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河镇天气预报(五常山河镇天气预报)
想问云南十月中旬天气怎么样?准备十月15号去旅游,有朋友解答一下吗?急
看你要去云南的哪里?
其实昆明,大理,丽江天气预报气温虽然差不多,其实实际还是有差的。十月昆明的话,有太阳的日子,中午短袖,早晚长袖;无太阳有雨,怕冷的穿加绒,不怕的穿运动服就好。丽江,大理热时比昆明热,冷时比昆明冷。。。其实要想去看少数民族风情的话,普洱,瑞丽什么的会更好的,只是没有火车。
清明节要干什么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在这个缅怀先人的节日里,我们又需要做什么呢?下面我主要介绍的是我家乡这边的习俗。

扫墓。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一件事,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现在因为禁火,一般不烧纸钱,文明扫墓。

扫墓的方式。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祭品的话可以是鲜花、纸花(或布花)、纸钱冥币(不烧)。

扫墓时间上我家乡一般在清明节左右去,不一定非要清明节当日去。

做清明粿,也被叫做青团,主要用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

撒驱虫粉。清明以后,蚊虫也多了过来,一般沿墙壁撒一圈。
祭祖。做一桌丰盛的菜来祭祖,一般在祠堂进行,属于集体活动。

打扫卫生,把家里打扫的干净整洁,迎接节日的到来。

孩子们有自己的游戏和活动。比如:放风筝,荡秋千等。

福建将迎来凶猛的盛夏高温,有哪些避暑技巧可以推荐?
最新的模式分析数据显示,6月22日副高就大举西伸北抬控制长江以南,广东和福建的暴雨有望提前一天结束。不同的是,福建从此就在副高“极热区”内,迎来凶猛的盛夏高温。
福建将迎来凶猛的盛夏高温,避暑技巧方法,就推荐以下三种:
一,避暑技巧:
1,夏天要选择吸汗、透气、轻薄的衣服穿在身上,外出一定要穿防晒服,每天应当勤洗勤换衣服。
2、夏季出汗多,体内很容易流失水分,一定要多喝水,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脱水,喝水时一定要勤喝、慢喝,小口喝水有助于身体吸收水分,还应当适量饮用淡盐开水、凉茶等,不要过度食用冷饮,多吃清淡食物。
3、夏天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电扇、空调能不开的时候尽量不要开,还是自然流动的空气较好,空调温度一般应当设置26~28℃,与外面的温差不要超过6℃,还应当定时的打开门窗让外面的空气流通过来进行换气,不要在有过道风的地方睡觉,那样极易感冒。
4、夏天的时候要避免户外活动,不要在阳光暴晒的地方剧烈运动;如果到外面去应当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打伞、涂抹一些防晒的护肤品,一定记得要带水和防暑的药物。汗流浃背的时候一定不能冷水洗澡,不要进空调屋子里面乘凉,如果中暑,马上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喝点热水,严重时马上就医。
5,饮食要清淡,炎热的天气会使人食欲下降,很多人觉得吃不下去就喜欢一些辛辣的食物刺激东西。在炎热的夏天对我们的身体反而有害,这时我们就应当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对避暑一定会有益。另外,另外也应当少饮用冰冻的饮品。应该知道茶能消暑,多喝点热茶,比各种冷饮都好。
二,夏天必备的蔬菜、水果
1,必备的水果就是西瓜,西瓜甘甜寒凉,是夏季消暑解暑最好的东西。夏天口渴心烦之时吃上几块西瓜,最能够解暑降温。
2,解暑最好食物就是绿豆,绿豆的特性就是清热解毒,解暑降火,不仅仅能够解暑还使人增加食欲,清除身体之之中的毒素,能够让人心血管恢复健康。
3,避暑最好的蔬菜就是番茄,本草纲目记载:番茄性微寒,味道酸甜,生津止渴,凉血养肝,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夏天人类最易出汗,四肢无力,酸味番茄可敛汗止泻、祛暑。
三,饮食注意合理搭配。生菜、黄瓜、西红柿等含水量很高,夏天的时候一定要多吃这样的蔬菜。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果的含水量也特别高。可以补充身体的水分。另外,乳制品还能满足身体的营养需要的养分。也可以补充水分。
小伙伴们以上就是福建迎来凶猛的盛夏高温,避暑的小技巧,一定要好好记在心上,落在实处,这样才能在盛夏高温的季节避免中暑。希望小伙伴们能够做到度过一个愉快、高兴的盛夏高温时节。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气象原因
干旱!洪涝!两个矛盾的极端气象在长江中下游接连上演。从农田龟裂,堰塘见底,人畜干渴急转为暴雨肆虐,房屋损毁,洪涝成灾。
罕见的秋冬春连旱,不久前还在考验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期而至的暴雨洪水,就将旱情稍缓的江西中北部、贵州东部拖入洪涝灾害的魔爪下。“枯水一线”转至“洪水一片”,旱涝并存的尴尬境地,再次引起我们对水利的思考。
极端天气是“祸首”
气象专家分析,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的“祸首”。受拉尼娜气候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造成今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往年四五月份,长江中下游已开始入汛。但今春直到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4-6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江河水位持续偏低,不仅影响了沿线自流灌溉引水设施的正常运行,也给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带来了不利影响。干旱,一度使江西鄱阳湖周边130多座灌溉泵站无法取水。
面对严峻的旱情,国家防总、水利部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深入各旱区协助指导抗旱;下达特大抗旱资金共计6.35亿元;多次紧急向旱区调拨大流量水泵、柴油发电机组等救灾设备;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集中缓解中下游抗旱用水、城乡供水的压力。
