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
本文主要涉及问题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那么有哪些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呢?这些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
1. 拔苗助长相传战国时期,魏国有个人种庄稼,每天都去看,急不可耐,结果将小苗拔了出来,以为这样能让它们长得更快。他发现拔了苗以后,苗长得更慢了,因此成为了“拔苗助长”的典故。
2.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个人在船上刻了一把剑,随后他将剑扔入河中,再次寻找时,他总是在原来的地方寻找,因为他认为剑应该还在那里。这个故事成为了“刻舟求剑”的典故,用来形容人们固步自封,不知变通的行为。
3. 守株待兔《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个人在田地里砍柴,一只兔子从他身边跑过,他想一刀杀死它,结果砍到了树上。他发现这棵树的根部有个枯树桩,于是他每天守在桩旁边,希望能再次捕获兔子。这个故事成为了“守株待兔”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不知变通,一味等待机会的人。
4. 画蛇添足相传唐代有个画家,他画了一张很精美的蛇,但是他觉得画上的蛇缺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在蛇的腹部画了一双脚。这个故事成为了“画蛇添足”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做事过度,反而弄巧成拙的人。
5. 杯弓蛇影《庄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人在山林里走路,看到一条蛇,吓得扔了杯子和弓箭,但是他发现只是自己的影子,于是他感到非常愚蠢。这个故事成为了“杯弓蛇影”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因为自己的错觉而产生的恐惧和疑虑。
6. 狐假虎威相传有只狐狸,它假扮成一只老虎,其他动物都被吓住了。一只真正的老虎出现了,众动物才发现原来狐狸只是在假扮。这个故事成为了“狐假虎威”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依靠别人的权势来威胁他人的人。
7. 井底之蛙相传井底的蛤蟆只能看到井口的一点光亮,因此它们认为这是整个世界的全部。这个故事成为了“井底之蛙”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见识狭窄,不知变通的人。
8. 指鹿为马相传秦始皇曾经问他的大臣“这是马还是鹿?”其中一位大臣回“这是马。”另一位大臣却说“这是鹿。”秦始皇非常生气,认为这位大臣故意把鹿说成了马,于是他将这位大臣处死了。这个故事成为了“指鹿为马”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
9. 坐井观天相传有个人坐在井口里,只能看到天上的一小块,因此他认为这就是整个天空。这个故事成为了“坐井观天”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视野狭窄,不知变通的人。
10. 青蛇吞白蛇相传有两条蛇,一条是青色的,一条是白色的。青蛇吃掉了白蛇,但是它后悔了,因为白蛇是它的伴侣。这个故事成为了“青蛇吞白蛇”的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因贪婪而伤害自己的亲友。
以上是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不仅能让我们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够让我们从故事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