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频道 > 正文

电影频道

黄载回多少岁 黄耈之年多少岁

影评小编2023-02-06电影频道34

黄姓有多少年历史

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 帝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一作伯翳),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赐姓嬴氏。

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芪、终黎氏、远奄氏、奂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先人大约在商末周初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被周天子封为子,又称黄子国。

黄姓是当今中国第七大人口姓氏,总人口达3079万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五省区黄姓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56%。据《黄氏渊源》载 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在重修江夏家谱时,呈奏皇帝,得御书“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

一、以国为姓及黄国历史的演变

今日的黄姓按古代的严格意义来说,只是氏不是姓。因为,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团徽,氏是从姓分出来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黄氏是从嬴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氏不是姓。嬴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少昊,黄氏也以少昊为遥远的始祖,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期才开始的。那么,黄氏是怎样来的 黄氏是由黄国而来的,黄国虽立国久长,但地方小,势力弱,在先秦经典著作中仅有一鳞半爪的记载。它的历史演变,朝代盛衰,风云变化等情况,一直鲜为世人知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肯定黄国为嬴姓国,是伯益后代所建,是毫无疑义的。最早记载黄国历史的《竹书纪年》一书也是认为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至于黄国的始创者是伯益的哪一位后代,不同的黄氏族谱有不同的说法,博鳌黄氏族谱认同福建邵武黄氏族谱的说法,认为古黄国的始创者是黄帝——颛顼——陆终系族与少昊——伯益族系的共同子孙所建。认为伯益是黄帝——颛顼族的女华之子,而陆终则是出自嬴姓的伯益之后,南陆公是陆终的次子(陆终有六子),名参胡又名惠连。相传远古时期,洪水为患,百姓遭殃。大约在尧、舜之际,大禹治水有功,继承舜位。南陆公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创建黄国,以后,子孙遂以国为姓,即黄氏或黄姓。因此,南陆公是黄国的始创者,在族谱的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南陆公是第一世,就是这个道理。其远祖族系就是黄帝——颛顼——伯益——陆终——南陆系统。

在古代历史上黄国有三个,即汾水之黄(山西)、汉东之黄(湖北)和潢川之黄(河南)。前两个黄国的历史都湮没无闻,后嗣衰微不昌。惟有潢川黄国之后一支,子孙人丁兴旺,族姓繁昌,在今日中华十大姓中排名第七的黄姓,人丁数千万之众,绝大部分黄姓族人都自称是潢川黄国的后裔,那么,潢川黄国在哪里呢 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关于古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早有记载。说 “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宋代人的《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目中说 “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明朝人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的方志和族谱中。总之,汉代弋阳县和宋元时期的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六公里,淮河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其都城遗址至今仍在,是信阳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城,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黄国自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1400余年。其历史概况是这样的 由于伯益是被夏启所杀,伯益的后代同夏王朝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属东夷集团的殷商部落在首领成汤领导下迅速崛起,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同商族都属于东夷集团,一直受夏王朝压迫。因此,商族兴起后,黄国便投奔到商人一边,成为商的小盟国,许多黄国人参加商朝政府,在政府中任职。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对黄国采取承认的政策,容许其继续存在。到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河流域的同族,臬陶、伯益的后裔、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嬴姓诸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嬴姓小国的盟主。同时,又通过与周王朝的同族姬姓小邦国联姻等方式,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成为亲中原、华夏集团淮河流域嬴姓小国的代表。后来,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向四周扩张势力,淮水、汉水流域的诸小国都面临着被吞并、消灭的威胁。因此,黄国加强了同嬴姓诸小国的联盟并与周王朝在汉东的代表随国结成同盟,始终不屈服于楚国的压力并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据《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邦江国一道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东南十里处)之盟会,次年又参加阳谷(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的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便与齐、鲁、宋、卫、江等同盟国一道,攻打亲楚国的陈国,惹恼了楚国。楚国随就进行报复,决定灭掉黄国。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楚国于公元前648年,以黄国不向楚国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古黄国至此灭亡。

二、黄氏的沉沦与复兴

公元前648年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已经残破不堪的家园,成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一部分黄氏族人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大逃亡,他们纷纷逃至中原的诸侯国避难。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另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还有一批批黄氏族人迁徙至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一些黄国遗民甚至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在大逃亡中,博鳌黄氏祖先是在湖北江夏安陆一带落脚、生根、繁衍和生息的。总之,楚人灭黄国是黄姓历史的转折点,从此黄姓从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黄姓族人开始了新的征途。

