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什么时候灭亡的 蜀国啥时候灭亡
蜀国何时灭亡
公元263年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蜀国,魏国,吴国各什么时候灭亡的
1.蜀汉灭亡
263年,邓艾攻下绵竹,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2.曹魏灭亡
265年,司马炎强迫魏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3.东吴灭亡
280年,晋分三路攻打东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中国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扩展资料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总计郡县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 。
现代学者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认为三国末期约有3000万人,而东汉末年自曹操统一北方后,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战争限于局部。
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岭一带及魏吴相交的江淮之间,不再有波及全国并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又纷纷在其统治境内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徕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东吴
百度百科-曹魏
百度百科-蜀汉
历史上蜀国被谁灭的?
三国时期,蜀国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所灭。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蜀国灭亡原因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蜀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三国演义中蜀国在263年灭亡。
蜀汉(221—263年),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蜀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理由衰转盛,并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窃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所灭。
蜀国什么时候灭亡的
三国演义中蜀国在263年灭亡。
灭亡原因
一 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 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 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 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 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 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刘备说 “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 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 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九 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十 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蜀汉(221—263年),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蜀后主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理由衰转盛,并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窃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所灭。
关于蜀国什么时候灭亡的和蜀国啥时候灭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