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带有黄金多少吨 蒋介石带走了多少黄金 吨
1949年解放前夕,蒋介石为何选择退守台湾?这背后是谁在出主意
1949年年初,蒋介石来到溪口,随即便给他的儿子蒋经国下了一道命令,命他督促空军司令部按时完成定海机场的修建任务,绝对不得拖延。
当时,很多人并不明白蒋介石的这一意图,但是不久之后,原因就清楚了 蒋介石已经对国民党政权的土崩瓦解有所预见,在给自己寻找后路。
果不其然,四个月之后,南京、上海相继被解放,国民党直接面临倾覆之危。7月,蒋介石开始命令国民党部队通过定海机场逐步撤离大陆,退守至台湾。
12月,蒋介石和蒋经国也一脸苦涩地登上了“中美号”专机,往台湾岛飞去。此后,蒋介石便再也没有回到大陆。
当时,对于退守到何处,国民党内部有着不同的意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最终选择了宝岛台湾?这背后又是谁在替蒋介石出主意呢?
1948年12月31日,大约有40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受邀来到蒋介石的官邸吃饭,这些国民党官员发言结束之后,蒋介石咆哮道 “我不想引退!你们这些国民党官员却想让我引退。”最终,蒋介石还是引退了。
次年年初,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政府的主要力量已经基本上被消耗殆尽。
蒋介石退位,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几乎被尽数全歼,只剩下一些散兵游勇四处游荡,任谁去看,国民党政权都要倒台了。
面对这种局势,虽已退位但仍掌握国民党实权的蒋介石不得不考虑国民党军队此后应何去何从这一迫切的问题。
当时,长江以北已经全部迎来了解放,国民党已不再拥有寸土;三大战役,国民党被歼150多万军力,五大主力损失殆尽,长江自然也是守不住的;划江而治,没有可能;和谈,筹码尽失。
所有的出路都行不通的时候,只剩下最后一个选择 逃跑。
蒋介石开始为逃跑做准备,他一边让儿子蒋经国督促修建定海机场这一任务,一边就退守何处与国民党党内人士展开了讨论,但是,国民党内各个军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最开始,蒋介石比较倾向于大西南, 大西南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北面有秦岭,东面临长江三峡,南面是横断山脉,地形十分凶险,处处可做屏障,并且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优势,还是八年抗战的“福地”。不少人赞同这一观点,还提出,如果此处不行,还有着足够的后退空间,可以到缅甸去发展。
不过,这里的军阀势力十分混乱,甚至可以说已经溃烂到毫无希望的地步,如果到了那里,各派军阀不听从指挥,再遇到战斗力强悍的解放军,到时必然会走向腹背受敌的境地,难道真的要躲到缅甸的密林中,去过原始生活吗?蒋介石心中的担忧挥之不去。
也有人说,可以考虑海南岛。 海南岛虽然也有着明显的优势 仅仅凭借琼州海峡,就能够抵抗一阵子,万一被解放军攻到岛上,还可以退居到菲律宾。可这里还比不上大西南,岛上的耕地十分有限,既无法养活军队,也无法发展工业,长期发展可谓十分受限。
西南、海南,各处有各处的优势,也都存在着难以忽视的劣势,蒋介石一时间犹豫不决,难以抉择。
就在这时,有人给了蒋介石一条建议 “上上良策是退守台湾!”
闻此建议,蒋介石眼睛一亮,可以去台湾!
蒋介石第一次踏上台湾的土地,是在1946年10月,当时为了纪念台湾光复一周年,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飞抵了台北。
那次台湾之行,蒋介石受到了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在纪念大会上蒋介石在致辞时说 “这实在是我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荣的一天。” 就连当时他和宋美龄下榻的“涵碧楼”的景致都被他叹为“佳绝”。
蒋介石在台北接待当地各界名流人士时直言 “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台湾是一片净土,应珍重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模范省!”
