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打袁绍 曹操为什么打袁绍这么厉害
曹操为什么能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
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有很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他率军打仗名正言顺。其实在此之前,袁绍也有机会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因为幼子亡故,没有心思管理天下大事,这才错过了机会。这时的曹操借着天子的名义,得到很多人的追随,让他的实力越发强劲,而在军心上,曹操的部队也要比袁绍更加团结。接下来就是外部因素,之前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袁绍是盟主,他的实力最强,得到的支持者也最多,所以在和曹操两军对垒的时候,袁绍最不怕打的就是消耗战。当时曹操的兵力不如对方,粮草供应也不如对方,强攻袁绍更是没有任何把握,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绍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赶走了谋士许攸,导致他直接投靠曹操。许攸知道很多袁绍内部的军情,更知道对方的弱点,曹操听闻许攸来投靠自己的时候,连鞋都没有穿就出去迎接,他的这种待客之道,也让许攸认定跟着曹操更加有前途。许攸指出,要想破袁绍,必须断其粮道,并帮助曹操出谋划策,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偷袭了袁绍的粮草大营。这样一来战局急转直下,因为缺少粮草,军心不稳,曹操趁势进攻,最终将袁绍击溃。这一战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袁绍痛恨许攸的背叛,自己又无能为力,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而他的几个儿子又为了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才让曹操有了可乘之机,将其一举吞并。在此之后,曹操成为诸侯之中实力最强大的,后来三分天下他能得其二,就是在这期间打下了基础。
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如下
1、袁绍在战略上犯了错误,时机选择不当,没有能够在曹操立足未稳之际给予果断的打击。战略错误是在具体的战争进行之中,到底该如何打的问题。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正式爆发。战前袁绍拥军十万,兵精粮足,在军事上占据很大的优势。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和曹操打持久战,而郭图、审配等将领却主张速战速决,最终袁绍采纳了郭图等人的意见。
2、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个人素质对比上,曹操也要略胜一筹。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刚愎自用,政治腐败,治军不严,兵粮虽多而军心涣散。而曹操知人善任,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灵活机动地捕捉战机。因而,曹操集团内部比较团结,而袁绍集团内部则是矛盾重重。
其他原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毕竟皇帝在曹操的手中,曹操完全可以凭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而当年皇帝逃难的时候,有人劝袁绍把皇帝接到河北,却被袁绍拒绝了。
在具体的战斗之中,袁绍也是多次犯了致命的错误。曹操先是据守官渡,以逸待劳。后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解白马之围,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和文丑,大挫袁军锐气。接着一方面守官渡与袁绍相持,一方面伺机骚扰袁绍的粮道。
最后曹操采纳来降袁绍谋士许攸的建议,亲率五千精兵,偷袭袁绍屯粮重地乌巢,焚毁粮食万余车,导致袁军士气崩溃,大将张合等阵前投降,于是袁绍军心涣散,纷纷逃散,袁绍仅余800多骑兵逃回河北,余众七万多人投降曹操,结果全部被坑杀。袁军主力在此战中被消灭殆尽。
曹操为什么可以打败袁绍
因为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 “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介绍
1,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推行有效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号为武。
2,袁绍
袁绍(?-202年6月28日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曹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袁绍
曹操为什么打袁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曹操为什么打袁绍这么厉害、曹操为什么打袁绍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