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什么动物或虫子灭绝了 快要灭绝的昆虫有哪些

影评小编2023-02-09电影影评65

已灭绝的动物,时代尽量久远一点,越多越好。(有图给几张,O(∩_∩)O谢谢)

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迭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背壳纵分为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

形刺

形刺是一类已经灭绝的牙形动物的骨骼,存在于寒武纪到三叠纪由海洋沉积物形成的地层即海相地层中。牙形刺形体很小,一般只有1毫米左右,最大也不过7毫米,形态多变,如角锥梳状、耙状、台状,颜色各异,广泛分布于海相地层中,是一类重要的微体古生物。生存在寒武纪至三叠纪。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在生物演化中也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华夏鳗

华夏鳗是距今5.3亿年前的动物,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原始脊索动物。这一研究成果将脊索动物的演化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多万年其躯体长22厘米,具有鳃裂、肌节和脊索,沿其腹部的—系v字形分节与现出原始脊索动物的文昌鱼肌肉节极为相似;沿其背部有一条很深的褶痕,这是该动物脊索留下的痕迹。脊椎动物的脊椎骨就是由原始脊索动物的这种棒状肉质脊索构造演化而来的。

海口鱼

海口鱼的化石于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帽天山层)被发现,溯源于寒武纪,被认为是至今发掘的最古老的鱼类。海口鱼确为已知最古老脊椎动物,它的发现对古生物学及动物源流的学说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把科学家原先预计有脊椎生物出现的时期早推至5亿年前。海口鱼身体结构接近现存的七腮鱼。头部有六片到九片腮,有明显的背鳍。它是生命进化史上的巨人,拥有坚实的外壳和身体非常独特。

酸浆贝

酸浆贝是腕足动物门、具铰纲、终穴目、穿孔科的1种。分布于日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南岸,山东半岛北岸和南岸)。形状是触手冠属捻冠型、双腕状。石灰质外壳略呈卵圆形,红色,颇似双壳类软体动物,但为背腹两壳,两侧对称,大小不等。背壳小而平,腹壳较大而凸,后端稍弯曲成鸟喙状,中间有1圆形小孔(内茎孔),细短的内茎由此伸出附于外物上,营固着生活。壳表饰有细孔,同心生长纹虽微细但清晰。壳内有肌痕,壳缘呈波状,背壳中央有1道微凹的沟纹,腹壳有1与此沟纹相对应的凸起。壳质为碳酸钙。主要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水深至280米的近岸浅海,营固着生活,通常栖息在岩性海岸和有岩石露头的海底,或附着在软体动物贝壳上,众多个体常能互相附着聚生成葡萄状。

介形虫

介形虫在奥陶纪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介形虫是生长在水域中的无脊椎动物。大的像米粒,小的肉眼看不清,通常只有o.5~1毫米大小。找石油总少不了它。因为在陆地上或海洋中的沉积中,介形虫的模样不一样。凭着这样一些不同形状、花饰的介形虫,石油地质工作者就能判断深到几千米钻孔内的地层时代。通过许多钻孔资料的综合分析,就能掌握油田含油地层的分布规律。

牙形石

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甲胄鱼

甲胄鱼生活在距今4亿多年到5亿年间的古生代时期。它们中的大多数身体的前端都包着坚硬的骨质甲胄,形似鱼类,但没有成对的鳍,活动能力很差。同时也没有上下颌,限制了它的主动捕食能力,食物范围很窄,因而没有发展前途。

笔石动物

笔石动物是一类绝灭了的海生群体动物。笔石虫体所分泌的骨骼,称为笔石体。笔石体一般大小为长几厘米或几十厘米,较大的可达70cm或更长。笔石体的成分以往视为几丁质。1966年富卡尔特和热尼奥的分析结果表明,笔石骨骼中不含几丁质,但有甘氨酸、丙氨酸等多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来源于硬蛋白,透射电镜下所显示的骨骼超微结构有蛋白骨胶原的外表,很可能其物质成分为骨胶原。因此,笔石体的成分似乎是一个非几丁质的有机物。笔石化石常呈炭质薄膜保存,很象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即由此而来。

