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里的光影佘山
佘山,名不见经传,既不雄奇,也无沟壑,海拔高度仅仅99米,放眼东南地区的山川来比较,姑且只能算得上是一座小小的丘陵。
而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山,恐怕是因为处在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近郊,横亘在一片由泥沙冲积而来 的三角洲上,加上满目青翠,颇显露出几分山的气势,才勉强称之为山了。
而且,其山势谈不上什么沟壑起伏,更无奇松、怪石、名刹、古寺添幽。
因此,一直以来,佘山都是寂寂向隅,名不扬势不张,静静地伫立在都市边缘,让人依稀会想起来,却常常又不记清它的真切模样。
深秋时节,因为一个极其偶然的羁绊,在佘山西边的一处院落停留了数日,约莫几公里的距离,每日心寂似水,与佘山朝夕面对,遥遥相望,才有机会平静地注视着,进而才欣赏到真切的佘山,一座在光影之中不断变化着的清丽山林。
黎明前后,是一天当中佘山景色变化最大的时候,也是极富景致之时。
此时,天色刚刚泛青,天地亦在苏醒之中,东方的天际已经透出晨曦的绮丽色彩。
混沌未开之时,满眼是青青的颜色。而随着光晕的渐渐泛开,透出的就是微微的红色。
一点点,再一片片,层层铺染扩散,从一条条的线状,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晨光全部都红透了。
再到后来,直到把整个天际线上方,都染成红彤彤饱满圆润的层层朝霞。
这样,就在佘山的身后,形成了一幅天然大幕,静静等待着佘山的呈现登场。
这个时候,佘山也从天色微亮时的影影绰绰,一点点地清爽起来 。
山色青幽幽的,整个山体线条青青朗朗,轮廓清晰。
晨曦把山体衬托的俊朗分明,山体又将霞光映衬的愈加鲜亮。
满眼的朝霞,清幽的山林,在清晨的东方天幕之上,勾画出一幅颇具气势的山景,如随意挥洒,又似着墨修饰。
此时此刻,再来细细地打量佘山,不由得会显出几分清奇来。
整个山势散发出莫可名状的神秘意蕴,平日里平平淡淡的佘山,笼罩在天地之间的俊秀与灵气之中,既亲切又陌生,山的意味顿时格外浓郁,气势分明。
而当红色的光润一点点褪去,亮度随之一点点增加,这份神秘意蕴渐渐散淡,伴随着太阳一节节爬升,整座佘山完全从如青似黛中明艳起来。
进而,周遭喧闹之声沸腾,佘山便如梳洗过后的邻家女孩,回到了尘世之间,真切从容,平淡可亲。
一如你平日里看惯的模样,势不张气不扬,素面朝天,亭亭玉立。
山顶的教堂尖顶兀自向上矗立着,刺向天空。山肩的两三座白色天文台圆圆的屋顶,如两三朵漂浮的白云,飘卧在绿树山巅,点缀出深秋时节佘山的别样景致。
佘山一天当中最美的时刻,应该是在下午更接近于傍晚的时分。
太阳斜挂在西边半落不落的地方,阳光柔和地对着佘山照射过来,佘山宛如一位雍容闲适的妇人,沐浴在金色的光照里,尽情地舒展在深秋的暖阳中。
树木原本是青翠的,却在阳光的浸染下,叶片盈满金黄。随着秋风的掠过,刹时峰峦波动。
一片片,一树树的金光鳞动,而几只不时翻飞起落的斑鸠,更增添了几分意趣,让一幅画卷流光四溢,生机勃勃。
教堂的尖顶仍然高耸着,静立不动,在金色夕阳的普照之下,也被披上了一层金光,更显庄严神圣。
天文台白色的圆顶也是遍体金黄,飘荡在山巅,整座佘山浸润在静谧安宁之中,一切都妙不可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佘山有没有神仙驻足过?我无从知晓,但却有向神灵祈祷祝福的教堂,和昼夜追寻天外飞仙的天文台。
绝妙之处在于,教堂是信徒们皈依布道之所,而天文台则是科研探究的地方,这二者既有世俗认知的不同,也有玄妙探索的差异,却能在一山之间相依相存,和谐共生,不由让人心生感叹。
而因深秋阳光的光泽融合,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份神奇,这份和谐,内心深处竟会生出一份景仰,和一份敬畏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经年累世,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不言不议亦不曾说。
但只要我们心怀敬意,因寄所托,沉浸其中,驻足其间,都会有可能在一刹那之间,与周边的山,与水,与树,与一草一叶,与眼眸之中的一切,心意相通,思绪相连。并且察觉到细微之处的波动和微妙,进而感受得到这世间万事万物的大美之美,明法之义,和成理之妙。
“山者,天地之骨也”,中华大地从不缺奇山秀水,亦不少旖旎风情。也惟其有山有水,含气生韵,激荡风云,方能成就风景,方能令人惊叹神往,进而造就出一方水土的美丽雄奇。
佘山,一处最为平常的风景,一座普普通通的丘陵。没有高大之势,更无跌宕险奇,却因光影这大自然最神奇的魔术师不经意的加持,就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份最平淡的景致陡生如此大的变化,让人不由会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伟力,敬畏天地之间的玄之又玄。
光与影造就了佘山的美丽,佘山也不负这份魔力加持。
它们相互映衬,互相成就,让一份平淡盛开成一份美丽,让一份自然升腾成为一份神奇。
注:本文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