负众望,真、草、隶、篆俱佳,尤其擅长隶书,成为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被后人称为“二王”。
迈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满塘的池水如同黑墨,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池岸砌有假山怪石,池畔垂柳花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却有几分江南园林景色。池北修建砚碑亭,亭内立有两块石碑,上书“晋王右军洗砚处”、“洗砚池”,字迹古朴苍劲。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每次写完字,就在园子里的水池中洗涮笔砚,时间一久池水就成了鹅墨黑色。一池子的水变成鹅墨黑色,该用多少次洗涮笔砚呀! 其实,水池中的水变成鹅墨黑色也不是王羲之一人所为。王羲之世代酷爱书画,其父王旷擅长书法,叔父王艺、王彬是有名的画家。据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画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所以,洗砚池应是王家几代子弟习书作画洗笔砚所染成鹅墨黑色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水池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偌大的一个水池,染成鹅墨黑色,足见王家世代子弟习书作画是多么勤奋!毅力是多么坚定!成就是多么不易!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时常观察鹅浮在水面游来游去的情景,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写出的“之”字十分像鹅,很有灵动之感。并由此创造了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有趣的是,这个“永”字每一种笔画有不同的名称和书写之法,而且还代表了所有汉子的笔画,写好了“永”字,再书写其他汉子就容易多 了。
这块石碑上书写的“鹅池”二字,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鹅”字,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应该是左右结构,为什么是上下结构呢?因为古代文人书法时,有时候为了整体效果,喜欢写异体字,这个上下结构的“鹅”字,就是一个异体字。再看看这个“池”字,是不是比“鹅”字要粗壮一些,好像不是一个人书写的。原来呀,当年王羲之书写完“鹅”字,正准备书写“池”字时,皇上派人送来的圣旨到了,王羲之连忙停下来去接圣旨了。旁边的儿子王献之见状,立马拿起毛笔,书写了这个“池”字。
沿着池边走向对岸,我们来到澄怀堂。澄怀堂内陈列有王羲之先祖琅琊王氏的族谱,以及王羲之南迁经过的资料。西晋末年,民族矛盾激化,内忧外患,政局动荡。这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建议南迁,并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辅佐司马睿渡江,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由于王家对司马政权的支持,琅琊王氏成为东晋第一望族。朝中官员半数左右为王家的人。甚至有人说“王与马,共天下”。
这是王羲之家族的家训,意思是:言之必行,是信义;表扬别人,批评自己,是美德;有所作为,是孝行;兄弟和睦,家庭和谐,是悌行;面对利益要谦让。王氏家族讲信义,重孝道,是王家立身之本。晋 · 干宝《搜神记》中“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这里记载了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叫王祥,王祥是王羲之曾祖父王览的同父异母兄弟。今天,我们不但要学习王羲之家族的文风,更要传承这种孝道的家风。
众所周知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文人的一面,而他武官的一面却鲜为人知。 实际上王羲之是个武官,曾任东晋右将军,当过刺史、宁远将军,是我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能领兵打仗的人之一。古代三军是分左中右三军,王羲之一直是东晋右军的一把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后来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 世称“王右军”。人们习惯把很有名望的文人用其武官的职务来相称,如草圣张旭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诗圣杜甫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在王羲之故居内有一块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刻《兰亭集序》全文,气势磅礴,笔力万钧。
《兰亭集序》是怎样写成的呢?“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开头交代了《兰亭集序》写作时间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当时,五十一岁的王羲之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修禊”是当地的一个风俗,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 人们习惯到水边嬉戏,清洗身上的污秽。现在演变成春日外出踏青。王羲之和他的好友来到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30里的兰渚山的兰亭,就是为了“修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次聚会的有孙绰、谢娄等社会名流和年轻一代的文人,一共42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就是著名的“流觞曲水”的故事,王羲之等人在景色秀美的会稽山下,围坐在弯曲的溪水旁,把盛满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酒杯流到谁面 前,谁就得饮酒赋诗。课文插图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这次活动收集和诗37首,王羲之将这些诗作逐一记录,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此序即《兰亭集序》。这篇《兰亭集序》情景交融,文简意深,文笔洗练,一蹴而就,堪称王羲之书法最高境界。
国家领导人非常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该碑是国家领导人书写的《兰亭序》,作品原件收藏于中央档案馆,书法豪放刚劲,上下错落,节奏起伏,自然天成。
王羲之故居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各式建筑,错落有致,苍松古桧,林立其间,溪水潺潺,垂柳依依,桂花、栾树、女贞、杜仲、紫叶李等名贵树种,遍布园内,游人漫步园中,有鸟语花香、幽深别致之感。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