剑笔石

剑笔石是古无脊椎动物。属正笔石目,有轴亚目。笔石体由两个向上攀合的笔石枝组成,具有中轴,伸出笔石体之外。狭义的双笔石专指始部胞管形状呈方形,末部为直管状的笔石。生存于奥陶纪至志留纪。 始部胞管弯曲,形成方形口穴,似栅笔石式胞管,继而胞管弯曲变缓成雕笔石式,末部胞管为直管状。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西北也有产出。

鹗头贝

鹗头贝属腕足动物门腕足动物是具两枚壳瓣的海生底栖固着动物,两枚壳瓣大小不等,每枚壳瓣左右对称,大的壳瓣叫腹壳,小的叫背壳。腹壳的后端有一个孔洞,称肉茎孔,由此伸出肉质的柄,叫肉茎,用以固着底质或挖掘潜穴。呈壳横卵形或卵形,腹壳壳喙高耸,弯曲。腹、背壳近等双凸,最大厚度位于壳后方,中泥盆世。因其形状像鹗,一种凶猛的鹰,的头故名鹗头

五房贝目

五房贝目壳体通常较大。双凸式。铰合线较短,弯曲。壳多作长卵形,腹壳壳喙弯曲,超覆与背壳之上。铰合面消失,有的出现后转面。三角孔一般洞开。壳面光滑或具壳线,有时又不明显的中槽、中隆出现,使壳体前缘略呈三叶状。腹匙形台下有两个中隔板支持,称为双柱匙形台。背匙形台发育,也呈双柱型。原始的五房贝目可能出现于寒武纪,主要繁盛与奥陶纪和志留纪,至泥盆纪绝灭。五房贝起源于正形贝目。

燕贝目

燕贝目是大多数为无疹壳,少数疹壳。壳多横向扩展,也有方圆或椭圆的。铰合线一般直长。双凸式。壳面多具放射壳饰,也有同心壳饰,或光滑。腹中槽,背中隆多数发育;槽隆两侧的壳面,称为侧部,通常比较宽阔。齿板发育程度不等。具腕螺,螺顶指向侧后方或正侧方。

盾皮鱼

盾皮鱼可能是最原始的颌口类。它们初见于上志留纪,至泥盆纪则称霸水域,故泥盆纪之所以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就是由于此类动物之盛产。当时介皮类式微,而软骨鱼类仅见端倪。泥盆纪结束,盾皮鱼类大部分灭亡。古生代结束后,便不再有此类动物存在。

棘鱼类

已绝灭的早期鱼类。它们营淡水或咸水生活,从志留纪晚期一直持续到二叠纪早期,前后约生存了 1.5亿年。棘鱼类通常具纺锤状的体形。体小,除少数属种体长可达2.5米外,大多数的早期种属,体长一般不到20厘米。具 1或2个背鳍,1个臀鳍,成对的胸鳍与腹鳍。这些鳍的前端,均为一坚硬棘所支撑。在原始的种类中,胸鳍与腹鳍之间,尚有成对的中间棘,其数目不等,最多可达6对;一般认为中间棘的数目越多越原始。头部和体部均被以小的方形鳞,鳞片平铺而互不覆压。具歪型尾。眼大,位于头部前端侧面;眼周围具发达的巩膜环,一般由5块骨片组成。鼻孔小,在原始种类中每对鳃裂均具各自的鳃盖,最前面的一对鳃盖由舌弓支持,其余的由鳃弓支持。在进步种类中舌弓支持的鳃盖增大,而取代其余的鳃盖

单笔石

单笔石生存在志留纪至早泥盆世,笔石体单枝单列,直或略曲。胞管口部向外弯曲,呈钩状。是古无脊椎动物。属正笔石目,有轴亚目。笔石体仅有上攀的一枝,因而只有一列脑管。狭义的单笔石专指胞管呈弯钩状的笔石。生存于志留纪至早泥盆世。

