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隧道怎么挖的 长江隧道在水里还是土里
江里面这么深的水,江底隧道是怎么建成的?
修建水底隧道所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有 围堤明挖法、气压沉箱法、盾构法及沉管法。围堤明挖法比较经济,有条件时一般应尽先考虑采用。气压沉箱法只适用于航运不多的较小河道中。
由于需要修建水底隧道处的航运通常比较频繁,采用围堤明挖法及气压沉箱法对水上交通干扰较大,所以在150多年来的水底隧道建设中大多采用盾构法及沉管法。
至20世纪50年代后,沉管法的水下接头及基础处理等重大技术关键相继突破,使施工工艺大为简化,并使隧道防水性大为提高,且能采用容纳四车道以上的矩形断面。
在一定条件下,沉管法隧道覆土浅,线路短,照明和通风代价较小,工程和运营费用低,使用效果好,故自1965年以来,世界各国建成的20多条水底道路隧道,大多系采用沉管法。
明挖法 排水,挖深坑,然后施工,最后填埋。这种方法最简单,但是施工场地大,受周边建筑物的制约大。苏州独墅湖隧道、武汉东湖隧道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盾构法 隧道施工中最常用、最先进的方法。始于英国,兴于日本,已有180多年历史,最大的优点是适用于软土地质的隧道开挖。
冻结法 将土体冻住,使其达到一定强度,增加自身的稳定性,满足开挖条件。工人们会在土体上钻很多孔,然后放进去冷冻管,利用冷冻机提供制冷液,冻住后把冷冻管拆除,土体也会保持很长时间不融化。
不过冷冻管虽然拆除了,但是温度仍然还在零下十几度,工人们像是站在开门的冰箱前,是要穿大衣施工的。不过这个大冰箱的脾气不大好,需要小心控温。
沉管法施工,只要满足船舶的抛锚要求即可,约1.5m左右。
扩展资料
隧道防水
水底隧道的主要部分处于河、海床下的岩土层中。常年在地下水位以下,承受着自水面开始至隧道埋深的全水头压力。因此水底隧道自施工到运营均有一个防水问题。防水的主要措施有
1、采用防水混凝土
防水混凝土的制作,主要靠调整级配、增加水泥量和提高砂率,以便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厚度的包裹层、切断毛细渗水沿粗骨料表面的通道,达到防水抗水的效果。
2、壁后回填
壁后回填是对隧道与围岩之间的空隙进行充填灌浆,以使衬砌与围岩紧密结合,减少围岩变形,使衬砌均匀受压,提高衬砌的防水能力。
3、围岩注浆
为使水底隧道围岩提高承载力、减少透水性,可以在围岩中进行预注浆。特别是采用钻眼爆破作业的隧道,通过注浆可以固结隧道周边的块状岩石,以形成一定厚度的止水带,并且填塞块状岩石的裂缝和裂隙,进而消除和减少水压力对衬砌的作用。
4、双层衬砌
水下隧道采用双层衬砌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防护上的需要,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围岩可能开裂破坏,只要衬砌防水层完好,隧道内就不致大量涌水、影响交通。其二是防范高水压力,有时虽采用了防水混凝土回填注浆、在高水压下仍难免发生衬砌渗水。
在此情况下,双层衬砌可作为水底隧道过河段的防水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水底隧道
长江隧道是如何建成的?
采用盾构法建设长江隧道。
长江隧道是一条穿凿在长江水面以下土石层,贯穿长江两岸的隧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亚马逊河与尼罗河。
长江是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403公里;长江水量居世界第三,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城市都在长江两岸。
已经通车的长江隧道有:
武汉长江隧道(2008年12月28日通车)
上海长江隧道(2009年10月31日通车)
南京长江隧道(2010年5月28日通车)
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2012年12月28日通车)
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2014年7月1日通车)
武汉地铁4号线过江隧道(2014年12月28日通车)
南京地铁3号线过江隧道(2015年4月1日通车)
南京扬子江隧道(2016年1月1日通车)
过江隧道是如何开挖的?
过江隧道通常采用盾构进行开挖。盾构法,就是使用盾构机,自动挖土、保持平衡、运土出去、衬砌、铺设管片的机器。
盾构机要开始施工,或者完工后重回地面,需要先把两端的站修好,并且这些车站需要具有盾构始发的条件,有的时候也是从盾构始发井开始,盾构始发井一般是车站的一部分。
同时为了保证地下的通风和电路等,还建有风井。一个关于武汉地铁四号线的风井的报导 4号线越江隧道能“正常呼吸”了武昌风井主体完工
另外为了逃生需要,这个双向双隧道的隧道工程还需要修建联络通道。如果一个隧道发生火灾或其他灾害,人员可以通过联络通道逃生到另一个隧道中。联络通道的修建风险很大,我国地铁修建历史上损失最严重的事故就发生在2003年上海地铁过(黄浦)江隧道的联络通道施工的坍塌事故。在武汉地铁二号线联络通道的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是冷冻法,它也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把含有江水的江底砂土冻住,变成固体,再进行开挖。
长江隧道怎么做出来的
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二桥之间,这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隧道进口位于汉口胜利街,出口在天津路建;在武昌友谊大道建进口、出口通道。该隧道总长约3630米 ,工程概算投资20.486亿元,是一条左、右隧洞隔离的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车道净高 4.5米 ,设计车速 50公里 /小时。武汉长江隧道2004年11月28日开工。2006年3月开始采用盾构设备掘进,日掘进8 -10米 ,到武昌江边时入地深度可达30 -40米。2008年4月19日,武汉长江隧道双线成功贯通。2008年12月28日进行试通车,开始为期3个月的调试运行。长江隧道通车后,预计将分流武汉市中心城区20%左右的过江交通,将缓解长江一桥、二桥的交通压力。
武汉长江隧道是目前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开挖这一江底隧道的过程中,成功攻克了五大世界性施工技术难题。 长江武汉段江底地质条件复杂,有黏土、粉土、粉细砂、卵石,还有岩层等13种围岩,其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是隧道挖掘施工的“天敌”。他说,开挖武汉长江隧道的每一个施工阶段,几乎都伴随着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攻关。 武汉长江隧道的建设施工必须在防洪设施密集、城市建筑众多的中心城区进行,这也决定了这些难题的世界性。这五大难题一是姿态控制,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掘进姿态难以控制;二是高水压,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的压力极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三是超浅埋,部分地段盾构机离地面只有5至6米,要不“惊动”地面建筑,穿越长江大堤等,难度极大;四是强透水,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长距离掘进,由于地质变化大,盾构机必须一次性成功穿越2500多米。 盾构机在地底下挖掘,容易引发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中铁隧道联合体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使盾构机掘进时波动很小,保持水压平衡,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内;针对长江武汉段江底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防渗水成为长江隧道施工的又一大难点,中铁隧道联合体采用最新的防水接缝技术,注浆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为江底隧道的施工开创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