看得出来,对于宝岛台湾,蒋介石首先在心理上,是十分认可和能够接纳的,虽然当时他或许并未想过有朝一日会败退至台湾,但台湾无疑是蒋介石心中可以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建设的最佳之处。
向蒋介石谏言“退守台湾”的人又是谁呢?他就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张其昀。
张其昀是地学大家竺可桢的门下学子,跟随竺可桢深入研究了地理学,还跟着哲学大师刘伯明,以及史学大师柳诒徵研学了人文哲学和人文 历史 。在完成学业以后,因扎实的学术功底,被一众报馆邀请前往工作,最终,张其昀选择了上海商务印书馆。
但是这样一位潜心研究学术的学者,为何会与国内的军事斗争产生瓜葛与纠纷呢?这与他工作的环境有关,可以说选择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使他与国民党结下了深深的渊源。
张其昀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蒋介石身边的重臣之一陈布雷刚刚接任了《商报》的主编一职,因其工作的原因,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所以陈布雷就总往他曾工作过的比较熟悉的商务印书馆跑,当时负责接待陈布雷的正是张其昀。
不过,两人平时除了一些在工作上的交接,并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交流。直到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为两人带来了结下友谊的契机。
当时,《商报》要发表一篇和地域有关的工作,陈布雷便和往常一样来到商务印书馆寻找相关的资料和书籍,但那天,陈布雷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相关的资料,很是着急。
看着在资料堆里翻来翻去的陈布雷,张其昀试探的张口问了是遇到了什么问题,陈布雷将问题告诉了张其昀,精通地理知识的张其昀条理清晰的为陈布雷解答的心中的疑惑。
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商务印书馆的普通小职员竟有着如此深厚的地理学知识,这让陈布雷很是讶异。
“你对地理学很有研究呀。”陈布雷掩饰不住心中的惊喜。
张其昀如实回答 “是的,我曾经跟着竺可桢老师学习。”
“原来竟是地学大师竺可桢的高徒啊。”陈布雷笑着伸出了手。
两手相握,颇有一番相见恨晚的意味。
那以后,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一些学术问题,也慢慢地结下了极深厚的友谊。
1927年,一直不遗余力为革命奔走的陈布雷加入了国民党,并且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而张其昀则受邀到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任教。期间,两人联系不多。
北伐胜利之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化,爆发了中原大战。各大军阀战败以后,退守到了自己曾割据一方的各行省,不熟悉那些地方的蒋介石不敢贸然出击,于是,深得蒋介石信任的陈布雷向蒋介石引荐了精通地理知识的张其昀。
之后,张其昀用自己所学为蒋介石详细介绍和分析了各大军阀盘踞之处的地形、地势,尽管听完张其昀地分析,蒋介石权衡了利弊之后,最终放弃了追击的念头。但是有着丰富地理知识储备的张其昀,却深受蒋介石的欣赏。
蒋介石在心中谋算着,假如张其昀能够一直为他所用,那么以后在攻打地形、地貌隐秘多变的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时,一定会有着意料之外的效果。
于是,这之后,张其昀便同陈布雷一样,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成为了蒋介石身边出谋划策的军师。期间,在学术上大有成就的张其昀还被美国国务院邀请前往哈佛大学教书。蒋介石经常和陈布雷说他和张其昀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1948年11月,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对未来感到无望的陈布雷自杀身亡,所以在国民党政权倒台,四处寻找逃亡之所时,张其昀作为蒋介石身边唯一的军师,站出来为蒋介石排忧解难,告诉蒋介石 “上上良策是台湾。”
为什是台湾?张其昀给出了足够的理由。
首先,台湾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台湾岛位于中国的东南海域,与大陆之间隔着宽度长达200公里,平均深度有60米的台湾海峡,这里浪高风大,对国民党来说是阻隔解放军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天堑。另外,台湾岛的四周还分布着众多的岛屿,这些也是国民党抵御解放军的前沿阵地。
当时我军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海军也是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所以,如果国民党退守到这里,解放军陆军很难在没有海、空两军的掩护和保障下实现登岛的目的,这就意味着可以完全将解放军置于海峡之外。
除此之外,张其昀知道蒋介石一定不甘心割舍大陆,又告诉他,台湾和大陆的江浙地带隔海相望,实现转移该地区物资一事不是什么难题,所以等到国共两党的实力发生逆转之后,国民党军可以在直接占领江浙一带,这样一来,之后的战争就会有足够的物资保障。
蒋介石最大的担忧,就是不能再回大陆,张其昀的分析可以说为蒋介石消除了心中最大的顾虑。
张其昀继续分析, 台湾处于北回归线上,整个岛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体的环境温暖舒适,降水量和热量都十分充足,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这能够顺利解决粮食供给问题,避免粮食的进口。 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减少财政支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台湾的粮食安全。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国民党军在这里有长期发展的条件。
