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年保玉则(年保玉则天气预报15天)
哪些植物能报天气预报
紫茉莉、三色堇、气象树、风雨花、南瓜藤
一、紫茉莉:
通常头天傍晚开花,第二天早晨凋萎。根据其花凋萎的时间,可对当天的天气作出判断:若天刚放亮花就立刻凋萎,预示着当日天晴;若花凋萎的时间较晚,则预兆着当日为阴雨天气。
二、三色堇:
欧洲常见的野花物种,它的叶片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被人们称作“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为止;
当气温降至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知道气温的高低。
三、气象树:
对气候条件反应敏感,是因为植物叶片中所含的叶绿素和花青素的比值发生了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占优势,所以呈现深绿色。
在长期干旱后、即将下雨前,常有一段时间的强光闷热天气。在这种环境下,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青冈树的树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受到了抑制,而花青素的合成却加快了,并在叶片中占了优势,所以树叶由绿变红。
四、风雨花:
即红菖蒲莲,每当风雨将至,它便精神抖擞,含苞欲放;风雨降临便迅速开放,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亭亭玉立;而风雨过后,则色彩绚丽,花红似霞,映红深山老林、悬崖峭壁。当地傣家人称它是迎着风风雨雨开放的花,傣语叫“糯蝶罕花”。
五、南瓜藤:
夏天早晨南瓜藤顶端普遍朝上,预示天气将由晴转雨。但是如果阴雨天里,南瓜藤顶端普遍朝下,预示天气要放晴。
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5度的小镇有哪几个?
1/15三伏天马上就要到了,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热,凤凰旅游为你盘点十五个避暑好去处,让你清凉过夏天!【广西贺州:黄姚古镇】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属喀斯特地貌。发祥于宋朝年间,有着近1000年历史,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为主。在三江环绕,依水而居的黄姚古镇,溪边玩耍,榕树下吃碗冰豆花很是惬意。
2/15【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沙溪古镇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古镇是一个真正的古镇,古色古香,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特色,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马店,古老的红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树等等。古镇气候四季宜人,夏季游览于沙溪古镇何尝不是一次避暑之旅。
3/15【云南怒江:丙中洛】丙中洛镇位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最高海拔为嘎娃嘎普雪山5128米。地势北高南低,怒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年平均温度13.4℃—15.5℃,堪称盛夏完美的避暑胜地。
4/15【苏州昆山:锦溪古镇】锦溪古镇地处江苏省昆山市西南方向,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留存诸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著名的景点有通神御院,陈妃水冢,莲池禅院等。古镇境内湖荡密布,河巷纵横,炎炎夏日,踱步于古镇,总能带来些许清凉。
5/15【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是重要的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在四季如春的大理,喜洲古镇夏季的平均气温也才22℃,夏季来喜洲古镇不仅能避暑还能感受浓浓的少数民族风情。
6/15【安徽泾县:查济古镇】查济古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古镇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沿河两岸行走既能欣赏民居也能感受自然的清凉,是夏日出行的不错选择。
7/15【广西南宁:扬美古城】扬美古镇位于左江下游,三面环江,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临近扬美,立刻感受到一种中国画水墨丹青的雅致和清丽,清澈晶莹的池塘边,翠竹青青,绿树依依,远处的青墙黛瓦叠嶂错落,蜿蜒的左江如锦带一般从小镇旁轻轻地飘过。夏季偷闲去扬美避暑,更像一场邂逅清凉的偶遇。
8/15【云南临沧:沧源翁丁】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2014年入围“中国避暑小镇榜100佳”,夏日寻求清凉来到沧源翁丁,当然是个明智之选。
9/15【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北极村是我国大陆最北端的临江小村。位于大兴安岭山脉北麓的七星山脚下,年平均温度在零下2.4℃,现在的北极村子已开发成一个大型景区,盛夏,不计其数的游客来此避暑,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10/15【青海果洛:年保玉则】年保玉则是果洛山的发祥地,山间有湍急的溪流和清丽的流水,涓涓小溪从山岩中穿过,从乱石中翻滚而过,来自天边的一道道瀑布似白帘般垂落,似银河般洒落人间,宛如仙境。年保玉则主峰终年织雪,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高原冰川,即便是盛夏,也是非常清凉舒适的。
11/15【四川南充:阆中古城】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一直为古代巴蜀军事重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阆中名胜众多,名人荟萃,四面环山,水绕三方,形成天然屏障,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古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想要避暑不妨到这座自带仙气的古城一试。
