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频道 > 正文

电影频道

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有哪些

影评小编2023-02-11电影频道75

我们中国一年有几个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共计约13个,相关习俗如下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2、春节(正月初一)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3、元宵节(正月十五)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5、清明节(阳历 4月5日前后)

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上巳节(农历 三月初三)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主要习俗有祭神,斋戒,沐浴用兰汤。

7、端午节(农历 五月初五)

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8、七夕节(农历 七月初七)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9、中秋节(农历 八月十五)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10、重阳节(农历 九月九)

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除此之外还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等习俗。

11、寒衣节(农历 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

12、腊八节(农历 腊月初八)

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13、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几个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等。

中国传统节日有多少?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中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十六大传统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寒食节是中国十六大传统节日之一,曾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其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盛转衰的过程,是传统节日中随民俗变化融合消失的典型。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重温寒食节的历史、发展与衰落,对现实的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寒食节的起源

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为“百五节 ”或“一百五 ”,其重要习俗为禁火、冷食,故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寒食节是一个节日内涵很丰富的节日,主要的习俗有禁火,冷食(冷食种类繁多,较早的有饧、粥等),祭祖,斗鸡子、蹴鞠、秋千之戏等。除了禁火和冷食外,其它习俗大都是在文化变迁中整合而来的。

寒食节青团,图片来源于网络

儿童蹴鞠,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食节是古代的重大节日之一,《岁广时记》称“冬、正、寒食为三大节”,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周,据史料考,寒食节的最早起源应该和周代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有关。目前,对于寒食节的起源,在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种学说 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和纪念介子推说。前两种说法主要是史学家基于史料研究提出,后者则主要由民俗学者基于民间感性的理解。

关于禁火说, 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周代的,《周礼·司烜氏》记载有 “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从唐宋以后的相关资料来佐证,二十八星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甚至二十八星宿中的每一宿都被尊为神,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星宿出现和消失的规律,都对农作物的收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唐代的李贤在注《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时说 “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也就是说,寒食节禁火说中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学上的大火星,禁火是人们基于对星宿的崇拜举行的祭祀大火星的仪式之一。

大火星——心宿二,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改火说,有人认为它是禁火的仪式之一,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单独的祀火仪式,关于这这两者的关系并没有相关的文献佐证。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的理论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迹可循。相传远古时代,燧人氏见大鸟啄木出火,知木中藏火,因创钻木取火之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宰予说“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马融注曰 “《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故曰‘改火’”。不同时节换新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时疾。《北史·王慧龙转》附《王劭转》载“(王)劭以上古有转燧取火之义,近代废绝,于是上表请变火曰 ”臣谨案《周官》 ‘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数变,时疾必兴。圣人作法,岂徒然也?”可见古代禁火之制的确存在。

与改火说相关对寒食习俗的成因有 “哀悼牺牲” 和 “斋戒仪式” 两种说法。前者如裘锡圭先生认为 “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 。后者如杨琳先生,认为因为改火习俗中有寒食习俗,所以寒食节也是一种“斋戒仪式”,这种仪式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方面,完全熄灭旧火可以避免死灰复燃或者与新火相见,也就能避免造成伤害;另一方面,这种斋戒是为了显示迎接新火神时的庄严、敬重,以此来博得新火神的欢心,起到祐福的功能。但我国的斋戒没有必须要寒食的文化传统,寒食节也是“斋戒仪式”的观点有一定的纰漏。

而介子推说则是民间流传最广、接受度最高的寒食节来历传说。介子推说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忠臣介子推,这种说法虽史料上存疑,但民俗学上是被广泛支持的,被认为是解释寒食节来源的民间附会。《琴操》曰 “晋文公与介子绥俱亡,子绥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其中的子绥指的就是介子推,记述的主要情节基本一致 介之推在重耳逃亡之时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不惜以肉啖饥饿的重耳而尽忠;重耳成为君王后,介之推的汗马之功却惨遭无禄可受,遂(携母)隐居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幡然悔悟,本想以焚山逼迫介之推主动出山,不料介之推抱木而亡。

介子推及母亲抱木而亡,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早提出这一学说的是两汉时期的桓谭,他在《新论》的“离事”中指出,“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时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玉烛宝典》引《邺中记》亦说“并州之俗,以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曹操在禁绝火令中也有类似记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这一观点在南北朝前流传甚广,而后又学者提出异议。 南朝的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中就明确指出据 《左传 》及 《史记 》并无介子推被焚之事。且在 《庄子 ·盗跖 》中记载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刘向 《新序 ·节士 》中亦载 “…… (介子推 )遂不出而焚死。”等史料中,也并没有介子推与寒食节直接先关的说法。但是,虽然史学家对此存疑,但并不妨碍这种观点被民间广泛认可,这也是“还俗与民间”的文化保护观所提倡的。

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我国传统节日有八个,下面按照公历日期排列(说明 公历日期按照2010年。因传统节日习惯上按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差异)。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13日)。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14日)。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28日)。

4. 清明节——农历二月廿一(公历4月5日)。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16日)。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16日)。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22日)。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16日)。

我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擡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薰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要详细。

春节,除夕团年饭,北方吃饺子。

元宵节,吃元宵(汤圆)打灯笼.

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

端午节,纪念屈原,塞龙舟,吃粽子。

清明节,扫墓祭祖。

中元节,祭祀祖先,焚烧香纸。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登高,赏菊,插茱萸。

腊八节,祭祀神灵,喝腊八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各有什么风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 *** 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 *** 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著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冬至节的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几月几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乾乾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溼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都在哪天?

中国法定节日有 新年(1月1日);春节(农历新年);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中国青年节(5月4日);护士国际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中国 *** 诞生纪念亥(7月1日);中国人民 *** 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记者节(11月8日)。

传 统节日有,春节,元宵 ,中秋,端午,七巧,腊八节 食寒节 等

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3、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4、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6、中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订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8、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 。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擡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薰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 *** 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是几月几号,都有什么习俗? 20分

春节 阴历正月初一,阳历日期不定。习俗么~你懂的,各地略有差别。

清明节,4月初。习俗 上坟,踏青。吃青团子,门前插艾蒿。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囊驱虫。

中元节,农历7月15.。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习俗 上坟,烧纸怀念逝去的亲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 吃月饼 、西瓜,阖家团圆日。。

重阳节,阴历9月9日,习俗 登高,敬老,吃桂花团子等。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鬼节,,中秋,重阳,寒食,除夕

一共有多少个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17个,分别是 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小年、除夕。

1、春节

时间 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 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别称 岁首、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等。

2、元宵节

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灯节、小正月、元夕、上元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农历二月初二),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5、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1、中国共有11个个传统节日,分别是 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阳、腊日(腊八节)、小年、除夕。

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3?大部分传统节日形成于上古时代,先秦时期由于南北风俗各异,南北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中原文献鲜有记载。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关于我国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