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儿子叫什么
王安石有几个儿子
王安石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扩展资料
王安石的成就
诗歌
参见 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张舜民评 “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虎父犬子,王安石的儿子王雱做出过哪些疯狂举动?
王安石的儿子名叫王雱,从小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十五六岁时就写有数万言的著作,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旌德尉,睥睨自傲,不可一世。
在王雱很小的时候,有位客人把一獐一鹿放在笼子中,问他 何者是鹿?何者是獐?
王雱并不认识,看了一会儿说 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人十分赞叹。
他做官不久,便因官职太小、俸禄太薄而辞官不做。在家里闲来无事,写了二十多篇策论,纵论天下大事。还写了数万字的《老子训解》《佛书义解》。
王雱虽然才华出众,议论惊人,但倜傥不羁、风流自赏,平时寻花问柳、选色征声,所有秦楼楚馆、红粉舞女没有不知道王公子大名的。王安石非常宠爱这个儿子,事事也容他三分。
王安石为参政时,一天,程灏拜访王安石,两人正在谈论时政,互相辩论,王安石的儿子头发散乱,手拿女人的头巾出现在客厅,他一直走到父亲面前,见了程灏也不打招呼,便问他们在议论什么。
王安石说他们正在谈论新政,并说他们的新政总是受到其他大臣的批评。
“这也有必要多议论吗?”王雱大大咧咧地坐下来,大声说道,“将韩绛、富弼两人推出去斩首示众,看谁还敢反对新法。”
程灏是个道学先生,见王雱如此不懂礼节,大人说话还随便插嘴,有些不高兴地说 “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
王雱听后气得青筋陡胀,双拳紧握,几乎要冲上去揍程灏一顿。幸巧王安石以目制止,他才怏怏退出。
王安石做了宰相后,任用了很多年轻的官吏。为了提拔儿子,特地让人把他写的《老子训解》刻印成书,廉价出售。经过一番安排,书流入宫中,流到皇上眼前。
赵顼看了《老子训解》,大为赞赏。邓绾、王曾乘机在皇上面前推荐王雱。
赵顼便召见了王雱,王雱在皇上面前大谈新法。这样的话题很合赵顼的口味,当即便命他为太子中允及崇政殿说书。
王雱崇尚法家,特别崇拜先秦的法家人物商鞅,言谈举止常有一些法家的观点,他常说,如果不诛除异己,新法就不能顺利推行。因此,当他在崇政殿讲解经书时,也常将自己的观点渗透进去。
赵顼受到他的启发,便在京城设立京城巡卒。
京城巡卒,实际上是新政权的一个特务机构,这些巡卒,就是朝廷派到坊间的密探,只要发现有人谤议新政,不问贵贱,一律拘禁。
一时闹得人心惶惶,上至文武百官,下至普通百姓,敢怒而不敢言,说话都特别小心。
王雱有一房妻子庞氏,婚后他体弱多病,性格变得十分乖张。
庞氏生下儿子,王雱觉得长得不像自己,便将其折磨致死,后来王雱病越来越重,对庞氏也是各种苛责。
王安石不忍儿媳受辱,便作主让儿媳改嫁,风风光光地将其送出王府。这件事就是所谓的”生前嫁妇“,在当时成为一时美谈。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王雱失去才知珍惜,无奈下写下一首绝美情词。
此词问世,世人一看这是和父亲唱反调,才知道当时所谓“生前嫁妇“不过是王安石一已之意,王雱是被迫接受。
而王雱苛待妻儿早就传遍京城,此词一出民间更是骂声如潮,文坛也无一人敢说好。
但不管如何,这首词确实是好词,让我们来品一品
《眼儿媚》北宋.王雱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 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可惜的是,王雱又是个体弱多病的公子,在仕途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卧病不起,最终年仅三十三岁就英年早逝,让王安石的晚年过得很不是滋味儿。
儿子还没死,王安石为什么把儿媳改嫁掉了?
儿子还没有死,王安石把自己的儿媳妇改嫁掉的原因是他的儿子得了“心疾”(其实就是精神病),有了精神病的儿子,小两口无法正常过日子了,让儿媳妇改嫁体现了王安石关注人性,体察人心的一面。
王安石的儿子叫王雱,其实王雱在宋代,就算不提父亲王安石,也算个有名的人物。
王雱(1044-1076),字元泽,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就是现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道学家、学者,时人将他跟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为“临川三王”。你看他们的名字,显然,他是跟叔叔辈并列,足见他的成就,因为他只活了33岁,早早就死掉了。
(临川三王像)
王雱这个人年少时就聪敏异常,擅长作书论事,20岁以前就著有《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等,你看,都是典籍注释,这些著作,总文字量在万言以上。他22岁就中了进士,宋神宗时,他曾任太子中允、祟政殿说书,受诏撰写《诗义》、《书义》,擢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这两本书写成后,圣命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他因病辞而不拜。什么病呢,就是上面说的“心疾”。
(王安石像)
那么,他的心疾是如何来的呢?因为他太过聪慧敏感,这样的个性当然不适合在尔虞我诈的朝堂上生活,再加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很快就成了一个疑心重重“抑郁症”患者,王雱的病情越来越厉害,渐渐就被诊为“心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精神病),病情严重的时候,他看着自己的幼子,觉得长得跟自己不像,就疑心是妻子跟他人所生,“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妻子当然不肯,于是王雱争执之下,就开始殴打妻子(这实际上是家暴,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名词),时间久了,幼子终究还是被王雱折磨死了,妻子别无他路,只能终日以泪洗面。
后来,王安石自然知道了内情,于是他在担忧儿子病情的同时,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担心儿媳也会像自己的孙子一样,会被自己的疯儿子给折腾死。于是王安石为了让儿媳早日脱离苦海,便做主强逼着王雱与庞氏离了婚,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事儿。
(旧时的休书)
(休妻是严重的事儿)
王安石的做法,自然是替儿媳考虑的极为周到,但在当时的社会,实在是惊人之举!王安石毕竟是王安石,他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思想品性、见识、格局,当然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王安石坐像)
王安石的儿子还活着,王安石为什么让自己的儿媳改嫁呢?
因为王安石的儿子受到刺激得了失心疯,每日都是变着法的折磨自己的妻子,王安石不忍心连累一个无辜的人,便让儿媳妇改嫁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王安石的儿子大名叫做王雱,是王安石的长子,刚一出生的时候王安石便对他寄予厚望,在长大之后更是悉心教导他,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成就。
而王雱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虽然天资聪颖,但是也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才华横溢。在二十多岁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又是夺得了进士的好名次,由此步入了朝堂,在面见君王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思敏捷得到了君王的高度赞扬,被封为太子中允,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可是自古以来,几乎有才华的人命运都是坎坷曲折,王雱也不例外。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什么缘故,竟然得了失心疯,精神状况一日比一日差。当时他的妻子萧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可王雱却整日怀疑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认为妻子背叛了自己,不仅对妻子打骂不止,连孩子也不放过,后来孩子因为受到了过度的惊吓而生病去世。
面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对于儿子的病情他请了无数的名医来诊治,可都没有收到效果。他担心如果在这样下去,可能自己的儿媳萧氏也会失去性命,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好让儿子和儿媳妇离婚,为了不影响儿媳妇的名声,王安石主动向众人说明家庭情况,并且在萧氏另外嫁人之后,对她的生活也是多加关照。
王安石的儿子叫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安石的孙子叫什么名字?、王安石的儿子叫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