黄国灭亡,散居各方的黄氏族姓一度衰落,在中国历史上销声匿迹达300余年之久。到战国末年,第74世孙黄歇的出现又重振了黄姓宗族的声威。司马迁写的《史记》特为黄姓宗族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单独立传。但黄歇的许多生平事迹,在族谱上有记载,正史却没有。如福建禾坪鹳薮谱上说,黄歇生性豪犷多智,年轻时从新罗游学归江夏祖居地,常游说诸侯各国,先在晋国做官,但仕途发展不合意愿,转而仕楚。在楚国,黄歇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改封于吴国故圩(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后来,黄歇被刺身亡,葬于封地吴圩,江苏省江阴县北门外,墓庐至今仍在,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城内还建有春申君庙,供后人纪念、瞻仰。黄歇娶2位妻子,生有13个儿子。黄歇被刺后,黄姓这支最兴盛的后裔或遭杀戮,或逃难异乡,或改姓稳居,从此黄姓宗族又各奔东西,散居四方,族姓的发展进入低潮。但黄姓不愧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族姓,到秦汉之际又有一些著名的黄姓子孙重振了黄姓的声威。尤其是到西汉中期以黄霸为代表的黄氏族姓迅速崛起,其影响是很大的。

黄霸是南陆公的第81世孙,是黄歇直系的第7世孙。据谱载 黄霸自幼学习法律之学,有大志,喜欢做官,年轻时就成为乡里豪杰。汉武帝末年,他当了一名200石的卒史,后因为官廉正,又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富有领导才能,升为河南太守丞。为政时期,处议当法持法宽平,深得民心。汉宣帝闻其名,升为延尉。在延尉中,又以公平正直闻名。后因夏侯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黄霸因同情夏侯胜,被捕入狱。出狱后,汉宣帝任命黄霸为扬州太守,旋即升为颖川太守。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迁御史大夫。公元前55年黄霸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河南永城县)食邑600户。公元前51年,黄霸在丞相位上去世,谥号定侯。黄霸娶3位妻子,生有8个儿子,后裔人丁兴旺,族姓兴盛不衰。到汉魏时期,江夏黄氏发展成为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发达的宗族,臻至极盛。时人称 江夏黄氏,天下无双。

三、江夏黄氏的空前繁荣

江夏黄氏发展到第81世孙黄霸之后,族姓兴盛不衰,尤其是发展到黄霸的第7世孙黄香、第8世孙黄琼和第l0世孙黄琬时期,江夏黄氏族姓空前繁荣,人丁兴旺,声威大震。因此,后世黄姓都尊称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有天下黄姓出江夏的说法。

黄香字文强,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 江夏黄氏世家传到黄香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又称黄香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死后哀思过度,乡人称为至孝;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 “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诏见黄香,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后官拜尚书郎。永元四年(92年)升为左丞相,两年后又升为尚书令,增秩至2000石,赐钱30万。谱载汉章帝曾以“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黄氏家族,经汉章帝、和帝两朝,黄香一直受皇家亲重。至安帝即位(106年),黄香出任魏郡太守。几年后,因郡内水灾牵连,被免职。不久去世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

黄香后裔,备极繁昌。他娶妻4位,生子8个,其中长子黄琼最为突出。班固在《后汉书》中为其立传。据记载 黄琼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在世时和去世后,多次辞谢不受官职。至汉顺帝永建年间(127—131年),因公卿中很多人的推荐,黄琼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恒帝永兴元年(155年)任太尉之要职时,因与大臣梁冀政见不合被免职,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诛,族党被消灭,黄琼复出,仍任太尉之职,取代梁冀自居公位,封为邟乡侯(今河南颖川县),食邑千户。至此,江夏黄姓更加荣耀一时。黄琼去世后,被赠为车骑将军,谥号忠侯,史称邟乡忠侯,归葬江夏。黄琼娶妻3位,生子14个,传至黄琼之孙黄琬时,江夏黄氏更臻至极盛。