耙笔石

耙笔石生存在志留纪时期;分布在全世界,属于群体藻,因鞘少而显得精巧。具有单独、弯曲弧度精致的茎柄。鞘长而独立,窄小的体管上长有孔眼。该种无法在波涛汹涌的环境中生存。生活在海洋中,与笔石附生。耙笔石体仅有一个笔石枝,细而弯曲。胞管细长孤立,没有掩盖,与笔石枝轴向近垂直,口部反曲成钩状。共通沟极细。早志留世,亚洲、欧洲及北美。中国产于南方及祁连山下志留统。

弓笔石

弓笔石的石体的一个主枝弯曲或卷曲,弓笔石从主枝的胞管口部生出幼枝,有的幼枝又再生出二级幼枝或更次一级的幼枝。胞管一般为三角形。早志留世晚期至中志留世,主要为中志留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北美。中国主要产于南方及西北中志留统。

锯笔石

锯笔石笔石体直或微曲,仅有一个笔新单笔石石枝。胞管为简单的直管状,或腹缘微弯。志留纪,亚洲、欧洲、北美及大洋洲。中国多产于南方下志留统,也见于上志留统及中志留统。笔石体仅一个笔石枝,直或曲,只一侧有胞管,胞管为直管形,排列呈锯齿状。

栅笔石

笔石体直,具双列胞管。胞管强烈弯曲,腹缘作“S”曲折,形成方形口穴,膝上腹缘直与笔石体平行,即栅笔石式胞管。

正形贝

正形贝类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数量丰富。典型代表如正形贝,正脊贝和中国正形贝,它们广布于中国南方,时代为早奥陶世。若按照壳质的性质,正形贝类可分成两大族,即无疹壳质的正形贝族和疹壳质的德姆贝族。

扭月贝

这个中等大小的腕足动物的壳有一凸起的臂状瓣和凹入的脚状瓣,沿着铰合线展开时达最宽。臂状瓣的内部有很发达的窝孔和一重要的突(展肌肉附着的从铰合线上升起的突出物)。足进出的孔很少,而且被一骨板部分遮住。两瓣上均有纤细的翅脉饰纹,这些翅脉朝壳的前部扩散。扭月贝可任意躺下,休息时臂状瓣朝下躺在不同的松软沉积中。

.复体,个体小(体径一般0.5~4毫米);床板发育;多具联接构造(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等);板状隔壁不发育,但常发育刺状隔壁构造(隔壁刺、隔壁鳞片);繁殖方式主要是分芽,如中间分芽,联接构造分芽等。

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骨骼是个灰质座,是珊瑚虫生长栖息的场所。珊瑚的外部构造一般均由外壁围成,表壁是位于外壁表,表面的一层灰质薄膜是珊瑚体壁下垂的部分在上移过程中分泌的生长线纹,细的叫横纹,竖的的叫皱。根据现代珊瑚的研究,每一条细的生长线代表一昼夜,二每一个生长带或生长周代表每个月,每年的生长周期。因此,当珊瑚的体表保存完美时,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生长皱所包含的生长线的数目,推算出当时每年的天数,这就是所谓的“古生物钟”的研究。还有萼部,萼部是珊瑚虫栖息的场所。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纵列结构为 隔壁、轴部结构。横列结构有横板、鳞板、泡沫板。根据横列结构和纵列结构将珊瑚的骨骼的分为单带型、三带形和泡沫形。