12/15【云南腾冲:和顺古镇】和顺古镇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古镇内至今依然保有传统的文化和建筑,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等随处可见,整个古镇也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未曾改变,一泓碧水绕村而过,宛若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当然也是夏季避暑的首选之地。
13/15【浙江仙居:公盂景区】公盂景区以岿巍著称,整个公盂巍峨鼎立,气势峥嵘,山崖连着山崖,横亘无际,各峰离立,自为一体,石林崖壁,各有风采。秀丽的竹林,在每个景区内都可以见到,小似针棒、大如树木,高大秀丽,特别是淡竹,公盂景区内,秀竹满山,为文人墨客、旅游观光者所钟爱,满园的绿竹叶更能给游客带来清爽的体验。
14/15【云南文山:普者黑】普者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闻名。被誉为人间仙境的普者黑,7,8月份更是游览的最好时期。
15/15【福建漳州:云水谣古镇】云水谣古镇位于漳州市南靖县境内,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一个景区。古镇景色秀美,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亦是夏季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天气预报的降雨量是怎么计算的?
降雨量xx毫米是如何计算的?天气预报的降雨量是怎么计算的?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目前,测定降雨量常用的仪器包括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装一个漏斗和一个瓶子。量杯的直径为4厘米,它与雨量筒是配套使用的。测量时,将雨量筒中的雨水倒在量杯中,根据杯上的刻度就可知道当天的降雨量了。
中国气象局规定24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之为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称为小雨,10.0-24.9毫米为中雨,25.0-49.9毫米为大雨,暴雨为50.0-99.9毫米,大暴雨为100.0-250.0毫米,超过250.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少数地区根据本省具体情况另有规定。例如,多雨的广东,日雨量80毫米以上称暴雨;少雨的陕西延安地区,日雨量达到30毫米以上就称为暴雨。
如果你手边没有雨量筒,那也不用担心,利用一些常见的器皿,你完全可以自制一个,效果也相当不错。取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一次性塑料或纸制碗(可选用大小合适的方便面纸碗),在其底部凿一比玉米粒稍大的小洞,然后将碗放在一个无盖的罐子上。罐内有一玻璃瓶,瓶口与碗底的小洞相接。简易雨量筒就做好了。简易雨量筒做好后,便可将它放在离地70厘米高处(筒口距地面的距离)承接雨水。雨腕,用秤称出瓶中的水重,30克水即相当于1毫米的降雨量。
雨量器的种类
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两种。
雨量器:是用于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水量的仪器。常见的雨量器外壳是金属圆筒,分上下两节,上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为防止雨水溅失,保持容器口面积和形状,筒口用坚硬铜质做成内直外斜的刀刃状;下节筒内放一个储水瓶用来收集雨水。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制的雨量杯内读出降水量毫米数。降雪季节将储水瓶取出,换上不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内,待雪融化后再读数,也可将雪称出重量后根据筒口面积换算成毫米数。
雨量计又分
翻斗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随时间变化和测量累积降水量的有线遥测仪器。分感应器和记录器两部分,其间用电缆连接。感应器用翻斗测量,它是用中间隔板间开的两个完全对称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绕水平轴转动,从而使两侧容器轮流接水,当一侧容器装满一定量雨水时(0.1或0.2毫米),由于重心外移而翻转,将水倒出,随着降雨持续,将使翻斗左右翻转,接触开关将翻斗翻转次数变成电信号,送到记录器,在累积计数器和自记钟上读出降水资料。
虹吸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是可连续记录降水量和降水时间的仪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状和大小与雨量器相同。当雨水经过漏斗导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浮子将随水位升高而上浮,带动自记笔在自记纸上划出水位上升的曲线。当量筒内的水位达到10毫米时,借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笔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记录。自记钟给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累积过程。
据气象部门介绍:气象预报把下雨、下雪都叫做降水,降水的多少叫降水量,表示降水量的单位通常用毫米。1毫米的降水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深1毫米。
1毫米降水落到田地里有多少呢?我们知道,每亩地面积是666.7平方米,因此,1毫米降水量就等于每亩地里增加0.667立方米的水。每立方米的水是1000公斤,这样,1毫米降水量也就等于向每亩地浇了约650公斤水。据测定,降5毫米的雨,可使旱地浸透3厘米~6厘米。
在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中小雨、中雨、暴雨等专业术语,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小雨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不超过10毫米的雨,小到中雨为5毫米~16.9毫米,中雨为10毫米~24.9毫米,中到大雨为17毫米~37.9毫米,大雨为25毫米~49.9毫米,大到暴雨为38毫米~74.9毫米。24小时内雨量超过50毫米的称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称为大暴雨,超过250毫米的称为特大暴雨。
在天气预报用语中,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零星小雨”指降水时间很短,降水量不超过0.1毫米。“有时有小雨”意即天气阴沉,有时会有短时降水出现。“阵雨”指的是在夏季降水开始和终止都很突然,一阵大,一阵小,雨量较大。“雷阵雨”则是指下阵雨时伴着雷鸣电闪。“局部地区有雨”指小范围地区有降水发生,分布没有规律
