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习俗什么至今 这是什么风俗
舞狮子是什么节日的习俗,这个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每当到了春节的时候,各地几乎都是一派热闹喜庆景象,各种各样寓意丰富的习俗也跟着轮番上场,从春节前一直闹到元宵节,无论是贴春联还是扫房子,无论是祭灶神还是迎神赛会,无一不反映了这种热闹与节日的喜庆。而舞狮子便是其中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习俗,在热闹的新年期间,不少地域都将舞狮子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有助兴的意思,也包含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祝福,希望来年吉利顺遂,毕竟狮子一舞,各地邪魔尽皆退散。
关于此项习俗的起源,追根溯源起来不仅甚早,传说也很多,有的地方说是因为古早之前民众深受山中狮子的危害,在会武功之后民众除掉了狮子,此后一直学习狮子的形态与动作,舞狮子因此流传下来;有的神话则将舞狮子与佛教联系了起来,其中也有舞狮子是为了驱赶新年出现的年兽的说法。
当然,这些说法当中基本都加入了不少神话和传奇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最开始的时候,狮子和龙一样皆仅在神话当中存在,比如狮子就是菩萨的坐骑,一直等到汉朝的时候,中国才从西域一带引进了狮子,狮子已经窜传入,当时的人对这种猛兽颇感兴趣,不过当时也只有训狮。在三国时期,人们才开始模仿狮子的神态与动作,形成了舞狮子,并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如今。
因为狮子一直被当成吉祥和驱邪退魔的瑞兽,舞狮子也在各地发展起来,极具地域特色,也有南方与北方之分。南方的狮子显得矫健凶猛,比较注重于武术的结合,舞起狮子来除了模仿狮子的形态与动作,也添加了不少难度极高的技巧和动作,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而北方的狮子虽然在外形上与狮子十分神似,但是在动作上责显得憨态可掬,扑、咬、甩尾巴、抖毛和翻滚,样样动作极富趣味。当了除南北之分,舞狮子在地域上的差别也很大。
现在除了新年贺岁和一些大型活动上会出现舞狮子活动外,有些地方还有醒狮队上门拜屋,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前后,在人们的观念中,狮子能驱除邪祟,只要请到家中上下腾跃一番,那么自家家中的小鬼晦气就能统统被赶出门外。
用导游词介绍湘西端午节的某一个习俗
1、走寨串门
每年湘西端午节,其他村寨的亲朋好友都要到先过端午节的村寨走寨串门吃粽粑、喝米酒,共同祭祀屈原。不论来多少客人,主人家都会陪坐到天亮。
第二天客人要回家时,主人家还要给每个客人送上一挂粽粑并亲自送出寨门口。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2、吃“五黄”
苗家过端午节要吃端午饭。端午饭要吃“五黄” 黄鳝、黄瓜、黄鱼、黄泥蛋和雄黄酒。因此,端午饭必备的主菜有 一大盆黄鳝汤,一碗咸鸭蛋,一碗红烧黄鱼,一碗苗家腌黄瓜,一碗雄黄酒。当然,粽子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开席前,长辈先从酒碗里倒雄黄酒出来,然后挨着给每个小孩的脸上、额上、脖子涂抹。开席时,由最年长者端起雄黄酒喝第一口,然后再往下传,餐桌上的男女老少都必须喝上一口。
3、粽粑节
湘西称端午节为粽粑节。苗家的粽子很有特色,馅也很丰富,豆沙粽、鲜肉粽、腊肉粽、绿豆粽、赤豆粽等等。最令人称道的是苗家“五色粽”,他们用五种植物的叶液将粽馅染成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然后用芭蕉叶包裹成圆柱形煮熟。
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5-10天就把粽子裹好了、煮熟了。以前苗家还要把煮好的粽子挂在堂屋里,一是敬祖先,二是表示生活美满。
4、双人咬粽子
苗家的粽文化很丰富,端午节前后还要围绕粽子开展系列活动,其中最有趣味的是“双人咬粽子”。
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姑娘小伙两人一组,比赛分为绑腿走路、包粽子、双人板鞋竞走、咬粽子、一人离地返回等步骤,最先返回出发点的一组为胜。
5、抢鸭子比赛
抢鸭子比赛也是苗家村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节目。它源于纪念古代湘西英雄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传说,沿袭至今,并以鸭为吉祥物,在龙舟赛上将一大群活鸭子同时放人赛龙舟的水面上,任由人们去抢捉,谁逮着归谁,抢到鸭子视为大吉。
比赛规则是,先把鸭子放入河中,比赛口令一发出,等在河边的男女便开始抢抓鸭子。鸭子被人赶着在河里乱窜,抢鸭人沿着河边追赶,谁抢抓到,鸭子便归谁。
6、龙舟节
每年端午节起至农历五月尾是湘西龙舟节。云贵一带,在气候上雨旱季十分分明,在旱季里,雨水尤为珍贵。因此,苗人划龙舟多与天气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祈福和庆祝性质较强,龙舟比赛通常都会有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等实际意义。
白族习俗“接三公主”
白族民间活动丰富多彩
生活在大理的白族朋友,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都会举行“接三公主”的习俗。此习俗始于南诏,延续1300多年,至今犹存。
唐朝初年,细奴逻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了地方政权南诏国,成为南诏始祖。“接三公主”的习俗,最早就起源于细奴逻时期。传说,白子国的三公主金姑,从大理下嫁细奴逻,她贤淑善良、乐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带)和洱海地区各族群众爱戴。虽然三公主远嫁他乡,但故乡人民十分怀念她,每年都要把她从巍山接回娘家过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孙在城南侧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怀念她。随后,逐渐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动。
巍山历史文化学者杨光梁说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白族地区的广大村民,自发地以村为伍,结伴而行,一路吹吹打打,载歌载舞,来巍山接三公主回娘家,此习俗已延续千年。三公主慈善爱民,贤淑聪慧,在故乡口碑很好,很受人们爱戴。她下嫁巍山后,人们常常思念她,每逢这个季节,都要把三公主接回去。”
白族“接三公主”习俗
“接三公主”活动中,人们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还要拜祭其他神灵,最后到巍山伽蓝殿拜祭。杨光梁介绍 伽蓝泛指佛家寺园,也指守护寺院的神灵,佛教中认为有十八伽蓝。传说,细奴逻也被封为伽蓝,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时要到伽蓝殿祭拜,得到他的许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农历二月十二这天晚上,参加“接三公主”活动的白族、彝族群众,都要打歌对调,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两个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芦笙、刀舞,会在同一个旋律中尽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的千古华章,千百年来未曾中断。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了祭拜、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起始时间为农历二月初九。这一天,白族群众从大理启程前往巍山,当天到巍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初十到达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仓镇。十四日到达大理市下关七五村,十五日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祭拜。十六日到达湾桥镇湾桥街,十七日到达喜州镇庆洞村圣源寺,至此整个活动结束。
关于此习俗什么至今和这是什么风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