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影评 > 正文

电影影评

为什么古人爱斩头

影评小编2023-02-05电影影评67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古人有多重视自己的头发?

      在古人眼中头发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因为在封建社会下,古人对忠孝看得非常的重要,并且还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在古代,头发代表的是一种忠孝。

      在《孝经》有这么一句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由此看出古人对头发的看重,古人的传统教育中,就讲究忠孝,而头发和皮肤的完整性性就将忠孝联系起来了。所以在古代有一项特别的惩罚,那就是剪掉犯人的头发,这叫做髠刑。顶着这样的头发,无论走到哪里就会受到别人的谩骂,更别说顶着这样的发型去参加科举考试了,有了这样的发型,连考场都进不去。

      正因为古人对头发如此看重,所以清朝的满人入关的时候,就开始了一场发型改革,让汉人剃发,剪成满族人的发型,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汉人一个下马威,让汉人臣服于满人的统治。所以当时朝廷喊出“留发不留头”的口号,如果留发,那么就会遭到斩头的惩罚,这样的行为激起了民愤。就因为发型的改变,很多的汉人站起来反抗,这使得清朝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稳定下来。由此不难看出,在古人的眼中,头发的重要性,为了头发甚至连命都不要。

      因此在古代,古人是从不剃发的,而是一直将头发留下来,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在古代,男人也是留着很长的头发,并且还在头发上进行装饰。于是每次洗头就是一件麻烦事,而且梳头发也就变成了一件不简单的事情,所以在古代才会出现梳头丫头。

为什么古人要把前面的头发剃掉?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你们看电视时有好奇过么?接下来就和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实用性,满族过去是游猎民族,额前不留发是为了避免骑马奔跑时头发会遮住了视线,后面留了一条辫子是为在野外露宿时可以当作枕头使用。

满人留发最初的原因可能与满人信奉的萨满教义有关系,萨满教主张崇拜万物,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动物所有大自然中的一切萨满教都尊重他们,这叫 万物有灵.与现代观念里面我们推崇的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的观点很一致,可以说是保护生态的最早理念。至于到留发就更不用说了,萨满教对万物都那么虔诚地尊崇,对于祖先和上天给予自己的身体当然也是同样爱惜。

头部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头发生长于头部因此满人认为不可剃发,当以好好保护。同时,满人还把留发当作是对祖先的尊重,如前所说身体是生身父母所赐,以留发这种方式来表达敬和孝。具体发型影视剧里表现的应该是正确的,前半部是都剃光的。这个习俗是沿袭满族先民" "而来的。

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 “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个遗民说 “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到了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关于古时斩头的。。。。

古时候,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是肃杀蛰藏的季节,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西汉中期儒学春秋公羊派大师董仲舒(前179~104)继承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刑、罚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代法津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唐、宋律规定 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 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这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朝代杀人都喜欢斩头颅?

首先要纠正一点,古代王朝的死刑也是分很多种

由于中国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巨大,因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是死刑,也分很多种,并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斩首。

斩首在古代叫斩刑,属于死刑的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刑罚。之所以要斩首,斩首几乎都是公开处刑,一般在菜市口问斩,而斩首时老百姓是可以围观的,通过斩首形成的威吓效果,让老百姓有所畏惧,进而对国家和法律产生敬畏,不敢轻易的犯罪,因为犯罪的情况下自己有可能是下一个被斩的犯人

但是并不是所有死刑都是斩首,实际上斩在死刑范畴里只能是第二档,在古代刑罚里,最低档是绞,勒死或者让其上吊,以保留全尸,然后是斩,只砍下首级,之后可以收尸,再高就是五马分尸(车裂),最高的则是凌迟,即一刀一刀将犯人刮死,有一种叫“鱼鳞刮”,要在犯人身上割360刀,非常残忍,犯人甚至死无全尸。

根据犯罪的身份和情节不同,死刑的方式也不同 一般高官被杀,多用鸩或绞,而且不公开处死,是秘密处死;普通官员或老百姓的严重犯罪,通常用斩,不过官员一般不公开处斩,而老百姓基本都是公开处刑;而特别严重的,如谋反,弑君,投敌等,则有可能用到更严苛的刑法,如商鞅是以谋反被除以车裂,而袁崇焕更是被扣上十大罪而被凌迟。

当然,刑罚发展到明清,更出现剥皮充草等更加残酷的刑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为什么古时斩头都要在午时三刻呢?