进入6月以来,天气状况悄然变化。在冷暖空气的共同影响下,南方降雨力度突然加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连遭两轮强降雨袭击。天气突变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刚刚摆脱了干旱的困扰,忽又迎来了洪水的袭击。
湖北、湖南等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局部地区暴雨成灾。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省10余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形势严峻。
截至6月11日,入汛以来全国累计有13个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84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74.45亿元。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3日至15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迎来6月的第三轮强降雨,在大部降雨天气持续的情况下,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针对当前长江中下游严峻的防汛形势,国家防总已于6月11日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水利欠账敲响警钟
6月以来的较强降水,使长江中下游的旱情基本解除,也为地处江西的鄱阳湖水系带来了一片生机。降水的充分补给,使鄱阳湖终于结束了长达224天的枯水位运行进入丰水期。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一月到五月的鄱阳湖,是完全的另一种景象。
今春的鄱阳湖,遭遇了有记录以来前所未有的干旱,时至五月,鄱阳湖中心区域的湖面接近枯竭,鄱阳湖所辖九个子湖几乎干涸。“没有水,我们是守着鄱阳湖在喊渴。”当地村民曾这样感叹道。
“鄱阳湖‘喊渴’,根源在于枯水期水位不稳定并持续降低。”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曾坦言,“如果建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在汛末就能多留住一些水,遇上类似今年的旱灾,就能做到‘湖中有水,心中不慌’了。”
选址于湖口位置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可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40万亩,通过调节湖区水位,整个枯水期鄱阳湖将保持一定的容积,可为环湖区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提供用水安全保障。“再过几年,当我们再次面对大旱时,底气一定会更足,办法一定会更多,应对一定会更加从容。”朱来友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很有信心。
“水利设施投入不足、欠账多,脆弱的水利设施在应对今年这样的严重干旱时显得捉襟见肘。”江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祝水贵说,江西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虽然有大中小型水库9700多座,但库容较小,总蓄水能力不到300亿立方米;渠系配套差,灌溉水利用效率低。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江西、湖北、湖南,很多省份也有类似情况。水利工程长期欠账,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渠系老化、损毁严重,或是山塘废弃,有水留不住;或是渠道淤积,有水引不来。薄弱的水利设施,直接导致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陷入困境。在大旱和洪涝灾害面前,抗旱防汛设施功能尽失,水利基础设施成了“摆设”。
抗灾机制亟待健全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如此大范围的旱灾,突如其来洪涝灾害,旱涝急转的演变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极端的天气状况是主要原因,但透视灾情,也暴露出背后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吕娟说:“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抗旱减灾体系,是有效应对干旱、减轻旱灾损失的根本。”吕娟表示,“抗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和建设抗旱工程体系,还需要健全抗旱组织体系,建立抗旱预案制度,提高旱情监测预报水平,增强抗旱应急服务能力。”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专家指出,在严峻的抗灾形势下,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防汛抗旱体系,不仅要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加快重点蓄滞洪区的建设步伐和干流河道的整治,继续兴建对干支流有防洪作用的水库,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还要加强非工程设施建设,落实防汛责任制,完善防洪预案。另外推行洪水风险管理、探索并实施水库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加快水源骨干工程建设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人民网5月29日电 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严重偏少,江河来水不足,水位持续偏低,致使部分省份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27日联合发布干旱黄色预警。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根据5月28日监测,湖北北部和东部、湖南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上海等地存在重度气象干旱。预计:5月29-30日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省市仍无有效降水,31日鄂西南、湘西北有小到中雨,旱区其余部分地区有阵雨,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面对当前严峻的抗旱形势,从中央各相关部委、各旱区省市,提前部署,精心组织,积极应对,已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
