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刘伯温 刘伯温瞧不起朱元璋

影评小编2023-02-07电影影评49

朱元璋为什么总是看刘伯温不顺眼

这个结论不客观。朱元璋还是非常看重刘伯温的,还多次称他为 “吾之子房也。”

作为帝王,用人和防人同样重要,所以在取得江山以后,朱元璋不像打江山时那样偏重于某人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当然也不会过分倚重刘伯温,但是朱元璋也没有公开难为他,甚至还让刘在故乡寿终正寝就是很好的证明。刘伯温不是笨蛋,不会留下明显的把柄招来杀身之祸;朱元璋更不是笨蛋,杀一个小心翼翼的老头,曾经的功臣而招致更多人不敢帮他,这就太不合算了!因此说,朱元璋逐渐不倚重刘伯温是有的,甚至有防范的心思,谈不上总是看他不顺眼。

为什么朱元璋杀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 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刘伯温那么神 为什么朱元璋非杀不可?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

有人觉得奇怪,刘伯温为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事后朱元璋一定要除掉刘伯温。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

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建国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

但是淮西集团很快遇到了对手,那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两个集团就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开始了斗争,朱元璋似乎很有兴趣,他准备看一场好戏。

刘基与李善长的争斗中,刘伯温始终维护浙东集团的利益。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聪明,尤其是能看透自己的人。这也是朱元璋要杀刘伯温的主要原因。

有一次朱元璋找了3个在他看来可以当作丞相的人,向刘伯温征询意见。

刘伯温仍是摇头。

他分析说 “杨宪有相才,无相器。”

朱元璋问 “何为相才,何为相器?”

刘伯温答 “相才指才能,相器指气度。杨宪有宰相之才,却无宰相的气度。他好与人计较,不能做到心静如水。”

朱元璋问 “那汪广洋呢?”

刘伯温答 “心胸偏浅,盛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 “胡惟庸如何?”

刘基松了口气,说出了他一生中最准确的判断 “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犁的束缚!”

说完这句话,刘基知道考验已经过去了,但他错了,下一个问题才是致命的。

刘伯温小心回答 “臣疾恶太盛,又耐不得细繁。若强当宰相,必然会辜负陛下的大恩。天下这么大,何患无才,惟愿明主悉心访求。只不过,方才说到的这三个人,的确都不能当宰相。”

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虽然他本人并非真如民间传说那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但从他的判断和预测能力来看,料事如神并非过分的评语。他和诸葛亮一样,已经作为智慧的象征被老百姓所铭记。

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刘伯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伯温瞧不起朱元璋、朱元璋为什么讨厌刘伯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