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山国军吃什么 野人找吃的
国民党第五军有多少人从野人山撒出来?
1942年1月,日本入侵英属缅甸。2月3日,英方向中方请求派军队入缅。根据英国请求,军委会成立中国远征军第1路,下辖第5,第6,第66军共计10万余人,由罗卓英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赴缅甸作战,相继参加了同古保卫战,彬文那会战及仁安羌救援,曼德勒会战与缅北撤退等三次大型作战,由于英军配合不力,第5军损失极为严重,军部和新编第22师在军长杜聿明率领下,翻越了野人山地区,于1942年7月25日抵达印度列多;第200师在东枝(也称为棠吉)作战后,在向八莫、南坎转移途中受到日军伏击,伤亡巨大,戴安澜师长在突围过程中身负重伤,最终因伤重光荣殉国,同时参谋长及第599,600两团团长均在此次突围战中失踪,余部由该部第598团团长郑庭笈率领于1942年6月17日抵达腾冲地区,此时全师仅剩余2600余人,伤亡失踪达75%以上。第96师及军属炮兵、工兵各一部与军部失去联系,最后在师长余韶带领下,在野人山地区辗转两个多月,翻越高黎贡山,于1942年8月17日抵达中国云南剑川。该军军部后奉命返回国内,而新编第22师则留在印度,被编入中国驻印军。另调原66军之新编第39师改隶该军,该军主要担任昆明防卫及滇缅路机动作战任务。
资料统计,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而伤亡人员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滇缅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决定违反当时盟军亚洲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的命令以及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及其师长廖耀湘的建议撤往印度,而坚持遵守蒋中正命令率第五军穿越此地返回中国 草长过人,无路可行,自行开路,导致国军在此因为瘴疠之气死伤大半,据战后统计,穿越野人山的部队4万人进山,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仅8千人出山生还;大多数士兵死于迷路、饿死、瘴气、蟒蛇吃人、蚂蟥吸血、食人鼠及蚊叮热病,有些士兵亦选择了跳崖或是持械自尽。其中第5军新编第22师野战医院的护士刘桂英更是作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闻名。
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杜聿明为何宁死在野人山也不去印度?
抗日将军杜聿明,是中国远征军的副司令,一生有过很多的战绩,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选择带着大家绕道野人山。走野人山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有重大的意义,他自己也觉的这次战争是他人生中最大的错误,这一仗导致了国军遭到毁灭性的损失。
当时的中国远征军是初次进入缅甸作战,因陌生异域、战略分歧、指挥不力等诸多因素而导致作战失败,日军截断了国军的退路。英美方面要求中国军队以难民身份撤入印度,这种有侮辱中国军人的主意遭到了杜聿明将军的严词拒绝。国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一路远征军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约一万余人按照英美的意思撤向了印度;杜聿明将军率领五万人组成的另一路,则翻越荒无人烟的野人山绕道撤退回中国。
因为对绵延千里的野人山艰险的估计不足,远征军没有进行必要侦察与探路,甚至没有带足必需的干粮,数万大军就仓促地进入了死地野人山。正值雨季,野人山山高林密,且湿滑泥泞,举履维艰。很多人染上了疟疾、回归热、破伤风等疾病,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因饥饿、疾病或是食物中毒而死,离开野人山的远征军残部沦落到了人鬼难分的地步。
一些指责杜聿明指挥失误的人认为杜没有接受部将的建议,率领大军去杀开一条血路回国是一个错误。但是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在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只是事与愿违,谁都不怪。
杜聿明后来对中国远征军走野人山作出检讨了吗
没有
杜聿明选择走野人山是出于无奈,他不想犯老蒋的忌讳。虽然在军事上损失惨重,但在政治上得到了老蒋的信任。孙立人虽技高一筹,得到了一时的荣誉。但撤到台湾后被蒋软禁,靠卖玫瑰花维持生计,“将军玫瑰”说的就是他。蒋家父子两代都软禁了孙立人。直至李80岁才解除软禁。
