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怎么排
古代四兄弟排行次序称谓从大到小依次是?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季排行最小。也就是说古代在对男性同辈排序时通常称长子为“伯”,次子为“仲”、三子为“叔”、四子为“季”。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孔子,字仲尼,说明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相传孔子的哥哥叫做孟皮,是个瘸李模帆子。
魏太尉(哪雹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其哥哥是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其弟弟有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
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扩展资料
与伯仲叔季有关的历史内容
春秋时期,崔杼杀死齐国国君齐庄公,属弑君之罪。但因齐庄公偷淫崔杼之妻在先,再加上崔杼大权在握,人们对他也奈何不得。可当时的史官太史伯,却恪尽职守,秉笔直书,在史书上记下 “周灵王二十三年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
崔杼看后大怒,杀之。未料想,太史伯有三位弟弟都是史官——分别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他们说 “秉笔直书是史官的天职。我们宁可为写信史而死,也绝不失职贪生。”兄弟们前仆后继,在老二、老三又接连被杀后,接班写史的老四仲叔依然秉笔直书崔杼弑君这段历史。
崔杼问他 “你还不怕被杀头?”仲叔答道 “秉笔直书,是史官人品和道德的崇高体现,史官对后世应负历史责任!”崔杼听后,无奈地说 “我也是为了国家才杀这个无道昏君的呀。即使你直书,国人也会谅解我的。”于是便不再追究仲叔死罪。
古代按照伯仲叔季取名很普遍,比如三国时孙坚的四个儿子,名字即分别为 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当年鲁国有码销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个家族,时称为"三桓"。
若“伯仲”两字连用,则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兄弟讲排行,姊妹也讲排行;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往往也加“伯(孟)、仲、叔、季”等位序字,如伯姬、叔姬等。
其中,“孟”表示排行老大,而人们熟悉的那个以哭夫崩城而闻名的文学人物孟姜女,姓姜,一看就知道是姜家大小姐。
孟仲叔季,不仅用在人的排行上,同时又见于四季排行。其中,不管多或少于四个,“季”都是代表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各自对应“孟、仲、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为
伯、仲、叔、季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伯仲 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 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扩展资料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 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 祖之父(母)。
祖父(母) 父之父(母)。
父母 父,母。
己身 自己本代。子 子。
孙 子之子。
曾孙 孙之子。
玄孙 曾孙之子。
来孙 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 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则碧慎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孙敬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 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 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 族父之子。
嫂 兄之妻。
弟妇 弟之妇。
从子(侄) 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 兄弟之女。
从孙 兄弟之孙。
甥(外甥出) 姊妹之子。
私 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 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 母之母。
外曾王父 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 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 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 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 母之姊妹。
姨父 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 姨之子女。
从舅 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 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慧缓泰水) 妻之母。
姨(姨子) 妻之姊妹。
妻侄 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 夫之父。
姑(婆) 夫之母。
姑嫜、舅姑 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 夫之妹。
娣妇 夫之弟妇。
姒姆 夫之嫂。
娣姒、妯娌 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 两乔两婿互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列次序是?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 伯族带、仲、叔、季。 兄弟排行的次序,长兄为伯,次为猛改仲,又兆知芦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古人4兄弟从大到小排列次序是什么啊
古人4兄弟从大到小排列次序是伯仲叔季。
“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同义的“兄”字,从人从口,表示在家里是发号施令者,这与“公”兆森字从口,上面的“八”表出声(甲金文下边不是厶),表示是国家的发号施令者相似。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唐代者瞎后汉语借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的“哥”aGa ,我们的“伯”字则传到阿尔泰语为“伯克”baeg,跟古汉语的“伯”一样,成了官长、贵族的称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几位文字学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则解为象大拇指,认为跟“擘”同根。不管那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还留在云南白语(汉语最亲的兄弟语)里,读 zv 阳去(第6调),在白语里,“仲子”是二儿子,“仲女”是二女儿。
“叔,少也。”——这个字也跟“俶”字同根。《尔雅"释诂首猜空》“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来的,新生的。
“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这个字《说文》认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于幼禾,总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称为“四季”。文王之父季历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为老三也可称季。晋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