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于煤山 崇祯为什么吊死煤山

影评小编2023-02-09电影影评86

崇祯本可不死,是什么导致他煤山自缢?

崇祯本可不死,是什么导致他煤山自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崇祯太想成功但是结局却是非常悲催。

1.己巳之变袁崇焕连上两道奏疏说要注意皇太极绕道蒙古袭京,注意防守遵化,结果丝毫得不到重视,事情发生后,崇祯却拘捕袁崇焕,导致关宁铁骑愤怒离去,有的士兵甚至说:“ 都督忠勇至此,仍遭下狱,吾以何为 ”后来幸亏孙承宗复出救险,皇太极离去九个月后,崇祯就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泄愤。别跟我提什么皇太极反间计,那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袁崇焕要反早就反了,还用等到满清兵临城下

2.松锦之战,崇祯擅自指挥,自己根本不懂什么兵法,却连连催促洪承畴出兵迎敌,结果导致惨败。洪承畴最后被俘投降。虽说这人是个汉奸,最后通过和皇太极的比较也看清了崇祯是什么货色,成不了什么大事,彻底心灰意冷,为满清效力。孙传庭领兵同李自成作战,建议部队士气低落,先做休整,结果不懂军事的崇祯又越权指挥,急令孙传庭领兵出战,结果谁都清楚。孙传庭战死后,连个体恤都没有,刻薄寡恩至极。

3.杨嗣昌建议崇祯和满清和谈,事情败露后,自己却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反而将陈新甲推出去斩首当替罪羊,结果满朝文武彻底看清崇祯嘴脸,没人愿意为他卖命办事。煤山自缢时,陪他上吊的只有太监王承恩,只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是文臣人人皆可杀!”从他统治这些年里,从来没看出他有什么能力,性格急躁,情绪敏感,像得了失心疯,忠奸不分,连温体仁这样的奸相也分不出来,对大臣提出的英明建议从来不重视采纳,出了事只会杀忠心办事的大臣泄愤,自毁长城,煤山自缢,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既然交给臣下就应该相信臣下,一味催促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凡事都有规律,催促太过就会偏离正常规律结果就是混乱乃至失败!所以人是主要因素,而非客观的什么”八旗天下无敌之类“的泛泛之谈。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为什么在煤山吊死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皇帝失败后为什么要在煤山吊死

因为他不想被俘虏,也不想弃城逃跑,所以只能吊死自己。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无法苛责他的人。崇祯帝朱由检十七岁登基,当时他面临着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问题。而最初,他登基时面对的掌权的宦官,是被称为九千岁的魏忠贤。魏忠贤在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时候,大权独握。崇祯登基后,立刻将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众宦官处理掉了,但是他却忘了官场平衡的问题。

魏忠贤大权独握的时候,主要是打压的以文官为首的东林党。朱由检将魏忠贤打倒,但是却没有培植可以压制东林党的势力,于是东林党迅速壮大起来。而东林党壮大,带来的危害就渐渐显露了出来。东林党独大、后金崛起、农民军起义。加上朱由检本人刚愎自用,多疑冒进,虽然有一些不错的措施,但是步子太大。步子一大,使得明朝这个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王朝加速了灭亡。于是,李自成起义,攻入京城。

当时知道李自成即将攻入京城的崇祯,其实是有过自救的,但是没办法,自救失败。他又去朝堂上鸣钟,召集百官,但是没有一个大臣愿意上朝。无奈之下,崇祯只能眼睁睁看着闯王李自成的部队攻破城门。他害怕自己的妃子、女儿和皇室宗亲被起义军凌辱,于是下令要求她们自杀。他抽出宝剑砍断自己长女长平公主的左臂,长平公主昏死过去。而后他又跑去自己年仅六岁的次女昭仁公主的宫殿,将其杀死。三个儿子,倒是被他招来太监护送出宫了。

做完这一切,他就奔赴煤山,吊死在歪脖子树上,身边只有一个太监王继恩。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是想要留下好名声,第二则是不想落在敌军手里,毕竟自古以来,善待前朝君王的后朝君主,可以说没有几个的。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呢?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兄长天启帝病逝,即位为帝。到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自尽殉国,享国17年。他即位的时候,虽然大明有很多问题,但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大明会举17年而亡国。

崇祯皇帝是位想要有所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诛杀了东林党强烈抨击的宦官魏忠贤,启用了东林党人,一时间号称“众正盈朝”,但是不久就陷入了内外交困中,内有农民起义军愈演愈烈,外有东虏(即满清)对辽东虎视耽耽,虽然17年间换了十几任内阁大臣,领兵的将领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扑灭农民起义军,最近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历史对他的评价还算不错,号为烈皇,肯定了他殉国的壮烈和挽救大明的努力。

但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没有担当起拯救大明帝国的重任。他一生节俭、勤政,但是做的多是添乱的事。

首先要从他的出身说起,他是天启皇帝的幼弟,出生就是藩王,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从小并没有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来培养。尽管他有振兴朝政、中兴大明的志向,却缺乏一个帝国统治者应该有的魅力与权术、眼光。

他即位以后,除掉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阄党,启用东林党,一时之间“众正盈朝”,却不知道明朝的阄党并不同于汉唐的太监,明朝的太监是皇室的瓜牙、家奴,负担着为皇室理财、敛财的重任,任天下之重,集天下之怨。

他尽可以换掉魏忠贤,换着自己的亲信,但是这必须缓缓图之,但他却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魏忠贤,起用东林党,结果东林党清谈有余,任事不足,精于内斗却不善于理政,无法解决大明的财政问题,江南富甲天下,朝庭却没有建军之财,最后这些负担全都到了农民身上,导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皇帝失去了自己的瓜牙,朝庭上失去了平衡,天启皇帝以文制武,以宦官制文官,本来是很好的平衡之道。

崇祯的第三个毛病是好名,一点儿不肯背锅。作为一个领导,要为决策担责任,让下面的人去执行。但是崇祯这个人呢,好名声,一点儿锅也不肯背,有点什么事就推给下面,自然下面肯做的事人越来越少。本来暂时和建奴议和,全力应对国内起义,剿抚并用,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是很好的提议。结果兵部尚书陈新甲由于泄露了与建奴议和的消息,崇祯就断然否认此事,处死了陈新甲。结果终崇祯一朝,没有人再敢提议和之说。

在潼关失守之后,李自成进攻北京的时候迁都南京,或者让太子去南京监国,也不失为东山再起,老成谋国的办法。崇祯明明知道,就是不提出来,大臣们也不敢提。等闯王攻城了再想走,又来不及了,连太子烺都没有能撤出去。缺少合法的继承人,继任的君主甚至要争取那些拥兵自重的将领支持,中枢缺少权威,那南明割据下来的机会是很大的,总的说来,南明的形势并不比南宋初年更恶劣,但是却几十年就亡了,这跟崇祯的决策失误是分不开的。

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

总的说来,崇祯皇帝虽然节俭勤政,但是却没有一个帝国皇帝应有的素质,他自称不是亡国之君,实在是扯蛋,他身上有的性格特质,没有一个当权者的美德。那怕他有赵构、慈禧那样的权术水平,也能为大明延命。他是君主里最末流的,货真价实的亡国之君。最终吊死煤山,不亦宜乎?可惜误了华夏三百年国运,可惜了万万千千的百姓。

关于崇祯皇帝为什么死于煤山和崇祯为什么吊死煤山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