并且,这里与美国的远东防线距离十分近。东南亚诸多岛屿上都有着美国的军事基地,台湾又是东南亚地区的门户,所以如果国民党军退守到台湾,当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的时候,美国势必会站出来插手管上一管。
其次,台湾岛的居民对国民党有拥护之情, 这一点,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蒋介石和其夫人宋美龄第一次登岛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这要从台湾与大陆的 历史 渊源讲起。
大陆与台湾最早的联系远在三国时期,当时中原政权派人抵达了台湾岛,并带回了近千名台湾籍士兵。之后,大宋又直接将台湾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还派兵驻守在这里。元、明两代在台湾都设有巡检司,明末,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抵御大陆清政府一事,更是尽人皆知。
后来,清政府出兵,台湾再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了“分巡台厦兵备道”以及台湾府,台湾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因此,台湾被划归给了日本,这以后,台湾地区便一直被日本人统治和经营。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从台湾撤兵,接收台湾的正是中华民国。
所以,长期处于日寇统治下的台湾当地居民,缺少民族归属感,自然会对接收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产生一种拥护之情。另外,对于蒋介石来说,更重要的一点则是,由于长期被日寇统治,台湾岛内对于国共两党的斗争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岛内还没有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辐射,这让蒋介石欣喜不已,认为台湾简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净土”,十分适合他重新再来。
除此之外,日本在统治台湾期间的建设可谓是不遗余力,因为当时日本将台湾当做遏制中国,甚至抢占东南亚的跳板,所以建立了许多近代企业,台湾岛内的交通也十分的便利。工业有着不错的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又相对健全,整体来说,岛内具备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
蒋介石听完张其昀的分析,开始思考退守台湾的可行性。经过一番认真地思考以后,蒋介石最终同意了张其昀的提议,最终决定,撤退至台湾。
当时蒋介石已经退到了幕后,为了能够成功退守台湾,他回到自己的故乡浙江奉化溪口,设立了7部电台,在暗中遥控着国民党大大小小的事情。
退守台湾的第一步,就是转移财产。当时蒋介石将这项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长子蒋经国,蒋经国根据蒋介石的指示,来到上海,找到了国民党中央银行的总裁俞鸿钧。
蒋经国对俞鸿钧说 “我奉蒋委员长之命前来,为保国家一线生机,望中央银行将现金移存到台湾,以策安全。”
最终,蒋经国和俞鸿钧一起,成功向台湾转移了中央银行的92万两黄金,以及8000万美金。可谓是掏空了国库。
除了将大量的金钱转移到台湾,蒋介石还盘算着转移大量的军火,以望事后能够东山再起。他命当时的沪杭竟被总司令汤伯恩将江阴的大炮进行拆除,拆除之后的大炮后来都被秘密运往了台湾。
治理台湾的政策也逐渐开始拟定了,之后的政治会议上他,他十分感慨地说 “此时的江南半壁业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我们必须做好长驻台湾的准备。”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听着不远处的解放军的炮火声,望着天空满脸哀愁,最后转身和蒋经国一起登上了前往台湾的飞机。这一去,蒋介石从此便再也没有回过大陆。
后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兵力,而另一个则是民心。
历史 一遍遍地告诉我们,与人民作对的,逆时代潮流而动的,阻挡 历史 前进的,终将被人民所抛弃,终将被 历史 前进的巨轮所碾压。
1950年,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被消灭殆尽,中共中央派出粟裕大将率百万大军陈列台湾海峡对岸,但正如张其昀所说,台湾海峡又长又深,波浪又十分汹涌,解放军战士无法完成渡海登陆作战。之后,又爆发了朝鲜战争,解放军战士又以志愿军战士之名赶赴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放台湾的事情便由此搁置了。
当然,退守到台湾以后,蒋介石自然也是不甘心的,时刻都在想着反攻大陆,但屡战屡败,现实让他明白也许此生恐怕终再难回到大陆。但是对于“一个中国”的观点,蒋介石始终坚定不移,为此甚至不惜与美国方面翻脸。
1958年,美国要求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独立台湾的时候,蒋介石甚至直接做出了与美国人决裂的举动。当时,毛主席等我党领导人也正是察觉了这一点,所以最终决定让金门、马祖留在蒋介石的手中,这样蒋介石才能够更好地同美国的“两个中国”的不轨图谋做斗争。而金门马祖则成为了台湾和中国大陆联系的纽带。
“九二共识”之后,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联系变的更加密切,不少台湾人民也选择回到大陆寻找自己的根之所在。
如今,两岸人民来往愈发密切,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早已走向了结束,两岸却依旧分隔。但祖国统一是万千华夏子女共同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 历史 的趋势所在,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海峡两岸终将走向统一。
1949年,国民党一少尉带4吨银元直奔解放区,首长疑惑 是你的?
