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编钟 随州编钟图片
曾侯乙编钟是什么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
曾侯乙编钟,铸造于战国早期,1978年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钟架长748厘米,高273厘米。
曾侯乙编钟为东周时期(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姬姓曾国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体现了周王朝治国基础的礼乐制度。总重2567公斤,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曾侯乙编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每件钟都能演奏出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均有,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数量最多且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
湖北编钟是哪个朝代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西周中期的大小三件一组的编钟,是1954年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白墓出土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编钟。现在它已经是旋律音器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由九件、十一件、十三件、十四件组成。
编钟的发明者由于年代久远和文献、资料的不完整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编钟在商朝时已出现,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编钟主要内容
本文从编钟的由来说起,用明白浅显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钟架上层,悬挂着3组纽钟,主要是定调用的,或在演奏时补奏二个乐音。中层悬挂着3组甬钟,有3个半8度音阶,是这套编钟的主要部分,能配合起来演奏各种乐曲。
一套编钟沿南壁和西壁立架巍然耸立;一套编磬沿北壁立安放;一架建鼓沿东壁高树青铜座上;此外,还有瑟(7件)、笙(4件)、箫(2件)、篪(2件)、小鼓(2件)摆列在钟、磬、建鼓构成的长方形空间。
编钟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
这套编钟的主要部分是中层悬挂着的三组甬钟,每个甬钟都有两个乐音,共有三个半八度音阶,它能配合起来演奏各种乐曲。下层悬挂着两组甬钟,体大壁厚,声音深沉洪亮,在演奏中起烘托气氛与和声的作用。
编钟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1、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此次发现的编钟属于西周早期,预计有5至6个编钟,其数量和规模超过同时期已发现的编钟,在当时属于较高等级,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
2、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西周中期的大小三件一组的编钟,是1954年在陕西长安县普渡村长白墓出土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编钟。现在它已经是旋律音器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编钟数目逐渐增多。
3、编钟最早出现在夏朝,是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属于敲击体鸣乐器,在八音中属于“金”类乐器。在中国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4、在很多部有关于我国文化的电视节目当中都可以看到编钟的身影,但是很多人对于编钟的发明者以及发声的原理都并不是特别明了,当然由于长时间编钟的存在,也让很多人都了解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乐器。
5、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朝代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