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在汉武帝国 汉末崛起之路
西汉的鼎盛之期,到底是武帝还是宣帝
西汉自刘邦创立,由文景二帝改革制度并创造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崛起,至汉武帝之曾孙汉宣帝刘病已之时西汉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所以应该是汉宣帝。汉宣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吏治。商业相对繁荣,百姓安康,文化繁荣、军威鼎盛。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附;平定西羌,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实现了汉武帝以来的国家战略。从汉宣帝之后西汉开始成为最强帝国,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帝国。可以说是文景之治给汉武帝开疆拓土崛起之路打下良好基础,汉武帝握着爷爷和父亲两代人的家底开始开拓进取走向崛起之路,他去世之后继任者汉昭帝幼年继位庸庸碌碌虽没败家却也未能继承父亲之志,汉昭帝英年早逝之后由于没有子嗣其侄子海昏侯刘贺继位,刘贺是个典型的败家子,差点要开始败祸祖宗基业,结果27天就被废了,经历了这出27天的闹剧,汉宣帝得以顺利继位。汉宣帝继位以后继承了曾祖父之志,整合了汉武帝时期的胜利果实由此将西汉推向巅峰,可以说西汉崛起于汉武帝,强盛于汉宣帝。
汉武帝为中国做出哪些贡献?
作为中国历史上四位杰出的皇帝之一,汉武帝无疑有其杰出的贡献。毕竟,中国历史上有数百位皇帝。汉武帝的数量可以达到数百,可以与秦始皇相提并论。当然,他的优点不应该被低估。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崛起只是侥幸。如果不是因为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会有智商和情商。刘车,汉朝皇帝,没有机会成为皇帝。虽然汉武帝的王位以及太后与大公主刘飘的政治联姻。但是我不得不说,刘哲皇帝生来就是要当皇帝的。汉朝皇帝刘车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当然,捐款有好有坏。如汉武帝所倡导的中外朝代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君权,即中央集权。刺史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力量,符合汉武帝的最佳利益。刺史制度几乎贯穿了汉代的整个生命周期。汉武帝的成立,使国家有了公平选拔人才的机会。让社会底层的人能够参与管理国家。隋唐的科举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汉武帝的观察考试制度。在军事方面,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平定了民越、南岳、魏朝鲜,发展了西南夷,统治了西域。这些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即使是秦始皇,对外部世界的军事贡献也不大。尤其是匈奴人。自战国以来,中原政权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扰。也因为匈奴这个游牧民族的人民都是士兵,也因为民族骑在马背上。这导致了中原政权对匈奴入侵的无助。此外,还有一些有能力打败匈奴的军队,如战国赵国和秦国孟田。但在真正意义上的主动进攻,深入到匈奴人的心脏进行战争几乎没有。汉武帝时期的匈奴三国民革命军北伐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匈奴人被汉武帝杀害,这是中原第一次证明,中原政权也有能力进攻匈奴人并取得胜利。说好话,然后我们再谈坏话。汉武帝的不良贡献就是“罢官唯儒”的文化。在短期内,推翻百家儒学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秩序。但从长远来看,百家学说的消解限制了中原文化思想的发展,正是汉武帝的行动使儒家思想在后代得到了正统化。所有朝代的文人都成了儒家思想的奴隶。几千年来,中原的文化思想一直没有进步,这都是儒家百家学说被推翻的后遗症。
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世界各国,崛起和衰落是主旋律吗?
前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直到公元前87年逝世为止,一共在位55年。在这五十五年中,汉武帝北征匈奴,南征南越,西征大宛,东征朝鲜,又开辟丝绸之路等等,一生功绩无数。
那么,就在汉武帝将汉朝的声望带到顶峰的时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在干什么呢?