“飞机上满舱银元?”
这是解放军一位首长听完下属汇报后,发出的疑问。
那么这架飞机到底是什么情况?而飞行员又是谁?为何而来呢?
开这架飞机的飞行员叫杨宝庆,在1949年2月19日,杨宝庆等到半夜,带上钳子、手电等必要的工具就马上向西安机场赶去。
在机场工作的安保员见是杨宝庆,二话不说就让通行了,因为杨宝庆本就在这里担任飞行员的工作,并且也经常晚上执行飞行任务。
杨宝庆走到自己目标的C-46运输机旁边,首先是熟练着围着飞机检查了一番,确认没什么异常。
随后躲着探照灯,一下子钻到飞机下面,将起落架上的幕布和轮档直接拿掉。
“咔”一声,只见机舱上的门锁被钳断,杨宝庆也把钳子放回了自己的包裹。
随后杨宝庆终于坐上了飞机座椅,对着各种仪器熟练地检查了一遍,然后就是再平复了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
启动发动机,目标东方。
滑行一会后,逐渐离开地面,然后一直上升,到指定高度后转弯。
此时驾驶在C-46上的杨宝庆,虽然现在是晚上,但他的眼中好像放着光芒,这是希望的光芒,这个希望便是,统一、和平、民主的前方。
飞机快飞到半空后,哨兵才发现这个飞机是异常飞行。这几个哨兵跑着想要拦下,可惜此时的人腿无论如何也撵不上这个铁翅膀了。
不一会儿,哨兵见状后,也只好乖乖回去挨骂受罚了。
由于国军在北平周围经常有空军布防,所以想到这点的杨宝庆,只好再飞高,超越云层后就安全了。
但是杨宝庆独自在黑夜飞行,又没有人导航,所以他飞了几个小时后,才发现航线已经偏离预期。
而且杨宝庆也注意到,现在飞机的燃料也所剩不多,于是就硬着头皮不得不迫降了。
幸运的事发生了,杨宝庆虽然偏离了北平,但到达的地方仍然是个解放区,那就是唐山。
杨宝庆看到村庄后,咬着牙冒着极大风险又坚持飞了一会儿,最终迫降在了一个河滩上。
据杨宝庆的回忆,在接触地面的那一刹那,几颗门牙立刻就被撞掉,剧烈的冲击下,人也昏了过去。但,总算是回到了家!
那么,杨宝庆作为国军的飞行员,为什么要飞往解放区呢?
在抗战取胜后,杨宝庆始终惦记着家人,所以极为期望可以请假探亲。但是国军直接否决了他的请假。
并且还调整了他的工作位置,让他在运输十大队的102中队里服役,但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国军还命令他驾驶C-47运输机,去东北抢占共产党的地盘。
然而军令不可违,他目前也只能服从指挥,不断给国军运物资。
不过在杨宝庆心中的不快之下,又遇见了一件幸运的事。那就是见到了刘敏璞,她是辅仁大学的女学生,也是杨宝庆的一生挚爱。
杨宝庆和刘敏璞两人顺利结婚生子,婚后也非常美满。
到了1948年9月,济南战役开始,解放军强势进攻下,国军中原本就期望和平的军官,一个个都开始排队投降,随后东北的战场就大局已定。
老蒋此时不得不慌了起来,虽有百万兵力,但战场上看是如此颓废,蒋介石就开始准备后路。
张琪昀作为 历史 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建议蒋介石可以看向台湾。
1946年6月开始,蒋介石就发现,不少向往和平的飞行员,都投奔了解放军。
蒋介石在愤怒之下,把国民党中飞行员的家属,全运转到台湾并加以“保护”。而杨宝庆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就明白,自己的妻儿此时就是人质。
到了1948年10月,杨宝庆得知自己儿子大病了一场,因为妻儿刚到台湾,很可能是水土不服。
作为父亲的杨宝庆当然心急如焚,结果多次请求去台湾,但都被上级拒绝,理由是战况紧急。
杨宝庆想到国民党既是内战的发起者,又是自己想见妻儿的阻拦者。他变得极为气愤,但同时迷茫感也油然而生。
之后,一个契机,逃离国民党的机会出现,杨宝庆就紧紧把它抓住了。
那么这个契机是什么呢?
