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 失之毫厘打三个数字

影评小编2023-04-09生活资讯39

谚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导语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点小失误,可能导致结果南辕北辙。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谚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拼音 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解释 毫、厘 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礼记·经解》 “《易》曰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成语解释 毫、厘 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举例 孙先生却把它看成先有文人,而后变成弄臣。这一来,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闻一多《屈原问题》)

成语结构 复句式

产生年代 古代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谬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 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

事例

1、本作“差以豪厘,谬以千里”。《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也。故易曰 ‘差以豪厘,谬以千里’。”

2、或作“差若豪厘,缪以千里”。《礼记·经解》 “君子慎始,‘差若豪厘,缪以千里’。”

3、亦作“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大戴礼记·保傅》 “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4、亦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陈书·卷十九·虞荔传》 “夫安危之兆、祸福之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以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於浮辞哉 ”

5、《礼记·经解》 “《易》曰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6、《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无政府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目的一失,以后之种种遂不可设想矣。

7、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 “进不了那座清秘堂,用个部属中书,已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失之毫厘下句是什么?

失之毫厘下句是 谬以千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拼音 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毫、厘 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自 《礼记·经解》 “《易》曰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释义 要注重开始,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语法用法 作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扩展资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故事

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 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叮嘱女儿说 “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即使是一个小数点的错误,也会导致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什么?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差之千里”或者 ”谬以千里。“

具体解析如下

1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shī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2这句话来自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和 《资治通鉴·汉记》这两处都曾出现过这句话 。在《礼记·经解》也出现过这句话 “《易》曰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3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和做只在一念之间,稍微有一点差错,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毫、厘 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4故事是发生在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 “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参考资料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失之毫厘的下一句是什么?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意思 想和做只在一念之间,但往往就是这一念,失之毫厘,损之千里故事赵充国,是西汉时代的上封人。有一次他奉汉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区平定叛乱。到了那里.一看形势,叛军的力量较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的伤亡。经过他的努力,果然有一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部队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皇帝,皇帝却已下达了限时全面攻击叛军的命令。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走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父亲接受命令,省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反正是皇帝命令出兵,打胜仗还是打败仗,都由皇帝主要负责。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大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采纳了丞相、御史们的建议,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有一年,金城、涅中粮食大丰收,谷子的价钱很便宜。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三百万石谷子存起来,那么边境上的那些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人心归顺,他们想叛变也不敢动了。可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一百万石,皇帝又只批四十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二十万石。正由于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动乱。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 “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如今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明达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于是赵充国把他撤兵、屯田的设想奏报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张,最后招抚了叛军,达到了安邦定国的结果。 出处《资治通鉴·汉记》 失此二策,羌人致敢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释义“失”,错失,差错。“毫、厘”,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指稍微相差一点点,结果会造成很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