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位于湖南湘西市,了解寒山寺历史文化背景
寒山寺简介
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
扩展资料
世界之最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最大诗碑和最大佛钟在苏州寒山寺正式落成开放。据了解,今年12月初寒山寺大钟、大碑均已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定为创“世界记录”。
其中“寒山寺大佛钟”重达108吨,高8.608米,最大直径5.242米,钟面刻有七万多字的《大乘妙法莲花经》。“寒山寺大碑”总高为16.9米、重约400吨,其正面刻有唐代张继所诗、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背面则刻有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寒山寺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新闻网-图 世界最大诗碑在苏州寒山寺落成
寒山寺的由来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在此住持,遂更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来到该寺,写下了一首《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
“妙利普明塔院”最终又怎么演变成寒山寺了呢?是在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诗之后人们才取名为寒山寺,还是在此之前“寒山寺”一名就已经妇孺皆知了呢?
史料记载,寒山寺之名,在唐代以前,事无记载。但在当时由于寺庙建在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玩的人已经是络绎不绝。唐太宗贞观初年,有诗僧寒山子曾经“来此缚茆以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僧希迁曾经在此建造寺庙,并将寺庙命名为寒山寺。最为出名的事发生在这个时期,相传唐代天宝年间,诗人张继赶考落第,催舟还乡,途经苏州,夜泊枫桥,触景生情,写下一首优美抒情的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诗云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此,悠扬的钟声感发了几许墨客骚人的心灵,隽永的诗韵渲染了名寺古刹的钟声,千百年来,入诗入画,寒山寺的名声也随着诗韵钟声传播四方。寒山寺闻名遐迩,成为蜚声中外的游览胜地。
但在苏州的地方志中记载,天平寺的藏书有很多出自唐代,书背后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当地知府吴潜写过一首诗中有“借问封桥桥畔人”的句子,由此考证可以得知寒山寺在唐末已改名封桥寺,北宋仁宗嘉祐二年郇国公王珪因为书写张继的诗,易封桥为枫桥。
到宋仁宗嘉祐中,朝廷将妙利普明塔院改赐名为普明禅院。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仍称枫桥寺。南宋一代诗人题咏多题为“枫桥寺”,仅张诗中偶用“寒山寺”旧名。元代始复称寒山寺,元代诗人顾英、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明、清、民国及至人民政权建立,均沿用“寒山寺”名。
寒山寺有多少年历史?
1、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2、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因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知名天下。
3、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