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部长:总和生育率破警戒线的简单介绍
那些生不出孩子的年轻人
85后的阿莱是那种“觉得自己一生必须要有孩子才算完整”的女人。
2009年结婚后,不到6个月就怀孕了,她满怀期待地去医院产检,却被查出胎儿有劣势指标,医生建议他们“放弃这次机会”。
对许多正常夫妇而言,“拥有一个孩子”的机会是源源不断的。但从怀孕到流产,阿莱难免感到有些恍惚, “只是有一种感觉,就是‘空’。”
她没想到,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只是个开始。
当周围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在热火朝天谈论“不想生育”的时候,阿莱第一次这么强烈地感觉“人与人的悲欢的确不能相通”。 成为一个母亲的欲望,全方位压过了她“紧跟潮流”的欲望。
尤其是自2016年二胎政策全面开放后,直到今天,对不少夫妇而言,想要第一个孩子的简单愿望,都迟迟得不到满足。
随着经济发展,一个 社会 的生育率的确必然降低,一些发达国家或经历过经济腾飞的国家案例表明,人口增长率会随着经济发展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倒 U 型变化轨迹,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人口转型”。
但这并不是中国唯一面临的问题。近几年适龄人口生育率的萎靡不振,除了一部分人不想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求育而不得。
早在2012年,中国人口协会就公布数据,我国育龄人口中不具备生育能力的大概占到12.5%,相比1984年增长了约8个百分点。
到了2018年,中国出生率创1949年以来新低。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发布的数据,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近年12%-15%左右,患者总数达5000万。
相当于平均每8对夫妇,就有一对不孕不育。
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到1.18,一线城市更是屡屡小于1。而人口统计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生育率至少为2.1,才能维持人口的稳定更替。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不孕不育”的意思是“正常性生活、不采取避孕手段1年内未能受孕或生育”。
在医疗 健康 服务平台“丁香医生”关于不孕不育的阐述里,男方主因和女方主因的几率几乎相同,还有部分是男女共同导致的。
现如今,“生育困难”除了病理层面的原因,还涵盖了 社会 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维度。生育能力(fertility capability)指人们从身体、时间精力、物质资源等方面满足生育的基本需求。
显而易见的如初婚、初育年龄的普遍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孕育生理条件自然有所下降。
就在12月1日,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就全国人口问题表示,目前,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第四次错失生育机会后,阿莱持续好长一段时间都梦到宝宝。
她的同龄朋友中,有不少夫妻总被婴儿的啼哭声吵醒,阿莱则每天清晨都像是被一股死寂拽醒,一睁眼就陷入凄惶的现实。
是孤独吗?还是焦虑,嫉妒,自责,羞愧?都有些。
梦境之所以变成梦魇,是因为噩梦屡屡成真。第一次流产后不到半年,她就第二次怀孕,然而,去医院做B超,缴费排队的时候,她在手机里刷到一份怀孕科普视频,里面提到一个概念叫“胎停育”,阿莱心里一颤 不会被我碰上吧!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几个小时后,B超结果出来——胎停育。
第三次怀孕仍在希望的范畴内,但这次撞上的是宫外孕,孕囊长在了卵巢上,出血1500cc,“差点连命都没了。”
阿莱一步步陷入无助,幸好,家人一直给予支持和陪伴,老公告诉她,不然咱就不要了,她知道,婆婆也偷偷叫老公“把问题揽自己身上”。
但无论如何,连续三次的“胎死腹中”,阿莱不得不直面自己的硬伤 卵巢储备功能不高,几年来,AMH(抗穆勒氏管激素)持续降低。
在医学上,AMH指数通常用来评估一位女性的卵巢功能,该指数偏低通常意味着卵巢储备功能低下。
直到第四次怀孕失败后,医生才告诉阿莱和丈夫“可以试试试管”。阿莱立马又从失落中提起神,趁热打铁,一口气硬生生取了12个卵泡,配了6个,其中只有2个优胚,好不容易移植着床,结果没胎心,不得已又做了一次人流。
多次流产,阿莱明显感觉到自己身体状况愈下,体力大不如前,整个人几乎变成了药罐子。
每次看到网上“少女意外产子”“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等新闻,阿莱都气不打一处来 对别人来说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的事,想方设法避免的事,到我这儿怎么就比上天还难呢?
