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部落用什么做弓箭 原始弓箭手
古代游牧民族制作弓箭,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原料?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游牧民族是极为彪悍的马上民族,现在的蒙古人骑马射箭也是必备的功课,那么在树木极为匮乏的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是如何制造出那么多的弓箭呢?
首先,秦汉时期的匈奴人,他们的弓箭来源范围极广,我们现在关于匈奴这个民族所知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人的统治范围极广,从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到东边的大小兴安岭都有匈奴人的分布,所以匈奴的弓箭所用木材的来源极有可能是东部的大兴安岭和新疆天山地区。
▲ 大兴安岭丰茂的树木
另外匈奴人在中亚地区和其他民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交易,匈奴人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南方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木材。还有一方面,匈奴人长期和中原民族接触,并且不断骚扰中原民族,通过不断的掠夺侵略,匈奴人从中原地区也可以获得不少的木材。
然后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和中原民族有了很多的接触,其中一部分少数民族融入了中原民族的聚居地,和中原民族发生了部分融合,他们学习了中原人的种植方法和冶铁技术,这使得少数民族制作弓箭的技术有了极大的提升。
骑射技术最为了得的古代游牧民族当属契丹,契丹人起源于东北长白山地区,在强盛时期,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和中原北部地区,统治范围极广。
因为契丹人起源于东北,东北大小兴安岭物产丰饶,有足够的木材供其制作弓箭。而五代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使得契丹人掌握了汉人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燕云十六州有着连绵不绝的山脉和物产丰富的华北平原,契丹人可以从此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在此契丹不仅可以得到马匹和粮食,还可以得到制作武器的木材和铁矿。燕云十六州的获得,使得契丹人的弓箭来源可以自给自足。
女真人和契丹人的情况差不多,起源于东北,又有着燕云十六州作为基础,而且女真人统治范围已经跨过了黄河流域延伸到长江流域,弓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女真人都可以不必发愁。
要说古代最穷的游牧民族当属蒙古族了,蒙古人逐水草而居,而且部落分散,很多部落之间不仅不会相互帮助,反而互为仇敌关系,这就导致了蒙古人在黄金家族时代之前,完全是一盘散沙,随时蒙古勇士骁勇善战,但是单个部落人口数量少,物资匮乏。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人实力大增。蒙古人最为匮乏的便是粮草物资,因为蒙古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他们获得物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掠夺,凭借他们的强大,掠夺中原地区的物资。弓箭、粮草都通过掠夺来获得,他们还曾有个“伟大”的设想——把中华大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总而言之,古代游牧民族虽然生活在林木匮乏的蒙古高原,但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掠夺,他们从来不缺少制作弓箭的材料。
古代做弓箭用什么材料
古代弓箭是用什么做的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 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明代《天工开物》(清刻本)中描绘试弓的情况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溼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古代的哪些弓箭是什么做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弓箭,距今已有两万余年。在当时用作狩猎动物,后来则转换成主要的作战器具。
原始弓箭制作简单粗糙,发展到周代,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制作工艺。关于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都镶有铜饰和 玉饰,并制作出毒箭,即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以增加其杀伤力。
弓箭在古代史一种远程作战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补充军火之不足的故事。
到了清代,弓箭行制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弓按官阶品秩的不同而定其尺度纹饰,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灯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
弓有两种 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
箭也分为尖形和棱形两种,尖形的称“梅针箭”,棱形的称“鈚箭”,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
箭杆以木或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
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
如何制作箭?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桦木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杆长约60厘米,宽6厘米,应该绝对很直(两定点间系紧一根弹绳可作为直尺标准),也应尽可能光滑。箭杆末端应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检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宽度是否足以容纳你的弓弦。
一、制作羽箭
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选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选用--纸、轻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状的叶子。
a 从顶端开始,撕开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 羽毛两端各留有20毫米宽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杆上。
c 将箭杆圆周三等分,系上相互对称的三根羽管。
二、箭头
箭杆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锋利箭头系紧在杆上,效果会更好。马口铁就很棒 燧石磨尖也可制成真正锋利的箭头。箭杆前端从中央部分剖个裂口,插入箭头后紧紧缚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绑材料--溼润时用,干后会收缩,紧紧缚住箭头。
三、射箭术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与视线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后拉满弦,然后释放--箭会自由急速飞出,射向目标。多多练习。弓套里多装几枚箭,可以快速连发。
四、防止被箭磨伤
许多射手发现,箭在飞离弓弦时,常会磨伤脸颊和手部的皮肤。脸颊部可用头巾或其他布料遮挡,手腕部带上皮革护套。
古代弓箭的弦是用什么做的?
起源于原始社会,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
中国古代不仅对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考工记》。
古代的弓箭中所用的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复合材料,竹片,木片,动物角,鱼胶,猪皮胶等。
古代用什么材料,做弓的?
