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獬豸跟什么动物很像 獬豸长啥样

影评小编2023-02-08电影影评56

在古代直接成为法律的化身!法字中到底有什么神兽?

春秋时期,齐庄公手下有两个人打官司。

一个叫壬里国,另一位叫中里缴。

案情复杂,打了三年官司也没有打赢。

齐庄公就找了一头神兽帮忙,这神兽就是“廌”。

壬里国先说,神兽没动静,中里缴说了一半,神兽用自己的角顶翻了他。

现代的法字好写,繁体的法可就难写了,法字写作“灋”。

《说文解字》说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他说的解廌兽,就是咱们现在的獬豸。

带着三点水表示法律有水平,像一碗水一样要端平,下面的那个去呢就表示伸张正义的行动,廌就是獬豸,能够判断谁对谁错的神兽。

从一开始他就和法律结合在一起。所以在传说中,他是尧时期法官皋陶家的宠物,皋陶断案的时候,就用他在一边听着,獬豸就会用角去抵那个不对的人——如此说来皋陶这法官也太好当了。

因为獬豸要用角去判断对错的,他性格爱憎分明所以只能长一个角,《异物志》记载 “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 一角, 性忠, 见人斗, 则触不直者; 闻人论, 则咋不正者。”但这里只说了他一个角,至于这个神兽长什么模样却没有提。

其实光看廌字,就会发现和鹿字很像,所以在《史记集解》里就认为獬豸形态像鹿而一角。不过这形象就完全接近我们上面所说的天鹿了,所以这种说法最终没有流行起来。

《论衡》的作者在描述獬豸的时候就直接把他称为神羊。事实上我们现在考古发现先秦时期出土的獬豸雕塑都是一角羊的造型。

传说楚国的文王曾经捕获过一只獬豸,楚文王做了一次服装设计师,他亲自操刀依据獬豸的形象设计了一定帽子,名为獬豸冠。借以代表自己追究客观公正的政治形象。如果他的后代能够真正贯彻这一理念,想必也就不会被秦国所灭了。

这顶獬豸冠最终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嬴政何其自负的人,自然不屑于追求客观公正,因为他就是真理,就是客观公正。所以他把帽子给了自己的法官,从此以后獬豸冠成了中国封建司法的标准制服。从獬豸的形象也随着法律在人们眼里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

把獬豸当成神羊这估计和尧舜禹时候人们对于法律的审美有关,那时候民风淳朴,法律也好生恶杀,客观公正。所以在人们眼里法律还是美的,自然要把他和代表着美的羊联系在一起。

但历经秦汉,严刑峻法,法律在人们的眼里就恐怖起来了,于是獬豸的形象也就不那么美了。首先他要变得高大,要大得足以代表法律的威严,一个羊自然无法太大,长大后的羊只能是牛了。光是牛还不行还要加上别的猛兽,于是汉代的獬豸形象大都是“牛身豹尾,独角如锥,曲颈前冲”。后来佛教传入,狮子这一形象流行,獬豸的形象在后来还逐渐混入了狮子等因素,日渐雄壮。

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在《艾子杂说》里还讲过一个故事。

齐宣王问艾子道 “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 “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的说 “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

苏东坡的时代獬豸已经成为猛兽的形象,在东坡的故事里獬豸都开始吃人了。只不过这位大文人说现在满朝文武都是他的食物了。借艾子之口,将众人都骂了。

獬豸代表着正义,自然就有驱邪的功能,这一点深得多灾多难中国百姓的喜欢,獬豸在民间流传也越来越广。到了明清时期,獬豸不但在司法部门适用,帝王们还用他来做镇墓兽,放在陵寝里保佑自己不受恶鬼侵扰。帝王使用,这自然非同凡响,更何况老百姓也喜欢他的辟邪功能,于是獬豸逐渐长出龙头,跟麒麟等神兽越长越像了。

在法院的大门内有一个雕塑,像狮子,但是头顶上有个独角。问 是什么动物?说法?

一般是“獬豸”(音xie zhi),能够辨善恶与忠奸。是我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古代的法律文化中,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与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它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后人视之为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象。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獬豸和貔貅的具体区别?

貔貅和獬豸有相似之处,一是獬豸是一只角,独角貔貅也是一只角,二者因此易被混同;二是獬豸的足与貔貅的足相似,一般多趾形。然而,貔貅和獬豸还是有区别的。

1)貔貅的角取材于鹿角,一般多向后伸、向内拗,所谓“拗入不拗出”;獬豸的角取材于羊角,多向前弯,这也是獬豸“触不直”的原因。

2)貔貅一般都生有双翼,而獬豸身上一般不长翼。

3)貔貅具有辟邪、旺财等功能,獬豸具有“触不直”、“咋不正”的功能。

獬豸是象征法律的执法公正而貔貅是象征聚财招财。

貔貅角向后伸、向内拗

獬豸的角取材于羊角,多向前弯

獬豸和麒麟的区别

一、外形特征不同

1、獬豸 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2、麒麟 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

二、寓意不同

1、獬豸 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2、麒麟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有时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传说麒麟为仁宠,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带来子嗣。

三、特性不同

1、獬豸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2、麒麟 造型是将许多实有动物的新合拼体,它把那些备受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的建构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集美”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麒麟

百度百科-獬豸

有一种动物的形象曾经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他是什么动物

曾经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的动物是獬豸(xièzhì)。

獬豸,(xièzhi;豸字同_)又称任法兽,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善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因而也称“直辨兽”,“触邪”。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扩展资料

獬豸与古代法律文化的渊源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

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獬豸

中国古代有一个神兽,可以辨忠奸,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獬豸 它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到,然后吃下肚子

关于獬豸跟什么动物很像和獬豸长啥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