对于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有严格的规范。如同降雨量一样,是指一定时间内所降的雪量,有24小时和12小时的不同标准。在天气预报中通常是预报白天或夜间的天气,这主要是指12小时的降水量,各等基降雪量的标准:
零星小雪是指有量降雪量但小于0.1毫米;
小雪:大于等于0.1毫米,小于0.25毫米;
中雪:大于等于0.25毫米,小于3.0毫米;
大雪:大于等于3.0毫米,小于5.0毫米;
暴雪:降雪量大于等于5.0毫米。
降雪量是指将雪转化成等量的水的深度,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如此计算,97.7毫米降雪量约为1.5米厚的积雪。
去青海旅游的最 佳旅游时间,打算去青海环游季报名可以么?
青海旅游几月份最好
青海湖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的5月至10月,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很凉爽,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气候舒适宜人。
5-6月间鸟岛鸟蛋遍地,继而幼鸟成群,热闹非凡,数里之外,鸟鸣声可传入耳际;充满生机。是青海湖观鸟最好的时候。

7-8月是游客集中前往青海的时候,此时的青海湖气温较高,夜间常有降雨,较为湿润。每年7月份,青海湖北岸有大片的油菜花开放,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相配衬,景色美不胜收,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摄氏度,气候舒适宜人。一年一度的环湖自行车赛也是那时举行。
青海旅游穿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青海纬度高,昼夜温差大,建议带好长袖、长裤,保暖防风的冲锋衣是必备的,带上羽绒服、棉服也并不夸张。;
另外要带上防晒霜,青海紫外线比较强烈,太阳伞即可遮阳,也可避雨,要带上;治腹泻的药、防中暑的药、防止高原反应的药也要带。
青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有“高原明珠”的美誉。秋日的风景也是非常值得一看。青海湖环线的第一天游览,一般会选择黑马河下榻,体验一晚湖边的酒店,第二天一早起来看黑马河的日出是最佳选择。
2、塔尔寺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世界第二大佛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世界第一大佛是释迦牟尼,这两位都是有真人的)。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西宁市内有直达塔尔寺的公交专线,也可以几个人打一辆出租车去,非常方便。
3、茶卡盐湖 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跟塔尔寺、青海湖、孟达天池并称“青海四大景” 茶卡盐湖最美的季节是7-9月份,雨水旺盛,湖面有一定深度,粘稠度适中,最像一面镜子。如果秋季过来,那个时候雨季已过,湖面变浅,盐度升高,镜面效果不如暑假时好,但考虑到游客少了很多,相对也还比较适合旅行最佳拍摄时段是日头西落,天光将变得越来越美。
4、祁连 “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是青海北部的天然屏障,古有“青海北大门”之称,丝绸之路南线经于此。祁连雪山纵横、物种丰富、自然风光秀美,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另外,祁连县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祁连境内的祁连卓尔山、祁连大草原、阿柔大寺、岗什卡雪峰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5、门源花海 每年的七月初开始,这里就进入了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开花时间是7月5日至25日,最佳花期是7月10日至20日。七月中旬,门源的油菜花竞相怒放,花景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林海草原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令无数游客迷醉其间。
6、年保玉则 从亿万年前大地造山运动造就了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部逐渐隆起一座著名的山峰,那就是位于久治县境内的被誉为果洛发祥地而受到人们尊崇的神山——年保玉则。年保主峰终年织雪,有面积约8平方公里的高原冰川,主峰海拨为5369米,壮观的冰体与鬼斧神工般陡峭的山岩和180个湖泊使年保披上了神密的面纱。
7、可可西里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因其自然环境的险恶,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可可西里是每个人心中梦想的地方,但不是每个人一生都能去的,也许你很有钱,也许你很有权,但可可西里有它的性格,有它的高傲,有它震撼你心灵的圣洁,它会让你在天之宽广下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8、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以自然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主要特征,阿什贡七彩峰丛地貌多姿多彩,秀丽壮美;麻吾峡风蚀地貌鬼斧神工,变幻无穷;黄河景观美轮美奂,如花似锦;龙羊峡谷陡峭险峻,气势磅礴,被誉为“高原小江南”。
9、阿尼玛卿雪山 阿尼玛卿雪山,是位于果洛州大武镇附近的古老山脉,她散发着神秘和不可征服的气质。她是青海众山之首,藏区四大神山之一,是这方水土最大的山神。在下大武到雪山的碎石公路上,有个最好的观景台,从那里看阿尼玛卿的主峰,仿佛伸手可触。
10、黄南热贡的唐卡艺术 唐卡在热贡的传播,起源于隆务寺的修建时期,它是一种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主要绘制佛像及藏传佛教有关的内容,以及各种藏族吉祥图案。漫游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可以看到色彩缤纷、风格迥异的唐卡作品,年代久远的唐卡就是镇寺之宝。,以唐卡为代表的宗教艺术,如今已成为黄南的文化象征。
24节气每个节气的风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雨水节,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老公,提着两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还要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为庄稼防虫,这一天,还要“打小人”驱走霉运。