刺毛虫类

刺毛虫类中分类位置未定的 1类,化石出现于地史上的古生代至新生代地层中。活着时刺毛虫群居浅海,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硬的石灰质骨骼。遗留在地层中保存为化石的是它们的石灰质硬体部分。刺毛虫类的石灰质骸体化石常呈瘤状、块状和板状群体,这些群体是由微小的角柱状个体毗连而成的,多呈蜂巢状,侧观外形如毛发状,故得名。个体体腔有垂直于体壁的钝刺状突起,同时体腔又被平坦的横板分隔。营无性繁殖(分裂、出芽等)。借助个体内的突起不断增长,最后隔开母体成两个新的子体。地史上曾出现刺毛虫构成的生物礁。刺毛虫类的分类位置有多种意见,有些古生物学家发现部分化石有联结孔和隔壁突起,认为应属于床板珊瑚类。但苏联学者认为它是水螅类动物,但有些种类管壁中又具单轴形硅质骨针,被认为与硬海绵有亲缘关系。

总鳍鱼

总鳍鱼类有一个强半的歪尾,两对支身体的叶状持的偶鳍,两个背鳍,还有厚的斜方形的齿鳞。总鳍鱼的内内胳有条强壮的脊索,头骨和上下颌完全是硬骨质的。腭上有牙齿,锋利而尖锐,很适合于捉住捕获物,因此总鳍鱼显然是肉食性的鱼类。把总鳍鱼的牙齿横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见到釉质层是强烈地褶皱起来的,形成一种曲曲折折迷宫似的图案,这种牙齿称为迷齿,与早期两栖动物的牙齿结构相似。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总鳍鱼有内鼻孔,现生深海种类也没有。特别有意义的是偶鳍的内部结构,在偶鳍内有一块与肢带相关节的骨头,在这块骨头的下边是与之相关节的两块骨头,在这两块骨头的下边还有一些向鳍的远端辐射的骨头。把这些骨头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骨相比,它们分别相当于四肢的骨的肱骨(股骨)、桡骨与尺骨(胫骨与腓骨),但是这样的结构与陆生动物四肢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科学界对于到底谁是两栖动物祖先的问题上,仍然在肺鱼和总鳍鱼之间摇摆。

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但其具体特征与迷齿类对比,还不是很理想。从比较解剖学出发,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西蒙城下二叠统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型。Seymouria的头骨及牙齿保持了两栖类的特点,而头后的骨骼则具有爬行类的特点。由于Seymouria的出现时间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类的祖先了。

棱菊石

壳向内卷得很紧,并有窄小的核心。骨缝包括曲折结构中尖的和圆的部分。薄壳上有纤细紧密的生长线饰纹。基本缝合线为 8个叶 一个三分的腹叶,一对侧鞍鞍裂而成的第一侧叶,一对近脐的外侧叶,一对内侧叶和一个背叶。各个叶可以通过一次或多次叶裂二分或三分形成更多的叶。

海神石

内旋的壳有宽阔、敞口的核心,近乎光滑,长有模糊并微弯曲的生长线。壳阶受到压挤,腹圆形,骨缝是单一的。产地 这种属是原始的菊石目,在泥盆纪晚期的岩石中很常见,但保存不完整。

竹节石

竹节石壳体细长呈圆锥形,壳长仅一毫米到一厘米左右,部分属种壳表布有横环如纵肋。生活于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是划分、对比泥盆系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现今所见的全部是成为化石的竹节石的壳体。根据壳壁厚度、初房形态和隔壁有无将竹节石纲划分为3个目,为厚壳型的竹节石目、薄壳型的等环节石目和珠胚节石目。竹节石目具厚壳型壳壁,有隔壁,初房呈尖锥形,壳表饰有不同类型的横环,生存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等环节石目为薄壳型壳壁,有少数隔壁,初房呈尖锥形,壳表仅有横环,生存于泥盆纪;珠胚节石目为薄壳型壳壁,无隔壁,初房一般呈滴珠状,少数呈尖锥状并在其顶端有管状突起,壳表装饰多样,生存于泥盆纪。在每个目中,又可依据壳体形态、装饰类型等标志划分出数量不等的科、亚科、属和种。 薄壳型的竹节石,尤其是珠胚节石目的分子,在泥盆纪进化迅速、种类多样、数量丰富、分布广泛。根据其中的一些种可以将泥盆纪地层划分为20余个竹节石带,每个带可作洲际或大区域的对比,在泥盆纪生物地层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塔节石