契机发生在1949年1月10日后,蒋介石当时不知所措了起来,因为淮海战役上的军事失利。
这导致蒋介石更加积极准备后路了,俞鸿钧和刘攻芸作为中央银行总裁和代理总裁,就三番五次地被约见蒋介石,还被命令把黄金运到台湾。
到了1月21日,蒋介石下野,但中央银行中的黄金只有20万两左右,其余的大量黄金,都被运到厦门、台湾等地区。
没过多久,杨宝庆也被命令要向台湾“运输物资”,他虽然终于有机会能见妻儿。但对蒋介石这种转移财富的做法很是气愤。
就在这个期间,他就开始想投靠共产党,想前往解放区。
1949年2月18日,国军上级命令杨宝庆去西安运输,途中正好遇见赵连景,他是杨宝庆的姐夫。
于是杨宝庆在聊天中,自然提到了想驾机起义。赵连景也对他说 “我赞同你的想法,去解放区吧。国民党内部贪腐之风太严重,失败是必然的。之后我也会去解放区。”
杨宝庆听到姐夫这样说后,非常高兴,既然姐夫这么支持他,他二话不说,直接把自己身上的全部钱财,都给了姐夫赵连景。
“姐夫,我如果可以活着飞到北平,会立刻发电报告诉你,之后请你想办法把我的老婆和孩子都送出来。如果一个月没有联系,这些钱就当生活费给老婆孩子,对她说不要等我。”
赵连景结果钱并点了点头,二人又把起义方式商量后,就约在明天的西安机场见。
当年2月19日,姐夫赵连景提前就辛苦做好了妥善准备,他在白天就为杨宝庆打听了机场状况。
当杨宝庆带上必要的工具半夜向西安机场赶去时,赵连景如约见到他,直接就对杨宝庆说 “靠近机场门口的飞机,加满油了,是我们大队的C-46运输机,就上这架飞机逃吧”
于是就发生了在视频一开始时,杨宝庆飞往解放区的一幕。
那为什么杨宝庆一开始是选择加入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呢?这就要从他满眼泪光的母亲说起。
母亲满眼泪光,并摸着儿子杨宝庆的头发,说 “你就跟着三叔在浙川谋生吧,家里没事,咱家很穷,日本人看不上的。”
此时,1922年8月出生在河北保定曲阳县的杨宝庆,才14岁。
七七事变爆发后,杨宝庆和家人就四处逃难,逃到河南浙川后,家里就没钱了,无奈之下,母亲就让孩子在三叔三婶这里谋生。
而家里的其他人,还要回去曲阳受难。当母亲对杨宝庆那样说完后,数年的时光,就没再联系过。
三叔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即使吃饱睡暖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还坚持要杨宝庆上学。
到了1941年初中毕业,杨宝庆在当时的民国中,这样的学历都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国难当头,杨宝庆想当兵救国,却到三叔否定,但他还是默默地下定决心,要报考黄埔军校在成都的分校。
而三叔是认为自己不能让大哥的儿子有什么闪失,既然大哥把儿子托付给我,就应该保证孩子的安全。
但是在杨宝庆决定自己打工养活自己后,就独自偷偷溜到四川,以完成自己的理想。
然而,黄埔军校的成都分校当时不在招生,而在大力宣传并招生的是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时的情况下,不论哪个学校都是保卫祖国的好学校。所以杨宝庆就直接报名,当时他是该学院第16期学生。
之后杨宝庆的学习经历也相当丰富,先后在昆明、印度拉赫尔、美国进行了系列学习。
杨宝庆这学成归来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飞机操作。抗日战争此时也到了后期,他被分配到了重庆的中美混合团第三中队,职位是少尉飞行员。
他驾驶着b-25轰炸机,多次对抗日军,为中国的解放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日战争也宣告胜利,全国人民都在欢欣鼓舞。
杨宝庆此时自然对三叔,对自己的父母非常想念,于是他要请假回家探亲。
更何况,自己对自己的父母都还不知道现在在哪里。结果国民党就直接拒绝他的请求,还命令他再抢夺共产党在东北的地盘。
可见,虽然一开始加入的是国民党,但心思与理想都一样,都是拯救祖国,保卫国家,只是后来国民党变了质。
那杨宝庆飞机迫降到解放区后,杨宝庆是否成功起义了呢?