因为“梨”与“离”同音,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惊蛰这天,吃梨成了保留节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清明是入节日的特殊节气。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巴蜀等地开始下起夜雨。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青年妇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槐柳阴初密”,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了繁茂。其实,按气象学意义,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爱吃的茶叶蛋是因“立夏”而来,它可是这天最经典的食物,听说立夏日吃了鸡蛋可以祈祷夏日平安。
不过,很多胖子应该很不喜欢这个立夏,因这一天要“秤人”,这个残忍习俗的“始作俑者”据说是诸葛亮。
8.小满
“满”,此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经开始饱满。不过,又有个“小”字,所以它们还要等段时间才能成熟。
“立夏小满正栽秧”,小满正是插水稻的季节,而农民们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稻田里的水的充足,“小满不满,干断思坎”。
9.芒种
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
此时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从夏朝开始,芒种时节便有了煮梅的习俗,酸梅汤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
虽然如此,夏至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不过,由于空气对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阵雨,就像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1.小暑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小暑有多热,看陆游这句诗便知。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
过后,就是三伏天。不过,小暑也是个硕果累累的日子,农民劳作半年终于可以尝到新稻谷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极端天气如旱、涝、风灾也十分频繁,因此,农民们要看准时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不过,他们也会忙里偷闲,用吃来犒劳自己。
浙江台州人吃姜汁来去除体内湿气,广东人则吃烧仙草来消暑,而福建莆田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热性的荔枝、羊肉来“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预示着丰收的开始。宋代,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这一天的风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可在夜里到田园摸索摘取瓜豆。
摸南瓜,易生男;摸扁豆,易生女;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14.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15.白露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间,各地的习俗也有不同。
例如,旧时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而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17.寒露
寒露时节,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从中医的角度讲,此时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应该注重养生,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这时,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
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物。另外老话常说“今冬麦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
20.小雪
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所谓“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习俗,糍粑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21.大雪
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到了这个时段,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而冻雨(雨凇)、雾凇等特殊气候现象也成为该时节的独特景观。
此时,“观赏封河”也是北方独特的景观。到了大雪节气,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冻起来,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22.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
民间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宫廷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冬至也是养生的大好时节。
23.小寒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24.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这一节气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就是“食补”,八宝饭,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红杞田七鸡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备的佳品。
拓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