塔节石古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竹节石纲,塔节石科。壳体呈细长的圆锥形,长约一毫米至十毫米左右。初房滴珠状,与壳体分界清楚。壳壁薄,壳表饰有锋锐的横环和与横环垂直相交的纵肋。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泥盆纪地层中,是一类重要的标志化石

蜓类

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生活时代,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壳,。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隔壁—分割两隔壁的。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旋壁——蜓的外壳。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

另外这个时代是个巨虫时代

石炭纪有个别名叫“巨虫时代”,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很高,虫子长得特别大。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节肢动物

巨型蜘蛛属于中突蛛亚目。有人头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丝探测外面的动静。

巨型马陆属于多足纲,有大约3米长,身披坚硬的盔甲,长有锋利的大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

巨型蜻蜓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昆虫。翼展将近一米。

这几种也灭绝了......

菊石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绝迹是已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因它的表面通常具有类似菊花的线纹而得名。有关菊石动物的知识主要来自保存为化石的菊石壳体和口盖以及通过对菊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保存状态的观察并基于与现代海洋中生活的鹦鹉螺科的对比而获得。壳的形态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壳管的始端细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称为胎壳。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平面旋卷的壳体的每一个壳圈称为旋环,其外围为腹部,包围内部旋环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间的壳面为侧面。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阶式的移动,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动物体,增加浮力和加强壳体。因此壳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动物体栖居而没有隔壁的部分,称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气壳,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隔壁是一个曲面,通常具有复杂的形状,尤其是在近壳壁处褶皱十分强烈。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是菊石分类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为体管所在位置。体管可能起联系软体与壳体和调节浮力使壳体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于腹部边缘,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菊石壳体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和内卷。壳体外形也多种多样 由薄板状至圆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杆状或呈环形,腹部尖形,平板状或圆形等。

软骨硬鳞鱼

软骨硬鳞鱼辐鳍纲,软骨硬鳞亚纲,是所有种类的通称。各种形态差异甚大,但成体均具骨质脑颅,且脑颅分为两部分︰较大的筛骨部及较小的枕骨部;桨吻鲟及鲟的脑颅大部分为软骨质,仅部分区域为骨质。最早出现在泥盆纪中期,现存代表是鲟类和桨吻鲟(匙吻鲟)类,或将多鳍鱼属和芦鳗属也归入此亚纲。除鲟类可供食用和作鱼子酱的原料外,无重要经济价值。古鳕鱼目体多呈纺锤形,吻钝,眼位置靠前,腹鳍位于躯体中部,歪尾,体被菱形的鳞片。体长可达1公尺,在石碳纪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三叠纪时剧减,白垩纪末灭绝。

海蝎据信生活在3.9亿年前,鉴于这个爪子大约有半米长,那么这个蝎子估计大约有2.5米长,比先前估计的差不多长出半米。这只巨大的化石蝎爪证明,古代的节肢动物,包括节肢拥有分节的躯干、连接的肢和一个坚硬外壳的蜘蛛、昆虫和螃蟹同,比以前想象的大得多。

我是日国未来,由于字数限制,删除了好多,我只能说这么多了,随时欢迎你的追问,谢谢!

盘点那些已经灭绝的史前10大动物?

