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岁女孩叫什么 古代七八岁小女孩叫什么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0-1岁 赤子、襁褓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 垂髫(tiáo)
女孩7岁、男孩8岁 始龀(chèn)
另 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 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 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 女孩12岁。
女孩13岁 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 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 及笄(jī)《礼记》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男子15岁 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男子15-20岁 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 “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 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男子20岁 加冠、弱冠
30岁 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40岁 不惑
50岁 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曰艾。”
60岁 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一览表0岁 襁褓,2到3岁 孩提,女孩7岁 髫年,男孩8岁 龆年,10岁以下 黄口,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孩15岁 及笄之年,女孩16岁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13到15岁 舞勺之年,15到20 舞象之年。
女孩20岁 桃李年华,男孩20岁 弱冠,女孩24岁 花信年华,女孩30岁 半老徐娘,男孩30岁 而立之年,男孩40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60岁 花甲之年,70岁 古稀之年,80岁 杖朝之年,90岁 鲐背之年,100岁 期颐。
古人年龄的称谓由来
汤饼之期 婴儿出生三天。小孩生下三天后,请客人来吃汤饼庆祝,称之为汤饼会。
襁褓 本来是初生婴儿所用的布包和小被,指婴儿时期。
周晬 小儿出生满一周岁。袁枚祭妹文 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歳时举行抓周礼,长辈将各式用品像书籍、笔墨纸砚、钱币、玩具等各种物品摆在孩子面前,让幼儿随意抓取,由此来推测孩子的未来。
垂髫 古代儿童头发下垂不束发,因此垂髫指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鬻子 指稚子。诗经.豳风.鸱鸮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古代人对各个年龄段的称呼分别是什么?
人这一辈子,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也十分有纪念意义的,所以古人就根据每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特征,从而赋予了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更形象、诗意的表现了人们在那个年龄段的特点。关于年龄,我们熟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来稀等常见说法。这里小编就把在古代什么样的年龄段叫什么样的名称,其中许多称谓也是有男女之分的一一分享给大家。
0-1岁 赤子、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赤子——刚生的婴儿。
襁褓——把婴儿包裹在小儿被中。
2-3岁 孩提
指初知发笑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3-8岁 垂髫(tiáo)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潘岳《藉田赋》 “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女孩7岁、男孩8岁 始龀(chèn)
《说文》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龀”指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由此称。“始龀”也是童年的代称。
另 女孩7岁又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8-14岁 总角
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也用“总角”代指人的童年阶段。
10岁以下 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外傅之年
金钗之年 女孩12岁。
女孩13岁 豆蔻
源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诗句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13岁的少女。
男子13岁 舞勺
古代13岁的男孩学习的一种文舞。
女子15岁 及笄(jī)《礼记》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本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男子15岁 束发,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男子15-20岁 舞象
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又是成童的代名词。《礼记·内则》 “成童,舞象,学射御。”
女子16岁 二八、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
晋人孙绰《碧玉歌》 “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破瓜并非女子破身的意思,仍如上面所说的,将瓜字破为二字。
男子20岁 加冠、弱冠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过去男女成年又称“结发”——扎结头发。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30岁 而立、始室、克壮
而立——源自孔子言论(前文),立,“立身、立志”的意思。
始室——出自《礼记·内则》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 “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40岁 不惑
源自孔子言论,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知天命(知命)、半百
艾——出自《礼记·曲礼上》 “五十曰艾。”
知天命——源自孔子言论。《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 耳顺、花甲之年、耆(qí)
耳顺——源出孔子言论;
花甲——我国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61岁 还历寿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古稀、杖国之年、致政之年
从心——源出孔子言论;
古稀——源出杜甫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唐·杜甫《曲江二首·其二》
杖国之年——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
致政之年——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官员辞职归家。
77岁 喜寿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代指。
80岁 伞寿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
88岁 米寿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鲐背、冻梨
表示老年人皮肤状态,见前文。
99岁 白寿
百少一为“白”,亦99,故借指。
100岁 期颐
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需人养护。
《礼记·曲礼上》 “百年曰期颐。”意思是 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
108岁 茶寿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
140岁 双稀、双庆
古稀70岁,双稀即二倍、140岁。
七八岁的小孩在古代叫做什么
七八岁的小孩在古代叫做垂髫。
垂髫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 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扩展资料
古代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男孩要到20岁才行冠礼,代表成年,此前都是束发状态。束一部分头发,一部分自由散开,很飘逸的样子。《礼记·内则》说 “成童,舞象,学射御。”成童在15岁以上,舞象15~20,之后就是七尺男儿了。二十岁才行冠礼,才算成年。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立德、立言、立身”,30岁的男子就要成家立业,站稳脚跟,成了家庭里的顶梁柱,张开双臂为家人遮风挡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垂髫_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叫法分别是?
古代女子年龄的雅称 古代女子13岁,别称“豆蔻年华”。古代女子20岁,别称“桃李年华”。
古代女子30岁,别称“半老徐娘”。古代女子40岁,别称“人老珠黄”。古代女子50岁,别称“知命之年”。
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 “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关于古代八岁女孩叫什么和古代七八岁小女孩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