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为什么定都南京 为什么定都南京的朝代都短命

影评小编2023-02-07电影影评80

明太祖朱元璋把首都定在南京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记载?

朱元璋即位时,北方尚未平定,北元在华北、西北势力较大,北方大城市仍处于北元威胁之下。 相比之下,朱元璋经营多年的南京比较安全,适合明朝创立初期成为明朝首都。

南京位于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也是元末战乱破坏程度较低的地区。 当时,其他地区城市战乱灾情严重,迁都难以承担经济负担,朱元璋在考虑迁都之前需要恢复经济。

五乱华以后,北方人民多次南迁,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而且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有力地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北方在经历了多次战乱之后。

一、历史原因造成的

人口锐减,经济大起大落,南方由于远离政治中心,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超过北方,唐宋以后逐渐成为税收的重要征收地。

南京不仅地处江南交通要道,而且本身也是许多朝代的首都之地,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朱元璋前期也主要在南京周围逐渐壮大自己。

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古代战争最重要的是后勤补给,金陵满足朱元璋部队迅速得到补给,除了其经济比较发达外,还可以支撑首都建设的花店。

1368年明朝成立,朱元璋只是在南京称帝,并没有马上决定在南京定都,这是因为当时有些人认为应该在中原定都。

三、风水宝地?

明鱼朱元璋起兵后,运用谋士冯国用的建议迅速攻占六朝古都金陵,改名应天府。

原本只是想把金陵这座有帝王气息的城市作为自己的革命根据地,重新谋求霸业。

在刘伯温顾问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暂定南京为帝都,全国统一后重新筛选都城。

但毕竟朱元璋一生不迁都,反而儿子朱棣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究竟原因其实就是封建二字。

为什么民国时期首都在南京?

当时建国核心思想是“三民主义”,是一个西方式的国家,首都必然要选择接受西方思想较早的南方,而北京附近都是旧军阀的势力。

南京地处江南,不远处就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大都市——上海,所以,选择南京对经济极为有利。同时,也方便政府更好的掌控国家经济。

此外,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外来殖民的残余影响,有大量的外国技术人员和外国工厂,能够帮助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迅速实现经济正常化与现代化。

在南京建都也能更好地号召当时的海外华人(海外华人富有,且祖籍多为东南沿海一代),让他们回乡帮助发展经济。所以,选择南京不仅会使国家政局稳定,也会让经济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

南京地处南方,大多情况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但西方距离中国遥远,不会有亡国的危险。而北方紧挨强国日本、苏俄,东三省更是成为了虎口狼肉,一旦东北沦陷,北方腹地尽在敌人脚下。所以,选择偏南方的南京,在地理上显得更为合理。

朱元璋为何定都南京呢?

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两次想要迁都,但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朱元璋定都南京,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368年建明,暂定金陵为都,但增加了一个陪都,确定了南北二京制。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只是在南京称帝,但并未马上决定定都南京。这是因为,当时一些人认为,应该定都中原,南京有点偏。于是,当年四月,朱元璋亲自考察了汴梁;五月份,朱元璋下令"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后来朱元璋第二次考察了开封,得出结论 汴梁及周边被战乱搞得太残破了,民生调敝,水陆运输比较艰难,在此建都的话,粮饷运输会给民众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汴梁不适合作为首都。

但是,文人们定都中原的心理也要照顾一下,于是当年八月份,朱元璋下诏,定“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这样,朱元璋洪武初年的南北两都制也就形成了。当时的形势是,金陵虽偏东南,但作为大明王业兴起的根本之地不能轻视,因此定南京为都。开封虽然没有实际都城功能,但将其定位北京,以供春秋巡守之用。

第二阶段 计划迁都凤阳,于是开始大建中都,但在中都即将建成之际突然停工,使中都成了大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

1368年的北伐,大明赶走了元顺帝,天下即将完全统一。此时明朝君臣有一种意见认为,金陵毕竟是南朝故都,偏安、短命的意味很浓,与大明大一统的地位不符,因此君臣又开始讨论定都于哪里的事。1369年,众臣提出了几个选择 长安、洛阳、大都。