毛竹片,松木,牛角
古代的弓是用什么来做弦的
最早的弓弦使用植物性材料,比如棉线、合股丝线等等,用胶进行处理增加强度及拉伸性能;后期一般都是使用动物材料制作弓弦,最常见的材料就是牛皮、牛筋等等。清朝的弓弦是用生牛皮切条,拧成螺旋状挂胶。英国长弓的弓弦据说是用羊肠制作的。
古代弓箭都是用什么作成的
《考工记》对于弓的材料采择、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组合,都有较详的要求和规定,对工艺上应防止的弊病,也进行了分析。《考工记》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考工记》中注明 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这些木头的材质坚实无比,任凭推拉也不会轻易折断,发箭射程远杀伤力大。南方弓与北方弓在材质上明显不同,南方多用竹子为干,而北方,特别是东北一带尤其以这种硬实木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北方军队总能占得先机的原因之一。
“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据《考工记》,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即牛的头上顶着的不是牛角,而是两头“牛”)。中国北方多是黄牛,看不到水牛的影子,只好用羊角来代替,从这一点讲,这又是南方弓的长处。
明代《天工开物》(清刻本)中描绘试弓的情况
“筋”,即动物的肌腱,贴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据《考工记》,牛筋是最常用的“六材”,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
“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记》中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黄鱼鳔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
“丝”,即丝线,将缚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据《考工记》,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
“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溼气的侵蚀。一般每十天上漆一遍,直到能够起到保护弓臂的作用。
古代的弓箭。箭眩什么做的?
弓弦一般是兽筋制作的,以牛筋最好
战国初的《考工记》,详细记载了制弓所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要求。“为弓取六材”的六种材料是 干(柘、桑、橘、木瓜、荆、竹等),角(牛角),筋,胶(鹿、马、牛、鼠、鱼、犀),丝和漆。对每种材料都规定了明确的选择标准。
古代的弓箭是用什么东西做的竹子吗
的确有用竹子做的...
古代的弓箭各种材质的都有,骨、木、金属这些材质都有,主要为木质。
弓箭的弓和箭都是什么材料制作的
古代弓用复合材料,竹片,木材,动物角,粘合定型。现代弓箭用玻片,碳纤维,合金等
古代箭用竹木羽毛等材料。现代箭用玻纤,合金,也有竹木等材料。
原始社会的远射兵器弓箭是如何发展的?
远射兵器中最主要的是弓箭,它本是原始的狩猎工具,在中国出现的年代已逾3万年。1963年在山西朔县峙峪村发掘到1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镞,那处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28947年。那枚石镞长约2.8厘米,用薄燧石片制成,加工精细,前锋锐利。看来人类最初懂得使用弓箭的年代,要比懂得制作这种较精细的石镞的时代还要早得多,至少也是距现在3万年以前的事。因为懂得在箭上安装石箭头——镞,已是经过改进后的弓箭,而弓箭最初出现时的形态,正如古代文献《易·系辞》中所说的“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也就是用单片的木头或竹材弯曲成弓体,用木棍或竹竿将头部削尖就成带有尖锋的箭。弓箭的发明,表明原始人已经懂得利用机械储存起来的能量。他们选用能弯曲变形富有弹力的木材,制成弓体,然后用弦牵引使弓体弯曲而变形,也就把能量储存了进去,然后将箭扣在弦上。当猛然松开弓弦时,那被牵引压迫变形的弓体立即急速复原,于是把刚才储进的能量迅猛释放出来,从而将扣在弦上的箭弹射出去。弓的弹力越强,则箭的射程越远。这是远古一项重要的发明,对于以狩猎和畜牧经济为主的原始民族,具有极大意义,可以有效地抵御猛兽和更多地获得猎物。
蒙古草原没有树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用什么制作弓箭?
蒙古草原没有树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制作弓箭的来源如下
第一 通过贸易的方式购买制作弓箭的材料。
虽然当时的蒙古没有制作弓箭的材料,但是蒙古跟中原还是有着贸易往来的,当时的游牧民族就会利用当地比较多的兽皮或者羊肉牛肉等,跟中原的商人进行交换或者贸易往来。那么游牧民族的人就可以获得制作弓箭的木材或者竹子了。
第二 蒙古通过掠夺的方式获得原材料或者制作好的弓箭。
其实当时的游牧民族还是比较凶残的,他们一直都在边界骚扰这中原,给中原的统治者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有很多的君王都曾经派兵来跟匈奴人打过仗。匈奴人比较凶猛,中原的士兵跟他们打仗总是占有下风,因此蒙古人可以从中原抢夺到不少的原材料。
同时可以从中原的士兵手里抢到很多的已经制作好的弓箭,同时从抢夺的中原士兵的弓箭和武器上,可以学习到中原的制作武器的技术和方法,对自己制作的武器的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作用。其实只要打了胜仗,从对方的士兵和军队手里抢过来的弓箭和武器就已经非常多了,根本不需要自己制作。
第三 在小兴安岭附近有大片的森林,可以用来制作弓箭。
虽然在蒙古草原没有树木,但是游牧民族不是全部集中在蒙古的,比如说契丹人就是在东北活动的,东北的大兴安岭有非常多的森林资源,这些木材完全可以满足制作弓箭的需要。其他的游牧民族还可以在契丹这里获得资源的支持和补给。毕竟当时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联手一起对抗中原的,因此只要一个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木材,就不用担心没有制作弓箭的原材料。
关于原始部落用什么做弓箭和原始弓箭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