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风貌解释风是什么意思 风地理概念
风貌的意思
风貌的意思 (1)风采、特征与外貌。(2)风景概貌。
出处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六 “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表有女,表爱粲才,欲以妻之,嫌其形陋周率,乃谓曰 ‘君才过人,而体貌躁,非女壻才。’凯有风貌,乃妻凯。”
唐代皎然《送顾处士歌》 “吴门顾子予早闻,风貌真古谁似君。人中黄宪与颜子,物表孤高将片云。性背时人高且逸,平生好古无俦匹。”
风貌的笔顺
风总笔画 4笔。1. ノ(撇)、2. ⺄(横斜钩)、3. ノ(撇)、4. 丶(点)。
貌总笔画 14笔。1. ノ(撇)、2. 丶(点)、3. 丶(点)、4. ノ(撇)、5. 亅(弯钩)、6. ノ(撇)、7. ノ(撇)、8. ノ(撇)、9. 丨(竖)、10. ㄱ(横折)、11. 一(横)、12. 一(横)、13. ノ(撇)、14. 乚(竖弯钩)。
问个地理知识,关于风的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据国家气象局估算,全国风能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6X105M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有关专家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大于等于3m/s和6m/s风速的全年累积小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几个区域。
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有效风能密度大于、等于200W/m2的等值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m2以上,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大于、等于8 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大于、等于 6 m/s的风速也有4000 h左右。但从这一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大冷空气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几十公里的地方有较大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在不到100km的地带,风能密度降至50W/m2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小区。但在福建的台山、平潭和浙江的南麂、大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大。其中台山风能密度为534.4W/m2, 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换言之,平均每天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大的地方之一。
2、内蒙古和甘肃北部,为我国次大风能资源区。 这一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而且又是冷空气入侵首当其冲的地方,风能密度为200~300W/m2,有效风力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有5000h以上, 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在2O00h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象东南沿海梯度那么大。风能资源最大的虎勒盖地区,大于、等于3 m/S和大于、等于6m/s的风速的累积时数,分别可达7659h和4095h。这一地区的风能密度,虽较东南沿海为小,但其分布范围较广,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3、黑龙江和吉林东部以及辽东半岛沿海,风能也较大。 风能密度在200W/m2以上,大于、等于3m/s和6m/s的风速全年累积时数分别为5000~7O00h和3000h。
4、青藏高原、三北地区的北部和沿海,为风能较大区。 这个地区(除去上述范围),风能密度在150~200W/m2之间,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累积为 4000~5000h, 大于、等于6m/s风速全年累积为3000h以上。青藏高原大于、等于3 m/s的风速全年累积可达6500h,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密度较小,所以风能密度相对较小,在 4000m的高度,空气密度大致为地面的67%。也就是说, 同样是8m/s的风速,在平地为313.6W/m2,而在4000m的 高度却只有209.3W/m2。所以,如果仅按大于、等于3 m/s 和大于、等于6m/s的风违的出现小时数计算,青藏高原应属于最大区,而实际上这里的风能却远较东南沿海岛屿为小。 从三北北部到沿海,几乎连成一片,包围着我国大陆。 大陆上的风能可利用区,也基本上同这一地区的界限相一致。