但朱元璋认为,这几个地方都需要江南粮饷接济,加重了百姓负担,所以不妥。

接着,朱元璋话锋一转,说了临濠府的优势。这临濠府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朱元璋认为,临濠府前有长江、后有淮河,地势险要,漕运优势明显,可以作为中都。

朱元璋的重臣们也多是濠泗俊杰,他们赞成临濠府为都城。朱元璋君臣的小农意识在此显露无余。长安洛阳大都转运粮饷劳役百姓,难道营建中都不是更加浩大的工程吗?

决定之后,1371年朱元璋亲自考察故乡凤阳,决定大规模营建中都。同时在行政规划上,把附近11州23县都划归凤阳。凤阳虽然被称为中都,但实际上是以主都标准营建的,其规制全面、规模宏大。

但是,洪武八年(1375年),正在如火如荼兴建的明中都凤阳成,忽然在朱元璋的诏令下停工。此时的中都已经完成了近九成,很快即将完工。朱元璋为什么要罢建中都呢?

表面上看,朝廷说建设中都劳费甚多,未来供给也加剧百姓负担。还有说是北元未灭,朱元璋不该奢侈建中都。可是,朱元璋转身就重建了南京的宫殿,这实际上劳费更重。因此这一条不成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突然决定罢建中都呢?

原来,因为营建中都的工程过于浩大,很多工匠数年不得归家,每日寅时即起劳作,要干到酉时,也就是从早晨四五点钟,要感到晚上七八点,这比今天的九九六要辛苦多了。工匠们因此深深地怨恨,但又无处申诉,于是采用“厌镇”之法,想要利用巫术改变宫殿风水,使宫殿不利于主人。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情绪发泄 没有办法诉苦伸冤,于是用诅咒之法,把一腔怨恨发泄在未来宫殿主人身上。

朱元璋是个迷信之人,当他兴致勃勃地视察中都工程进展时,却赶上了这种不吉利的事,他震怒之下,对工匠“厌镇”事件反应极大,杀戮了大批工匠。

但是,工匠们通过厌镇进行的反抗,也提醒了朱元璋,让他不要重蹈元朝穷奢极欲的覆辙。几方面原因综合,朱元璋终于叫停了中都的建设。

由于中都发生“厌镇”事件,朱元璋进而怀疑南京的宫殿是否也被工匠们动了手脚,这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因此,最后他决定改建南京宫殿,来破除工匠们可能的诅咒。朱元璋改建南京宫殿时曾说,“因工匠厌镇百端,于心弗宁”,证明了这个推断。

第三阶段,计划迁都长安,但因太子朱标之死而作罢

朱元璋废中都定都金陵后,重建南京宫殿。刘基为其选定的位置在钟山之阳,填湖造地而建。但地势南高北低,宫殿建成后,导致后宫容易积水。朱元璋形容为“前昂后洼”,非常不满。因此晚年的朱元璋便萌生了迁都关中的想法。

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皇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朱标于是带着文武诸臣前去考察关中。朱元璋的本意是让皇太子一行作为迁都的勘察队,一旦对陕西考察情况满意,即准备迁都。

朱标一行回南京后,拿着考察报告,面陈迁都关中之事,看似迁都关中已成定局。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迁都关中即将落实为行动时,皇太子朱标在考察归来后的第二年四月病逝。

朱标之死对晩年朱元璋的打击非常大,迁都关中之议也随着朱标之死而作罢。朱元璋之际年龄大了,不愿折腾了,这在其后发布的诏书中可以看出 “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己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朱元璋无法迁都的无奈可见一斑。

皇太子朱标早死,让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关中的想法,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深深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结束语

朱标死后,朱元璋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的暮年阶段,彻底放弃了迁都的梦想。大明于是最终以南京为首都,凤阳(中都)为陪都,形成了二京制。

为什么定都南京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定都南京的朝代都短命、为什么定都南京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