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平是谁的笔名 任仲平是哪里人
”人民日报评论员”都是哪些人?
人民日报评论员非某一个人,而是一个评论团队。
1、皇甫平
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这并不错,但又不止于此。“皇”字,按照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周瑞金说,选这个甫就是取辅佐的意思。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的深层涵义。
2、任仲平
“任仲平”开始叫“任仲文”,后修改为“任仲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
3、何振华
是“如何振兴中华”的谐音。
2008年,《人民日报》就“3 ·14 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连续发表了40 多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引人注目。
这些评论文章,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以理服人,情理交融,舆论导向正确,引导方法允当,值得其他媒体借鉴和学习。
4、仲祖文
仲祖文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的谐音,一般是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布文章时的署名,有时又署为“仲组轩”此种署名文章代表的是官方机构权威的思想。
5、钟轩理
“钟轩理”,是“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谐音,一般是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布文章时的署名。
6、卫民康
“卫民康”是“卫生部”谐音。
7、郑青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之后,人民日报-人民网,一个署名“郑青原”的文章横空出世,这是一个以前从未出现的新署名。
人民日报-人民网连发了三篇他署名的文章,分别是《在大有作为的时代更加奋发有为》、《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未来》、《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篇比一篇有分量。
尤其是第三篇涉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敏感问题文章,在人民网以大字头条挂了24小时以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了以“郑青原”署名的文章的重要性,也暗示了“郑青原”这个署名的不一般,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好奇。
人民日报“任仲平”评论,多用于分析重大改革等问题,署名“何振华”评论,多用于涉藏涉外评论,“仲祖文”评论一般用来阐述党建工作,其他以部委谐音命名的则分别用来阐述相关领域工作。
至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出现的“郑青原”,人民网、新华网转载媒体报道认为 郑青原是比“仲祖文”和“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关注者们认为“郑青原”三个字从语音联想,有“正本清源”之意。
此外,人民日报还有海外版的“望海楼”和国际部专用的“国纪平”,以及文艺部侧重对创作思想进行引导的“仲言”等署名评论出现。
事实上,像“任仲平”这样代表报社立场的社评或评论用小组笔名在国内媒体中并不鲜见,甚至在世界各国代表报社观点的社评都有集体讨论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评论在经济等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力。最近几年,虽然媒体的丰富和网络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但人民日报的声音依然受到特别关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郑青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钟轩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仲祖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何振华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任仲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皇甫平
任仲平来了是什么意思
任仲平是什么意思
任仲平就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部的集体笔名,“任仲平”的叫法,把这个品牌拟人化,让人倍感亲切信任。
任仲平是谁的笔名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发表重点评论时用的笔名。
93年起,人民日报社组织精干写作班子,以“任仲平”文章的形式,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性工作的事态进行针对性的深度评论。任仲平不是一个人,它是人民日报汇集编辑部各部门精兵强将的集体创作,它是中国新闻界的著名品牌。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
每一篇任仲平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对于当下理论热点、时事政策的深度剖析解读,有力地引领着时代变革的舆论先声。对于关注中国历史进程的读者来说,《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选》是倾听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心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
任仲平
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任仲平任务就是关注社情民意,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发挥独特的引导作用,从而起到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目的。其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人民日报的“任仲平”、“钟轩理”、“仲祖文”、“来论”是什么意思?
1、任仲平 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2、钟轩理 中宣部理论组。
3、仲祖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文章。
4、来论 读者来信言论。
5、每一篇由人民日报特殊笔名文章,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扩展资料
1、其他重要的人民日报的笔名
(1)“郑青原”取义正本清源的谐音,表达最高层领导人的看法。
(2)“钟声”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
(3)“皇甫平为“黄浦江评论”及“辅助邓小平”。
(4)何振华 “如何振兴中华”,主要负责反分裂主义的文章。
(5)柯教平 “科技教育评论”,主要撰写科教方面的文章。
(6)国纪平 “国际评论”,主要表达中国官方对国际问题的看法。
(7)仲言 “重视言论”,负责引导文艺创作工作。
(8)秋石 中央委员会(主要在中央委员会主管的《求是》杂志发文)
(9)卫民康 卫生部。
(10)梁效 谐音“两校”,“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批判组。
(11)罗思鼎 谐音“螺丝钉”,雷锋名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文革”时期上海市委写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