5、云贵川,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湖南西部,福建、 广东、广西的山区,以及塔里木盆地,为我国最小风能区。 有效风能密度在50W/m2以下,可利用的风力仅有20%左右,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时数在2000h以下,大于、 等于6 m/s的风速在15Oh以下。在这一地区中,尤以四川盆地和西双版纳地区风能最小,这里全年静风频率在60%以上,如绵阳为67%,巴中为60%,阿坝为67%,恩施为75%, 德格为63%,耿马孟定为72%,景洪为79%。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仅300h,大于、等于6m/s的风速仅20h。 所以,这一地区除高山顶和峡谷等特殊地形外,风能潜力很低,无利用价值。
6、在4和5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为风能季节利用区。 有的在冬、春季可以利用,有的在夏、秋季可以利用。这一地区,风能密度在50~100W/m2之间,可利用风 力为30~40%,大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在2000~4000h,大于、等于6m/s的风速在1000h左右。
下面介绍一下国家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关于我国风能区划的划分意见。采用三级区划指标体系。
第一级区划指标 主要考虑有效风能密度的大小和全年有效累积小时数。将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大于200W/m2、 3~20m八风速的年累积小时数大于500Oh的划为风能丰富区,用“ Ⅰ”表示;将150~200W/m2、 3~20m/s风速的年累积小时数在3000~5000h的划为风能较丰富区,用 “Ⅱ”表示;将50~150W/m2、3~20m/s风速的年累积小时数在2000~3000h的划为风能可利用区,用“Ⅲ”表示;将50W/m2以下、3~20m/s风速的年累积小时数在2000h 以下的划为风能贫乏区,用“ Ⅳ”表示。在代表这四个区的罗马数字后面的英文字母,表示各个地理区域。
第二级区划指标 主要考虑一年四季中各季风能密度和有效风力出现小时数的分配情况。利用1961~1970年间每日4次定时观测的风速资料,先将483个站风速大于、等于 3m/s的有效风速小时数点成年变化曲线。然后,将变化趋势一致的归在一起,作为一个区。再将各季有效风速累积小时数相加,按大小次序排列。这里,春季指3~5月,夏季指6~8月,秋季指9~11月,冬季指12、1、2月。分别以 1、2、3、4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如果春季有效风速(包括有效风能)出现小时数最多,冬季次多,则用“14”表示;如果秋季最多,夏季次多,则用“32”表示; 其余依此类推。
第三级区划指标 风力机最大设计风速一般取当地最大风速。在此风速下,要求风力机能抵抗垂直于风的平面上所受到的压强。使风机保持稳定、安全,不致产生倾斜或被破坏。由于风力机寿命一般为20~30年,为了安全,我们取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值作为最大设计风速。根据我国建筑结构规范的规定,“以一般空旷平坦地面、离地10m高、 3 0年一遇、自记10min平均最大风速”作为进行计算的标准。计算了全国700多个气象台、站3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按照风速,将全国划分为4级 风速在35~40m/s以上(瞬时风速为50~60m/s),为特强最大设计风速,称特强压型;风速30~35m/s(瞬时风速为40~50m/s),为强设计风速,称强压型;风速25~30m/s(瞬时风速为30~40m/s),为中等最大设计风速,称中压型;风速25m/s以下,为弱最大设计风速,称弱压型。4个等级分别以字母a、b、c、d表示。 根据上述原则,可将全国风能资源划分为4个大区、30 个小区。
各区的地理位置如下
Ⅰ区 风能富丰区 ⅠA34a—东南沿海及台湾岛屿和南海群岛秋冬特强压型。 ⅠA21b—海南岛南部夏春强压型。 ⅠA14b—山东、辽东沿海春冬强压型。 , /FONTⅠB12b—内蒙古北部西端和锡盟春夏强压型。 ⅠB14b—内蒙古阴山到大兴安岭以北春冬强压型。 ⅠC13b-c—松花江下游春秋强中压型。
Ⅱ区 风能较丰富区 ⅡD34b—东南沿海(离海岸20~50km)秋冬强压型。 ⅡD14a—海南岛东部春冬特强压型。 ⅡD14b—渤海沿海春冬强压型。 ⅡD34a—台湾东部秋冬特强压型。 ⅡE13b—东北平原春秋强压型。 ⅡE14b—内蒙古南部春冬强压型。 ⅡE12b—河西走廊及其邻近春夏强压型。 ⅡE21b—新疆北部夏春强压型。 ⅡF12b—青藏高原春夏强压型。 Ⅲ区 风能可利用区 ⅢG43b—福建沿海(离海岸50~100km)和广东沿海冬秋强压型。 ⅢG14a—广西沿海及雷州半岛春冬特强压型。 ⅢH13b——大小兴安岭山地春秋强压型。 ⅢI12C—辽河流域和苏北春夏中压型。 ⅢI14c—黄河、长江中下游春冬中压型。
ⅢI31c—湖南、湖北和江西秋春中压型。 ⅢI12c—西北五省的一部分以及青藏的东部和南部春夏中压型。 ⅢI14c—川西南和云贵的北部春冬中压型。
Ⅳ 风能欠缺区 ⅣJ12d—四川、甘南、陕西、鄂西、湘西和贵北春夏弱压型。 ⅣJl4d—南岭山地以北冬春弱压型。 ⅣJ43d—南岭山地以南冬秋弱压型。 ⅣJ14d—云贵南部春冬弱压型。 ⅣK14d—雅鲁藏布江河谷春冬弱压型。 ⅣK12c—昌都地区春夏中压型。 ⅣL12c—塔里木盆地西部春夏中压型。
高一地理 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是什么意思
风蚀地貌 风沙对地表进行吹蚀 磨蚀形成的 风蚀洼地,风蚀谷 雅丹 蘑菇石
风积地貌 风沙运动中挟沙气流的速度减缓 风沙流处于过饱和状态 部分或全部颗粒堆积 形成的各种沙丘。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
地表风貌的概念及含义是什么?