(汉武帝-剧照)
要说离当时汉朝最近的大国除了匈奴之外当属印度河流域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其第三位国王——阿育王的手上达到了鼎盛,统治范围和现在的印度相当甚至还要广大一些。
但是,因为当时的印度各地发展水平不一,种姓制度在那时候都已经被确立。民族、教派林立,还有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等等,让孔雀王朝焦头烂额。
所以,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在阿育王死后就立即陷入到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中。最终在汉武帝即位前四十年,也就是公元前187年左右,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被大臣巽伽所杀,王朝分崩离析。
(孔雀王朝与秦帝国)
这个时候的印度就像是一颗已经长成的野生桃子,谁路过都能停下来尝一口。
巽伽所建立起来的王朝也并没能长久,在公元前75年的时候被甘婆王朝所取代。不过巽伽王朝一直贯穿了汉武帝的统治时期,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所说的「身毒国」可能就是巽伽王朝。
而张骞也曾说从四川取道身毒可通往大夏,「其(大夏)东南有身毒国」。这是因为当时的西北印度在阿育王死后没多久就被大夏人入侵到了印度河流域。甚至还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恒河流域。
所以张骞才能在大夏人那里得到有关印度的消息。
而印度南部也是十分混乱,重要国家有安度罗和羯陵伽等。这两个国家都曾经强盛一时,甚至一度占领过中印度地区。
但正是因为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印度次大陆的一片混乱,使侵略者有了可乘之机。来自中亚的大月氏从公元1世纪起,逐渐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从而建立起和汉朝、罗马、安息并称的贵霜帝国。
(孔雀王朝崩毁之后的印度)
顺着张骞的脚步穿过大夏之后,就来到了已经开始衰落的亚历山大大帝最大的遗产——塞琉古帝国。它极盛时候的疆域一度从今新疆边境到达地中海。
此时在其北方的安息(帕提亚帝国)已经开始崛起。就在汉武帝即位的这一年,塞琉古帝国控制的美索不达米亚被安息吞并。
(塞琉古帝国与安息)
而在此之前,虽然也出现过安条克三世这种南征北战,希望收复故土的国王,但是在公元前188年,其与罗马人的战争中丧失了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半岛)。
帝国已经日落西山,气数已尽。
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志愿,甚至还一度将托勒密王朝控制的埃及纳入到自己的统治范围。在返回的途中洗劫了耶路撒冷,却引来了犹太人的反抗。
经过犹太人二十多年的反抗,最终打败塞琉古帝国,在汉武帝即位前两年,即公元前143年建立了短命的马加比王朝。直到公元前63年被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庞培灭亡。
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候,正巧是安息帝国大肆扩张的时期,但是也没有耽误挣钱。两个帝国因为这次碰面而建立了贸易关系。
安息帝国在中间当二道贩子,将东西方连接起来,在中间摄取了巨大的财富。而且为了保护商道,安息帝国还甚至和塞琉古帝国、罗马帝国进行过数次战争。
(安息帝国,又名帕提亚帝国)
再向西走,就到了罗马人的地盘。此时的罗马正处在由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时期。
在汉武帝即位前五年(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自己的宿敌迦太基。称霸地中海沿岸。
(罗马共和国)
罗马尚武的传统除了给自己带来大片的领土和奴隶之外,也带来了很多经济与社会上的问题。什么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征服与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之类数不胜数。
所以,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罗马的奴隶们就不停地发动斗争。在经过西西里起义和自由民起义之后,罗马迎来了一次著名的起义——斯巴达克大起义。
而这次起义也被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美剧。但是这次起义却被和凯撒、庞培齐名“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击败。
不单单是奴隶们,就连罗马共和国的内部都是矛盾重重。庞培与凯撒相互争夺,爆发内战,最终以凯撒的胜利告终。
(凯撒-雕塑形象)
然后凯撒在公元前44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架空元老院,手握兵权与政权。但是这次改革却触及到了一些元老贵族的利益。同年,在元老议事厅里,凯撒被刺死。
凯撒死后,罗马又陷入新一轮的内战之中。最终他的甥外孙屋大维打败了其他竞争对手,并且顺势灭亡了占据埃及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尊称为“奥古斯都(神圣者)”,自称“第一公民”或“元首”,成为了实质上的皇帝。
罗马帝国由此开启,开始了新一轮的强盛。
但从疆域上来说,凯撒逝世时的罗马与两百年后全盛的罗马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狄奥多西一世死前将罗马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从公元395年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为止,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帝国。
(罗马帝国的扩张)
虽说罗马与汉朝是分别坐落于东西方的两个大国,但是他们之间却也有着诡异的联系——两国的国土面积大约都在400万平方公里,两国的行政区划分数量也大致相当,就连激励自己军队的方式都差不多。
其实更显诡异的是,那个时期的欧亚大陆上,扩张、兴盛与衰落似乎成为了主旋律,有着一种莫名协同的步调。而且这一时期开始兴盛的国家,也慢慢形成了日后在世界历史上都强盛一时的四大帝国——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
那个年代是星光熠熠的年代,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诞生过强盛的帝国,孕育过叱咤风云的豪杰。现在终不过都是一抔尘土,只能让后人在故纸堆中缅怀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