黄琬,字子琰,是黄琼第四子黄储之子,黄香的第4世孙子。生于公元141年,早年葬父,由祖父抚养长大。黄琼当司徒时,黄琬便以才思敏捷闻名于京师。初任为五官中郎将,后因政党之争失败,被免职弃官近20年。至光和末年(184年)始复出,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不久又拜为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时值东汉末年,河南豫州一带农民暴动风起云涌,黄琬为政,将境内农民暴动起义镇压平定,黄琬因此声威大震,政绩突出,为东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重赏,封为关内侯。董卓入洛阳后,征黄琬为司徒,随即升为太尉显职,改封为阳泉乡侯(今安徽霍丘县),江夏黄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西安,黄琬反对董卓专权,于公元192年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阵长安,黄琬被捕处死。享年52岁,归葬于江夏孝行里黄氏祖墓侧。黄琬娶妻5位,生子11个。黄琼、黄琬之后,江夏黄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居四方。

四、江夏黄氏的分流

随着江夏黄氏家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有一些富有开拓进取精神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江夏黄氏先后分析出几个分支

(一)南阳分支。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是黄香的孙子,

黄琼长子黄守亮。黄守亮,字子廉,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到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发展到第5世孙时,出了一个闻名三国的老将军黄忠。其侄子黄自溟迁居江西丰城。到南北朝时后裔又迁湖南、广西。

(二)阆中分支。阆中分支始祖是黄琬的儿子黄权、黄保兄弟。谱载 当年黄琬被杀,为躲避追捕迫害,黄琬的第十、第十一子黄权、黄保兄弟相牵逃难入巴,落籍四川阆中,在《三国志》中有黄权的事迹。此外黄琬次子椿寿一支,子孙传至第1O世后迁至延陵(今江苏常州、无锡—带),第五子黄江寿一支传至第6世后迁居江西庐陵。

(三)湖北沔阳分支。始祖是黄香之子黄理。沔阳分支是三国时期很著名的家族,因出了个黄承彦父女而名传千古。黄承彦是黄理的孙子,传见陈寿的《三国志注》。史籍上说 黄承彦为人直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沔南大名士,与诸葛亮交游甚密。他生了一个头黄面黑、长相很难看的丑女,但她很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附近青年都不敢娶她,诸葛亮却娶她为妻。当地人都把这件事当作笑料传开,并编了一句谚语 “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娶了这个丑女为妻,受益匪浅,后来封侯挂印成就伟业,都得力于黄氏的内助。因此,孔明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四)江西信州分支。据《樟峰黄氏宗谱》和四川武隆县黄龙光手抄本《黄氏族谱》记载,信州(今江西上饶市一带)的始迁祖是东汉末年黄香的第7世孙黄广。黄广又名仁杰,字济芳,东晋时官任苏州总兵大元帅。两晋之际,江北战火连绵,黄广便将家族从江夏祖居地渡江南迁,落籍信州,在禾坪斟头村开基拓业。到黄香的第13世孙黄志又从信州迁徙到福建邵武32都,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重要支派。

(五)盱江黄氏。据族史记载 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迁徙始祖是黄孟僯,是黄香的第16世孙。黄孟僯,字德崇,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676年),原籍江夏安陆(今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僯以70岁高龄考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之职,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途中病逝,就近安葬。为了守护祖先的陵墓,黄孟僯的子孙后代没有再回到江夏祖居地,都落籍盱江,以后便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其后裔不断裂变、分流,先后徙居福建邵武、江西金溪、浙江金华、江西余江、河南淮阳等地。

(六)金华黄氏。公元四世纪初,五胡乱华,中原残破,晋室南迁,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随东晋政权南下而纷纷向东南迁移至江浙一带。黄香的第9世孙黄积也随迁至安徽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歙县黄墩)另拓基业。东晋建立后第三年(320年)黄积官任新安郡太守,家室随迁新安,黄积是新安黄氏始祖。不久,黄积的次子黄苾又迁至婺州金华府浦阳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始祖为黄香的第l0世孙黄苾。

(七)固始黄氏。固始黄氏始祖是黄姓总始祖南陆公的第92世孙,江夏黄氏始祖黄香的第5世孙黄侃,汉阳泉乡侯黄琬的第六子。据谱载 黄侃字荆茂,少好勇,喜欢《孙子》、《吴子》兵书。东汉末年,他因司徒王久的推荐补为宿卫。当时,关东多乱,黄侃请求带兵平乱获准,被朝廷官授骑都尉之职,带兵出征。之后,黄侃便从江夏迁家于光州固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历史上著名的固始黄氏。日后,随着江夏黄氏名扬四海,大多数固始黄氏都追宗江夏,博鳌黄氏族谱的封面上都写着“江夏堂”就是这个道理。