10、碳龟

这种上古龟的头有足球那么大,身子比小汽车还大一圈,尖利的喙和厚重的脚爪都是捕食利器。

9、远古蜈蚣

体长近3米的大家伙,好在3亿年前就灭绝了,不然让这种虫子出现在你家卫生间试试……

8、布龙度蝎

又叫雷蝎,是一种水中生存的蝎子,平均体长1米多,但也有两三米的。是当时的水中掠食者之一。

7、莱茵耶克尔鲎

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板足鲎,体长2.5米,上面的布龙度蝎在这玩意面前就跟狗一样,只有被碾压的命。

6、奇虾

大概是地球上的第一批霸主,5亿年前的海中食物链顶端。

5、Plumonoscorpius

这种上古蝎子至今学界都没有给出正式的中文译名,和前面的布隆度蝎是亲戚,不过这种蝎子更为可怕一些——它的猎食范围进化到陆地上了。

4、广翅鲎

传说中的克拉肯怪兽就是以这种怪物为原型的。长达12米的外壳让一切上古时代胆敢跟它叫板的生物都讨不到一丁点便宜。

3、野猪鳄

白垩纪晚期生物。通常在河流或者湖泊内猎食,就好像现代的鳄鱼一样,直到它最后出击的那一刻之前,任何猎物都不会发现水面上它的小眼睛。

2、泰坦蟒

这种蛇在当年还算是小个子呢,15米长,和上面的野猪鳄是宿敌。这种关系也延展到了现代,蟒蛇和鳄鱼至今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但凡见面必厮杀。

1、梅尔维尔鲸

利维坦鲸属鲸中最大的一种,属于抹香鲸。全长18米,光是牙就有35厘米,鲨鱼在它嘴里属于一口一个的开胃小菜。

世界上有什么动物已经灭绝了?

1、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

渡渡或作多多鸟(Dodo),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

也是毛里求斯唯一被定为国鸟的已灭绝鸟类,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渡渡鸟骨拍卖值440万。

2、斑驴

学名 Equus quagga (Boddaert, 1785),马科马属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普通斑马的亚种,一般体长2.7米,尾巴近1米,重约410千克。是南部非洲一种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灭绝于1883年。

3、墨西哥灰熊

墨西哥灰熊(Mexican Silver Grizzly)是棕熊的一种,因毛色棕灰而得名,曾是墨西哥数量最多的野生动物之一。1964年因被人类滥捕灭绝。

4、中国犀牛

是生长在中国的三种犀牛(印度犀、苏门犀、爪哇犀)的种群统称,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曾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

它们从远古时代便受到人类的大肆猎杀,且被捕杀数量离近代越近越多,就这样它们终于在20世纪初在中国几乎踪迹全无,并于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

5、昆士兰毛鼻袋熊

一种已经灭绝的食草动物。 原来分布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等地。由于栖息地遭破坏和人为捕杀等原因,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左右就灭绝了。

什么动物最早灭绝

远古蜈蚣虫是已知的最早灭绝的动物。

远古蜈蚣虫生活在石炭纪时期,在距今约3亿年前灭绝,模样长得十分可怕且体型巨大,外形与现代蜈蚣相似,是陆地上出现的首批无脊椎动物,在2008年《连线》杂志中入选为远古十大灭绝物种。

远古蜈蚣虫的特点

远古蜈蚣虫生身长可达到8.6英尺(约合2.59米)外形与现代蜈蚣类似,模样十分可怕,体型巨大。庆幸的是,这种动物生活在3亿多年前,现在已永远不会突然出现在任何人的身边。

虽然不能肯定它们吃的是什么,但当时的落叶层里应该有不少营养丰富的坚果和种子;它们也有可能是捕食者,以无脊椎动物甚至两栖动物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世界上有多少种灭绝动物?【昆虫类】

近两千年来,已经有110种兽类和139种鸟类从地球上消失了,而其中1/3是近50年内消失的。在这些被灭绝的动物中,至少有 3/4是由于人类直接捕杀造成的,另1/4则是由于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引起的。许多鱼类、昆虫、软体动物和植物,就是由于其生存环境遭受人类破坏而灭绝了。大型兽类和鸟类亦不例外,在我国历史上有过记录,而今已经在自然界绝迹的著名动物有犀牛、新疆虎、野马、糜鹿、白臀叶猴等。近30年来,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正面临灭门之灾的有野象(约100只)、大熊猫(约1000只)、野骆驼(约1000只)、黑颈鹤(500~1000只)、扬子鳄(约500只)、白鳍豚(约200只)、东北虎(不过30只)、朱鹮(28只)、坡鹿(约100只)等数十种之多。