这确实是杜聿明的失误,相比之下孙立人计高一筹,率部到了印度与英军会和,部队伤亡较少,杜聿明部则伤亡过半。因为他坚持要把队伍带回祖国。没做出什么公开的检讨。
野人山之战
中英盟军尤其是中国远征军经一个多月英勇奋战,在保卫同古、仁安羌解救英军诸战中,英勇顽强为世人所赞誉。但由于出国时机过晚,盟军作战缺少协同,部署不当,多头指挥等原因,使远征军始终处于被动态势,未能达成战役企图。
西线战况虽因仁安羌战斗得以扭转,然东线日军第56师团却击破远征军第6军防线,迅速直插盟军后方,致盟军全线动摇,4月底,日军攻占腊戍,切断滇缅,5月1日进占曼德勒。中英军队被迫向印度和中国境内撤退。
4月下旬,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逃往印度。新38师先是接下英第1军防线,掩护已丧失战力的英军撤退,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向北撤回云南。孙立人又奉命率新38师为第5军殿后,以至于新38师以1师之力阻击日军的18师团,33师团,55师团共3个师团的艰难局面。
5月9日,杜聿明见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4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反而令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及汽车辎重,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并过分地要求新38师继续殿后,阻击日军,等第5军入野人山后尾随跟进。
由于野人山极为荒凉,无水无粮,此举无异让远征军自投绝路,孙立人便断然拒绝杜的命令,但为大局计决定先完成阻击任务,掩护第5军全部进入野人山后,再按照史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38师向西撤往印度。
孙立人指挥新38师主力在温藻阻击日军两日到5月10日后,任务完成,即以112团殿后,师直属队和114团先向北撤向卡萨的113团,113团从9日起已与日军56师团迂回过来的部队激战于卡萨。孙带114团走到半路,得知殿后的112团在温藻被围,未能摆脱日军,而卡萨113团虽仍在与日军激战中但地形有利未被包围故有能力自行摆脱日军。
孙立人即电令113团从卡萨向西自行撤向印度,自率师直和114团调头向南,出敌意料,和112团里应外合击溃日军的一个步坦联合快速部队,救出112团,向西撤向印度。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
月底,孙立人率新38师到达印度边境。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佬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顿时怒火填膺,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过的英军第1师师长正在该地医院治病。
在野人山中杜率之第5军大部队却在野人山迅速陷入困境,粮尽弹绝,军心涣散,疾病流行,病死饿死大量官兵,倘若一个人因发高热而昏迷不醒,在蚂蝗吸血,蚂蚁侵蚀,大雨冲刷下,数小时内就变为白骨。以至沿途尸骨遍野,前后相继,惨绝人寰,3万5千多人只剩3千多人,其中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人、第96师副师长胡义宾、团长凌则民等牺牲殉国。
最后只剩半条命的杜聿明还是率军直属队和廖耀湘新22师撤到印度,另跟随第5军后入野人山的66军第28师5千人因前面第5军已将树皮草根芭蕉叶等都吃完,处境更惨,最后只剩百余人活命。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绝大部分在胡康河谷h1野人山 h1="")。
国军38师没有跟入野人山为什么
1、两支部队的长官,各自出发点不一样。
2、孙立人想保存军队实力,所以不听从老蒋命令,不入野人山,跟英军、史迪威司令部一起去了印度。因此孙立人一辈子都被老蒋猜忌、排挤,最后入狱。
3、杜聿明的出发点是听从长官命令。老蒋怎么命令他怎么做。所以一头扎进野人山。之后杜聿明败仗无数,依然被老蒋绝对信任,一直被当做“救火队长”来使用。
4、老蒋命令杜聿明进入野人山是担心失去远征军这只精锐的指挥权,远征军指挥权会落入英美手中。所以宁可让远征军冒着毁灭的风险,也要他们走最近的道路赶紧回国。
远征军穿越野人山时,到底有多悲壮?
抗日时期远征军第一次回国,他们的经过就是无比悲壮的场面。
当时出征的时候,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约有15000人,他们回国时选择的穿越野人山,大概有600公里的山路。
野人山里倒是没有敌人,但是,蚊虫叮咬,瘟疫肆虐,自然环境十分的恶劣,暴雨整体夏个不听,吃喝用的基本上都是没有的,重型武器装备也都给丢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历时一百一十多天的时间,才成功穿越了野人山到达中国边境。
为何说是无比悲壮的场面呢?