(八)从固始到邵武。黄侃迁入固始后,其第5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迁都建康),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字以绣,号锡传,是江夏始祖黄香的第11世孙,他是迁入福建邵武的始祖。史称 “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是也。”黄裳家族迁入福建邵武县和平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最后形成历史上又一个堪与金华黄氏相比肩的巨族——邵武黄氏。黄裳是迁入福建邵武黄氏的始祖。但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第5页“宋朝遗谱叙”一文,却把黄志当作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这是没有根据的。黄志是黄香的第13世孙,他是从江西信州迁入邵武黄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不是迁入邵武黄氏的始祖。

其实,1、福建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清光绪十五年版),此谱成书虽在清晚期,但它是由黄峭山公故乡的嫡宗后裔所修,资料价值高,也较准确,在此谱中,迁入始祖是黄裳而不是黄志。2、在博鳌黄氏族谱卷一“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黄峭山公的前辈就没有黄志此人,黄香的第13世孙中也没有黄志。3、唐、宋时期的族谱有请名人作序的惯例,但作者对族谱的内容是否清楚是不关紧要的。例如,黄峭山公是否中过进士,博鳌谱“宋朝遗谱叙”和“明朝重修谱序”都说 “公登祥符戊申三甲第九名进士”,“峭公者登宋祥符进士”,这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在“黄氏历代相传世系”中,在峭山公名下就没有进士出身的记载,而且峭山公是在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去世,公元960年赵匡胤才建立宋朝,峭山公怎么会在宋朝中过进士呢 这是不可能的。这些情况说明早期序文中的一些说法是错误的。

(九)邵武黄氏的发展壮大。迁入邵武后,曾有黄裳长子黄果任扬州刺史,第4世孙黄大文任张掖刺史,第7世孙黄政任永嘉县丞的历史记载。到第14世孙出了个黄恺,又名黄恺康,字意祥。据记载,他自少孔武有力,而又性极娴静,随父去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一日,黄恺以轻车到上郡,途中被一强盗拦路抢劫。哪知却不是黄恺的对手,黄恺三次把强盗打翻在地。强盗起来谢罪说 “我今日知道麟是有角的了。”黄恺大笑说“岂止我是麟,君也有角,只是不顶触自己罢了,君也为麟啊。”强盗大为感动,后来改节从良,便是唐初名将徐勋。黄恺初任渭州太守,后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之后,第16世孙黄襄任潮州太守,第17世孙黄谦任虔州太守,第18世孙黄宾任灵武太守。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今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黄峭山就成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大显祖。

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 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黄峭山,字岳,号一郎又称十郎。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军阀割据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的大动乱时期。传说黄峭山公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宗族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乡里和宗族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召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他因屡建战功,被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兼刑部尚书,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战乱感到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乡中后人,直到逝世。黄峭山娶妻3位,共生有21个儿子,孙子、孙女、曾孙子孙女若干个(因多种族谱记载不同,难统一准确数字)。俗谚说 树大分枝,人多分家。年已81岁的黄峭山决定化整为零,除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并将祖产分成21份,新修《黄氏族谱》21套,每人分得一份,卜占离家吉日一并出行。临行前,黄峭山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子作别,诗曰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七男儿总炽昌。”要求子孙念诵此诗,牢记心中,作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这就是黄氏历史上著名的“认祖诗”。黄峭山去世后,葬在邵武府禾坪乡鹳薮黄家林祖茔。死后于宋治平四年(1082年)二月追赠少保,谥号文烈。墓庐今仍在,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黄帝确有其人吗 有历史记载吗 还是虚构

【历史上的黄帝】

(Yellow emperor;The huangdi;Mauslleum)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国际领导人多次到两地访问!中国自古也有“拜祖到新郑,祭祖到黄陵”的说法。 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诞生之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史学界一致认为,具体地点在今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

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历史和考古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文化贡献】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 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 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 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 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 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 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 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 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 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功绩】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 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史记·五帝本纪》载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逸周书·尝麦解》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 “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 “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 “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 “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神话传说】

关于黄帝的传说 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黄帝族崛起,先是与炎帝决战于涿鹿(阪泉),并将其流放南方,接着与炎帝的部属蚩尤战于涿鹿(阪泉),擒杀蚩尤而诛之,后又平定邢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 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 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历史意义】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又称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 “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 “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 “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 “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 “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 “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 “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 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 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 “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 何谓七昧?王母曰 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 “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 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 “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 “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 ‘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 “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距今有多少年?

黄帝距今已4600多年。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扩展资料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帝

关于黄载回多少岁和黄耈之年多少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