喜欢看古装片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在古代,犯人被斩首,往往都会在午时三刻。如果不到时间,大家还会等一等,一定得等到午时三刻才能行刑。然后朝廷官员就大喊道“午时已到,推出去斩了”。那为什么古代砍头都要在午时三刻呢?如果时辰没有到,朝廷命官和刽子手都不敢开刀问斩吗

何为“午时三刻”?就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那么,具体是指几点钟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指中午12点,一是指12点45分。秦汉时期,长安为都城,就是如今的西安;明清时期,都城则为北京。按时区来算,西安要比北京晚45分钟,当北京是12点45分时,西安才12点。

那么,为什么古代斩头时要选在午时三刻呢?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古人信奉神佛,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命官,都认为杀人是“阴事”,不论这个人是否罪有应得,死后的鬼魂总会来纠缠当时的监斩官和刽子手。如果在“午时三刻”行刑,这时阳气最盛,鬼魂就不敢出现。

第二种,古代的斩刑有轻有重,是分不同时间处决的。如果斩刑较轻,则会选择正午之时开刀;如果是十恶不赦的重犯,必定会选在“午时三刻”,因为此时的阳气最盛,犯人死后连鬼也做不成。

第三种,斩刑犯人在赴刑场之前都会饱吃一顿,到刑场时恰好“午时”前后,这时候人的精神最疲惫,这时候砍头,犯人的痛苦会稍少一些。

以上三种猜测,第一种是为朝廷命官和刽子手考虑,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为了犯人,只是目的刚好相反。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猜测最靠谱,你觉得呢?

参考文献 《古代刑法》

为什么古代杀人总爱砍头

砍头是中国最经典的处决方式,甚至可作为死刑的代名词。一下砍掉人最重要的器官,可以叫人当场致命,保险,快捷,还可以把头示众。正规的叫法是“斩“,严颜被张飞俘虏后说:“剁头便剁头。“反正也是这意思。上古时代,斩的刑具往往是斧,那是因为青铜毕竟软些,不够锋利,得做成斧,砍下去才有力度。铁器普及后,刀渐渐在斩刑中唱起了主角,不过刀虽然锋利,却也容易磨损,用起来更需要技巧,一些职业祖传的刽子手也应运而生。所谓技巧,就是要瞄准犯人颈部的脊椎骨空隙,一刀下去,身首分离,要是砍得不准,就不一定一下子砍断,砍得半死的犯人挣扎呼号,场面自然显得尴尬,有时围观的人群会嘲笑刽子手的。有一种传说,讲清代要求对官位较高的犯人用钝刀,让其多受痛苦,那是不确切的。

历史上谁最早被砍头,恐怕无法考证了,被砍头的知名历史人物,也枚不胜举,《聊斋》里讲到一个即将砍头的犯人,听说某刽子手的刀特别锋利,千方百计要由他来执行,一刀下去,人头飞起,在空中还喝彩道:“好快刀!”话又说回来,身首分离,没有了呼吸器官,光一颗人头是没法说话,蒲松龄的《聊斋》本是讲些狐仙鬼怪故事,做不得数的。但真正行刑时,有时因为人的神经还有反应,飞出去的人头把某个看客一口咬住的事也有发生,挨上这种事,那就自认晦气吧。进入清朝之后,男人留了辫子,给行刑带来了方便,那时一般让犯人跪下,一人按住他身体,一人揪着辫子使劲拉,尽可能使犯人的脖子伸长,方便刽子手执行。另外,一名侵华日军士兵记载说,他们在无数次杀头后发现,原来跪着的死囚在被斩下脑袋的一瞬间,两脚自然伸直,身体会向前跳跃,所以他们故意让被杀的人面向河流,好让他们“自己跳下去”。

关于为什么古人爱斩头和古代斩首真的能一刀断头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