中央各部委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其中5月中旬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下达资金1.35亿元。近期中央财政将再下达一批特大抗旱经费支持重旱省区抗旱工作,并将根据地方抗旱需求加大中央抗旱物资的调拨力度。
国家防总、水利部4月15日以来先后派出 13个工作组深入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贵州、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陕西等省,协助指导地方抗旱救灾。
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预案。5月23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湖北、湖南两省严重旱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两个工作组,深入湖北省松滋、十堰,湖南省岳阳、益阳、常德、张家界等地重灾乡镇和受灾农户家中,实地查看和了解农作物受旱、塘库蓄水、群众用水等情况,听取灾区政府救灾工作的介绍,指导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各旱区省市积极行动
长江沿岸及洞庭湖、鄱阳湖周边地区,抓住三峡水库加大泄流,长江、两湖水位抬升的有利时机,开动一切设施设备全力引水、提水,努力增加抗旱水源。截至5月28日统计,自旱情发生以来,5省共投入抗旱劳力649万人,启动机电井30多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38万台套,开启涵闸1.05万处、启动泵站1.9万处、架设临时提水设施16.7万处、应急打井9604眼,抗旱用电5亿度、用油4.5万吨,累计提供抗旱水源238亿立方米,完成抗旱浇地4790万亩。
三峡水库连续补水
今年以来,三峡水库累计向中下游补水180.87亿立方米,其中5月初以来向下游补水27.64亿立方米,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水位最大回升 1.39~2.72米。5月27日8时,三峡水库水位151.99米,相应蓄水量208.49亿立方米,日均入库流量903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 11600立方米每秒。长江干流汉口站水位17.00米,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23.71米,鄱阳湖湖口站水位10.52米,分别较近期最低水位回升了 2.20米、2.39米和2.14米。
按原先设计,三峡水库可在长江汛末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并在长江枯水期时为大坝下游地区持续补水,尽可能保障长江中下游航运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三峡水库水位已降至152米附近,水库调节库容已消耗了约4/5,剩余1/5库容也即将在6月10日前消耗完毕。
据介绍,如果6月10日长江上游来水还未见涨,而中下游地区又没有大范围强降雨的话,到时三峡水库将极有可能面临“无水可补”的局面。
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28日20时至29日20时,新疆西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四川盆地、云南中西部、江汉北部、浙江沿海、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黑龙江中西部、四川盆地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内蒙古、东北等地有4~6级风;台湾以东洋面、东海东部海域将有9~11级大风,部分海域的风力可达12~13级;东海西部海域、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7~8级、阵风9~10级的大风。
29日20时至30日20时,新疆西南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北部和西部、江汉北部、西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黑龙江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和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东海东北部海域将有8~9级大风,阵风可达10级,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东北部海域将有5~6级东北风。
30日20时至31日20时,新疆西南部和天山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东北部、江淮西部、江汉大部、江南北部、西南地区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雷阵雨,其中,辽宁北部和东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云南西部和东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大雨,部分地区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渤海、黄海海域有5~6级偏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