他们回国出发时有15000人,但是,穿越野人山后到达中国时生存下来的只有两千多人,要知道这个第五军是当时国军的精锐部队。
这个损失真的是太大了。
等于是他们经过野人山的时候,每公里死亡人数22人。
平均每天死亡118人
死亡率是87%
真可谓是九死一生,这个场面绝对是无比的悲壮的,这些都是打鬼子的英雄呀。他们之所以被派出去作战,就是要保证国际通向中国的道路生命线的畅通。
因为中国抗日是需要外国物资的援助的,若是想要让物资援助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来,就必须要保证滇缅线的畅通。
这就是他们出征缅甸的原因。
当然了这个牺牲也是和杜聿明的决策失误是有关系的。若是不选这一条道路回国,可能伤亡也没有那么大。
但是,也不能怨杜聿明。
因为若是走另一条道路,是带屈辱性的。
这一条路就是从缅甸撤回到印度,当时的印度是英国占领, 英国和中国也是同盟军,共同的敌人都是日本。
英国是可以让中国军队进入到印度,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要把武器给交上来,让他们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到印度。
对于一个军人来说,若是丢了武器,就如同丢了性命。
面对这样屈辱性的要求,杜聿明拒绝了,我们有自己的国家,我们也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们要向英国人投降呢?
更加重要的是,英国在近现代史上,侵略中国最为猖狂的一个国家。
杜聿明并没有向他们屈服,我们来打仗就是想要取得胜利的,若是缴枪给英国人,和在国内缴枪给日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所以,杜聿明带领着他的第五军,穿越凶险的野人山最终以悲壮的场面到达了中国。
这也是杜聿明不愿回首的一段往事。事后,他回忆说若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他绝不会选择野人山这一条路。
回国肯定是要回国的,选择有日本人把手的地段,和日本人死拚伤亡也不会这么大。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最遗憾的是在野人山穿越的过程当中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被日军的炮弹击中,牺牲在了这里。
戴安澜将军也是在和日军作战过程中,唯一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
从长城会战,到台儿庄战役,从武汉会战,到昆仑关大捷,从同古阻击战到棠吉反击战。每一次戴安澜都是重创日军,从来没有退缩,更没有失败,这就是一个对日作战的常胜将军。
人是铁,饭是钢,你知道抗日军队的三餐有多艰苦吗?
国军在抗日战争前期,尚能保证士兵基本的温饱问题,但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江浙一带的粮仓先后失去,国军的后勤补给开始大面积缩水,从最开始的满足士兵基本生活要求,每日有蔬菜、猪肉,到后来只是供应稀饭和菜汤。
再到艰难的1942年前后,许多非嫡系的国军士兵三餐基本上都喝稀粥了。
再说八路军和新四军,更是艰难困苦,老蒋不予拨付粮秣,整个抗战时期很多时候都靠自给自足,我们熟知的“小米加步枪”就是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 士兵吃着粗糙的小米,用着老旧的栓动式步枪,确实是真实写照。
到了后期抗战国军一般是1餐3两米饭,1勺青菜。1个月打2次牙祭,不过大多数国军大多数还是找到什么吃什么。
比如在云南和广西驻防的国军也用芭蕉根切成小块用水泡3天,之后切成丝炒着吃,主食则是杂粮米饭,但多是盐水泡饭。住宿就是草棚子,用毛竹做架子,铺上干山草,晚上用油松条照明,国军的病号饭以用铁缸子装的面粉煮白糖的面糊为最有名气。
抗大学员曾这样回忆1938年到1940年间,在抗大的生活 “衣服只发一套,无换洗的,只好在星期天到河边脱光衣服,一面在河里洗澡,一面洗衣服,等衣服干后穿上才返校。
每月只发一元钱零花钱。住的窑洞要自己挖,吃的粮食和烧的柴火到几十里地以外去背扛,吃的多数是小米饭和山药蛋。每个学员都要剃光头,有的学生还因为要剃光头而哭鼻子。”
老百姓杀猪的时候去帮忙,然后把他们不要的猪大肠收起来炼油,朋友来的时候,小米饭拌猪油是无上的美味。
关于野人山国军吃什么和野人找吃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