现在全世界的物种大约有500万到1000万种,其中已被人们认识并有记录的约为180万种。由于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就全部生物种估计,目前平均每天就有几个物种灭绝,并且,灭绝的种数与日俱增。

已灭绝的动物名单(部分)

BY - liuguang

渡渡鸟于1681年灭绝;

白令海峡的史德拉海牛于1768年灭绝;

恐鸟于1800年以后灭绝;

白足澳洲林鼠于十九世纪初灭绝;

西非狮于1865年灭绝;

阿特拉斯棕熊于1870年灭绝;

南极狼于1875年灭亡;

南非拟斑马于1878年绝迹;

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灭亡;

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灭绝;

中国白臀叶猴于1882年灭亡;

斑驴于1883年灭绝;

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灭绝;

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

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灭绝;

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灭绝;

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灭绝;

纹兔袋鼠(澳洲大陆)于1906年灭绝;

亚洲狮于1908年灭绝;

西袋狸于1910年灭绝;

东袋狸于1940年灭绝;

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

基奈山狼于1915年灭绝;

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灭绝;

马里恩象龟于1918年灭绝;

堪查加棕熊于1920年灭绝;

新墨西哥狼于1920年灭绝;

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

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灭绝;

澳花袋鼠于1927年灭绝;

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灭绝;

北美旅鸽于1930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绝种);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灭绝;

澳洲塔斯马尼亚狼于1933年灭绝;

澳洲袋狼于1934年灭绝;

塔斯曼尼亚虎于1936年灭绝;

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

巴基斯坦沙猫于1940年灭绝;

大海雀于1944年灭绝;

亚洲猎豹于1948年灭绝;

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灭绝;

中国豚鹿于1960年灭绝;

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

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灭绝;

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

西亚虎于1980年灭绝;

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

危地马拉 于1987年灭绝;

加拿大黑足雪貂于90年代灭绝;

亚欧水貂于20世纪末灭绝;

有什么动物已经彻底灭绝了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1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大家知道恐龙已经灭绝。从原始人发明石器时,动物早就被人类大灭绝了 澳大利亚24种大型动物灭绝了23种包括袋狮,巨袋鼠,袋犀,双门齿兽,古巨蜥,沃那比蛇。美洲生物以属为单位灭绝。北美47个属里灭绝了34个属,南美60个属里灭绝了50个属。世界上最大的海雀(大海雀)、毫无防御能力的史德拉海牛、地球上最大的狮子(巴巴里狮子)、唯一生活在非洲的熊(阿特拉斯棕熊)、世界上仅有的纯白色豹都已经彻底灭绝了。