我的天!银光闪闪的银元竟然充满了整个机舱,另外就只有个缺门牙的飞行员。解放军首长随后过来了解情况时也感到震惊。
当地居民看到“青天白日”的国民党旗帜后,大家都轮着棍棒与斧头等就过去了,结果看到这个场景。
大家都被吓一跳后,就马上向解放军报告此事。后来据统计数据,这个机舱中有十七万银元,足足重4吨。
杨宝庆被送到开滦煤矿医院进行治疗,解放军首长也让下属,把这么多的银元都先妥善整理走。
当杨宝庆在医院终于醒来时,解放军首长得知后也马上赶到询问情况。
“你独自过来起义,但机舱中非常多的银元,都是你的吗?如果是你的,我们还是会归还给你。”
解放军首长和蔼可亲的这样问到,但杨宝庆毅然地摇摇头否认。
并笑着回答说 “不仅钱不是我的,飞机也不是我的,这些财产都是蒋介石要从全国搜刮到台湾的,如果能把些钱再运回来给到百姓手中,那这就是我无上的荣誉”。
期间如果杨宝庆谎称是自己的财产,可能一生都将荣华富贵,但他毫无此类想法,认为这些财产再回到人民群众,是天经地义的。
杨宝庆之后就去了北平,第一时间就给妻子刘敏璞通电报 “老二身体怎么样了?”
妻子收到后,立刻明白了丈夫的飞机起义成功了!
随后妻子就马上收拾东西,带上两个儿子以及侄子,在杨宝庆好友驾驶运输机的帮助下,终于飞回了丈夫身旁。
而之后,杨宝庆更是收到了中央的特别指令!
这条中央的特别指令,在1949年4月传给了杨宝庆。
此时,杨宝庆与妻子两人都加入了解放军空军,两人任职分别是飞行教员与会计。
上面所说的这个特别指令如下
“开国大典将于本年10月1日举办,飞行编队将越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但是这给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多架飞机都是最近起义而来,飞机的的安全性还有待测试,另外蒋介石为阻止举办开国大典,还妄图对天安门进行空袭。
之后,也相应给出了策略。那就是杨宝庆与战友们反复给飞机排查故障,勤奋演练。对于蒋介石的空袭担忧,还要分出4架飞机以保卫北京。
终于到了1949年的10月1日。下午3时,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庄严宣告后。
下午4时35分,30万军民的欢呼中,正式开始阅兵仪式,英姿飒爽的人民解放军过后,17架飞机腾跃于天空,飞往天安门之上。
受阅飞行的第五分队中,有一架c-46运输机,在其中就是杨宝庆与刘善本在一同驾驶。
飞机在毛主席与众开国元勋的注视下,翱翔过天安门的上空。
这一瞬,就是杨宝庆心中永远的勋章,这一天,也是杨宝庆此生最为骄傲的一天。
1950年,杨宝庆临时参与西北战区的空投,荣获勋章二等功。
1951年,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的教员,由杨宝庆担任。
之后杨宝庆转业、升职,不论在哪个职位,杨宝庆都兢兢业业一心为国为民。
现在突然发现,杨宝庆当年除了带来那足足4吨重的银元外,还带来了比这些银元更重的爱国之心。
谨以此文致敬杨宝庆同志!
向一心为国为民的先辈们敬礼!!!
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究竟从大陆带走多少东西
国宝 故宫文物 5000多箱 共60多万件运到台湾 其中大部分都是精品
线今北京故宫所藏 除了当初体积太大不好运走的 其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各地的博物馆 分一些存放到北京故宫
黄金 半年内从南京中央银行 两百七十多万两黄金 一千五百二十万枚银元 一千五百三十多万美元 分三批 运到台湾
民国政府在抗日胜利後 发行金圆卷 不准百姓有私藏黄金 政府用金圆卷 换百姓家中的黄金
另外 民国政府并没有将全大陆的黄金运台 蒋介石只有运走存放在南京中央银行仓库的黄金
国民党撤退台湾时到底运走了多少黄金白银?