地表风貌是在地球内外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不同层次或规模的地表形态的总称。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地貌是地表起伏形态的总称。地球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有平原、有高山、有高原、有峡谷等,这些地表形态的总称即为地貌。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可将地貌分为
正地貌——相对突起的地貌,如高山、丘陵等。
负地貌——相对凹陷的地貌,如河谷、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动力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貌营力)。地球表面为什么不是光滑的平面,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地表形态呢?主要是地貌营力造成的,根据地貌营力的能量最终来源,可将地貌营力分为地貌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地貌内营力地球内部能量的积累与释放所产生的地貌作用力。构造运动、褶皱运动、岩浆运动、断裂运动、地震等都是由地貌内营力。
这些地球内能的各种释放形式,都能使地表发生形态变化,假设地壳形成之初是光滑的,经过以上几种运动之后,即可形成高山、峡谷,使地表起伏不平。如褶皱成山成谷,断裂成谷,岩浆活动成火山堆等等。其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不平。
地貌外营力地貌外营力是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输入地表所产生的地貌营力。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沙作用、波浪作用等都是地貌外营力。
这些作用都是太阳能输入地表而产生的,如气温和气压的分布不均,可导致各种天气现象(如风、雨、霜、雪等),对原来的地表形态具有改造作用,如流水能形成河谷,风能形成沙丘,波浪能形成海蚀穴、海蚀崖等。
由上述可见 地貌内营力和外营力的能量来源不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不平,而外力作用对地表不断地进行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质带到低洼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力求夷平高地,填平低地。所以地貌内外营力的作用方向是矛盾的、对立的。
然而它们又是统一的,因为它们互为条件。例如地球内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地表起伏不平,为外力作用提供了条件,高地不断地被侵蚀和剥蚀,低地逐渐地被填平。当外力作用到一定的时候,原来的均衡状态被破坏,可以促使地壳运动的发生,重新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另外,目前我们看到的各种地貌形态都是地貌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产物,只不过有时内营力占主导地位,有时外营力占主导地位而已。
由此可见,地貌内外营力之间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相互斗争而存在,相互矛盾而发展。
地貌具有不同的层次或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地貌不同层次或规模,如最高一级为大陆和海洋盆地;在大陆和海洋盆地一级中可以划分出次一级的地貌单位,如大陆可以划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等不同地貌单位内部仍可划分为更次一级的地貌单位,如山地可划分为分水岭、河谷等。当然河谷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更低级的地貌单位。
根据地貌内外营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构造地貌——受地壳运动控制的地貌。
重力地貌——主要受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流水地貌——由于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岩溶地貌——在可溶性岩地区由于地表和地下水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冰川地貌——由于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冻土地貌——由于冻土层中冻融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风沙地貌——由于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黄土地貌——由于黄土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
海岸地貌——由于波浪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地理风貌解释风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风地理概念、地理风貌解释风是什么意思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