有记载灭绝的动物

大海牛于1768年;恐鸟于1800年左右;大海雀于1844年;南极狼于1875年(生活在地球最南端的犬科);美国缅因洲海鼬于1880年;牙买加仓鼠于1880年(区域性灭绝);斑驴于1883年;澳洲小兔猼于1890年;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区域性;圣诞岛虎头鼠于1900年;澳米氏弹鼠于1901年;白足澳洲林鼠于1902年;南加利福尼亚猫狐于1903年;西袋狸于1910年;东袋狸于1940年;北美白狼(纽芬兰白狼)于1911年(唯一全身纯白的狼);卡罗莱纳长尾鹦鹉于1918年;旅鸽(北美旅鸽)于1914年灭绝(数十亿只不到一个世纪时间灭绝);基奈山狼于1915年(最大的狼亚种);佛罗里达黑狼于1917年;新墨西哥狼于1920年;巴巴里狮于1922年;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区域性灭绝);澳豚足袋狸于1926年;澳花袋鼠于1927年;澳巨兔袋狸于1930年;新南威尔士白袋鼠于1930年;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最小的老虎亚种);印度亚洲猎豹于1948年(区域性灭绝);喀斯喀特棕狼于1950年;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德克萨斯红狼于1970年;台湾云豹于1983年;危地马拉鸊鷉于1987年;长耳敏狐(灭绝年代不详);缅因州海鼬1880年;墨西哥灰熊1964年;大海牛1768年;加勒比僧海豹1952年;纽芬兰白狼1911年(唯一全身纯白的狼);德克萨斯灰狼1920年;西部灰狼1926年;基奈山狼1915年(最大的狼亚种);南部山狼1915年;喀斯喀特棕狼1950年;佛罗里达黑狼1917年;德克萨斯红狼1970年;南极狼(福岛胡狼)1875年(生活最南端的狼);莱伯氏纹肢雨蛙(巴拿马树蛙)2016年;蓝马羚1799年;斑驴1883年(1860年野外灭绝,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灭绝);白氏斑马1910年;北非麋羚1923年;披红麋羚1940年;安哥拉红羚1940年;阿特拉斯棕熊1870年(最小的棕熊亚种、非洲唯一的熊);开普狮1865年(最大的狮子亚种);巴巴里狮1922年(唯一产自非洲北部的狮子亚种);日本狼1905年;北海道狼1889年;印度亚洲猎豹1948年(区域性灭绝);巴厘虎1937年(最小的老虎亚种);里海虎1980年;爪哇虎1980年;中国里海虎(新疆虎)1979年;海南白臀叶猴1893年(区域性灭绝);台湾云豹1983年;中国犀牛1922年(区域性灭绝);熊氏鹿1932年;叙利亚野驴1930年;波斯鼬鹿(灭绝年代不详);袋狼1936年;大象鸟于1700年;愚鸠于1680年;毛里求斯愚鸠于1688年至1715年间; 罗岛地愚鸠于1700年;白愚鸠于1770年;马达加斯加蛇雕于1950年;毛里求斯角鹗于1850年;阔嘴鹦鹉于1650年;瓜达卢佩海棘1911年;风头卡拉鹰1900年;佛罗里达彩鹫1800年;穴鹗1900年;卡罗莱纳鹦鹉1914年;三色鹅鹎1765年;黄头鸫鹎1765年;绿黄鹅鹎1842年;多米尼加鹅鹎1800年;拉布拉多鸭1875年;象牙啄木鸟1951年;帕拉夜鹰1859年;墨西哥拟八哥;恐鸟1500~1850年;新西兰鸫鹅1963年;倭鸸鹋1850年;诺福克岛鸽1801年;笑鹗1900年;乐园鹦鹉1927年;麦夸里岛鹦鹉1890年;小新西兰秧鸡1900年;呆秧鸡1840年;查塔姆蕨莺1895年;新西兰异鹩1894年;塔斯曼绣眼1918年;小笠原林鸽1900年;所罗门冕鸽1910年;塔纳岛鸠1800年;豪勋爵岛鸽1853年;大海雀1844年;白令鸬鹚1852年;博宁岛夜鹭1879年;塔西提鹬1800年;喀摩罗角鹗1890年;马岛仓鹗1700年;豪岛红额鹦鹉1869年;塔希提黑头鹦鹉1850年;大头夜鹭1730年;白秧鸡1830年;威克岛秧鸡1945年;伊沃季马秧鸡1924年;斑翅秧鸡1965年;西萨摩亚水鸡1873年;塔希提秧鸡1900年;特里斯坦黑水鸡1890年;湾鸫1780年;汤加鹅1800年;马岛蓝鸠1830年;罗岛蓝鸠1670年;杂色林鸽1889年;反极绿鹦鹉1774年;腐尸鹦鹉1731年;暗色辉椋鸟1935年。

什么动物或虫子灭绝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快要灭绝的昆虫有哪些、什么动物或虫子灭绝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