2017年3月新闻 国民党中常会昨日(16日)下午由行政管理委员会主委林佑贤进行“国民党党产报告”,报告中也提到,大陆迁台时,国民党把当时“中央银行”227万两黄金,合计约10亿美元,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国宝运抵台湾。
李宗仁回忆录 717页 陈诚上任后,蒋先生便密令将国库所存全部银元,黄金,美钞运台。。。。。库存全部黄金为三百九十万盎司。
一盎司是0.57两,390万盎司折合222万两,与党产报告的227万两基本相符。
林佑贤是知情人,不敢也没有必要说瞎话。李宗仁是当时国民政府代总统,黄金他摸不到边,黄金账目总是能看到的。
两个不同来源的数据可以互相印证,可以确认这笔黄金的数目为220万多两
请问国民党逃到台湾是带走了多少大陆的宝物,矿藏,黄金等?
国民党政府逃往台湾时,卷去了大陆的金银和外汇。据统计,从1948年冬天开始,蒋介石从原中央银行运往台湾的黄金有227.5万两,银元有1520万元,还有外汇1537万美元(存在美国联邦银行的)。当时的黄金价格是每盎司(两)35美元。以上三笔共值10.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105.5亿美元。这都是蒋介石从大陆人民身上刮去的,用于仅有六七百万人口的台湾一省。
1949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2972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
中国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黄金使用
具体开始使用时间目前无确切考证,但在西、唐时期,黄金使用开始盛行。
史书中,西汉时期向来有“多金”的记载,当今有种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西汉的黄金储备已经等于中国2003年的41.4%,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
虽然古籍中的“金”并不一定指黄金,但从当代出土大量汉代黄金制品来看(例如陕西博物馆中的大量金饼),似乎也能从侧面印证“西汉多金”的说法。
由于古代国库中的黄金主要来源于金矿的开发,至少可以推断,“多金”的西汉是我国进行黄金开采的一个高峰期。
此外,近年来古玩界传得沸沸扬扬的唐朝“黄金蛙”“黄金龟”据说出自唐朝金库,但在史料中并未找到明文记载,汉、唐毕竟时代久远,当时国库中的黄金储备究竟如何已不可考。
扩展资料
唐代的黄金产量与储备虽难以考证,但当时广西与湖南金矿的开发却是南方金矿开始得到利用的标志。到北宋王朝,西部大片国土丢失,山东半岛金矿成为金矿开发的主要来源。
蒙元王朝时期,黄金峰值年产量突破1吨(3万余两),有关东北金矿的记载开始出现在史书中。到了明朝,云南丽江与四川北部成为黄金产量最高的地区,峰值年产量为1.25吨(4万余两)。
到了清朝前期,因受战乱等因素影响,黄金产量一度进入低谷。晚清之际,东北及内外蒙古金矿产量比重大增,“1888-1890年,晚清时期年平均产量达13.5吨左右”,但至“1901年逐年下滑至4.51吨,仅及前期峰值的1/3。1911年恢复至15吨以上(48万两)”。
由于古代王朝的黄金产量及储备只能根据文献与出土文物推测,而每一次王朝更迭时,国库中储备的黄金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也因缺少文献而让后人难以有更直观的感受。
不过,中国距今最近的一次政权更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的前后,黄金的重要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就已濒临崩溃,尤其在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额无止境狂增,到1947年8月为止,法币发行量共达6636944亿元,比抗战胜利时增加了约1190.8倍。
货币发行的猛增,不但未减轻财政危机,反而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当信用货币出现危机之时,黄金作为天然货币的价值便会充分体现出来。
当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民政府的统治者自然也清楚“乱世藏黄金”的重要性,国府于1948年8月开始发行金圆券,以此方法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后收归国有。
1949年1月10日,自知在大陆败局已定的蒋介石指派其子蒋经国前往上海会见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要求他将中央银行所存之美金与黄金移往台湾存放。
实际上,这次密运自1948年底就已经开始,在蒋介石的直接指挥下,至少450万两黄金分装在木箱内,半年内分7次秘密运抵台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黄金跨海密运事件。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黄金作为靠山,蒋介石政府败守台湾后得以顺利实施货币改革,新台币的改制遂于1950年7月1日起实施,稳住了台湾地区的经济。
在时局动荡的乱世,黄金储备对于一个政权存亡之影响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中国古代王朝是怎样储备黄金的?
蒋介石带有黄金多少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蒋介石带走了多少黄金 吨、蒋介石带有黄金多少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