河南郑州医院生殖医疗中心工作医师李匀根据自己五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相较年轻的女性最容易面临的生育障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他特地强调, “这是一种‘征候’,而不是‘症状’。”所谓“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像一种多重因素致使的生理状态。
现代人在饮食、作息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率大大增加。
一直以来,公交车椅背上的小广告让人相信,不孕不育是一种病症,对多数人而言,多少有点难以启齿。但当他们愿意透露出自己在生育上作出的努力时,也更希望这一影响整个家庭的困难能被得到理解、重视。
在李匀接待过的求育患者中,不论年龄段,不论主要问题出在哪,夫妻双方心理压力都比较大,一进诊室就满面愁容,仿佛患了重疾,有一口一个“救救我”的,有因为一次胎停就泣不成声的。
李匀只能开导他们 “你们想想,只听过意外怀孕,没听说过意外不怀孕,是不?”
2016年结婚后,不到三年怀孕了,秋媛和老公去生殖中心挂专家号,被诊断出“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当机立断做输卵管造影,走上试管之路。
没想到的是,这条路并不比备孕轻松,从2019年6月到今年8月,秋媛一共促排取卵3次,移植4次,全部失败。令人无助的是,失败原因皆模糊不清——医生能给出的解释,就是“概率问题”。
试管给秋媛带来的煎熬,更多不是在身体上,而是心理上。“促排时候担心卵泡长太快或者长太慢,取卵的时候担心卵泡提早排出,担心取卵数量少,取完卵担心受精情况,担心是否能够成功配成胚胎,移植之后担心能否着床,着床成功又担心HCG翻倍是否正常,翻倍正常了又害怕是否有胎心等等……”
此时31岁的秋媛,正式开始直面“也许自己永远无法拥有孩子”的事实。
深圳某三甲医院不孕不育专科医生韦琳记得, 约莫三、四年前,平均每个月每位医生接待的生育困难患者只有不到1000名,现在差不多翻了一倍。
总体而言,韦琳目前遇到过的试管申请者,平均年龄在32岁上下,通常而言,超过三十岁的患者,他们都会建议尝试试管,但“一般超过42岁我们就会劝退了。”
自1988年首例试管婴儿在中国诞生后,试管技术成为不少生育困难患者的救命稻草。试管婴儿的本质是体外受精,原理简单,操作过程却相当繁琐。在阿莱和秋媛的经验里,试管就像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容器,在做试管的周期里,几乎每天都要抽血,做宫腔镜、打促卵针,再一次次取卵。
很多时候焦急盖过了疼痛,为了在成为“高龄产妇”前等一个结果,她们只能咬咬牙,对自己身体的一次次折腾,从习惯到逐渐麻木。
李匀总结,这4、5年内,他遇到过的求育群体呈现“年轻的更年轻,年老的更年老”的特征。开放二胎政策后,人口出生增长率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是“高龄产妇生育困难大,风险大。”
李匀接待过年龄最大的女患者50岁,“运气好还没闭经”,一年前,独生子去世了,只能尝试试管,做足了八九个周期,前后花费四五十万。“年龄大的人花费越高,因为取一次卵成功几率低”,李匀说,好在,三年后,这位高龄妈妈终于产下一个 健康 的婴儿。
(米歇尔·奥巴马在采访中首次谈论她在怀孕期间遇到的困难,她透露自己经历过流产,和奥巴马的两个女儿都是试管婴儿)
一次,李匀劝阻一位年近半百的女性求子者,高龄取卵具有不小的生命风险,对方却毅然坚决 “我不怕死”。
“你死了,孩子谁养?”李匀万般无奈。
除了没有孩子,天婕觉得,她和前夫之间什么都不缺。
不缺深厚的感情基础 从高中到研究生,从校服到婚纱;不缺足够成家的经济条件 工作几年后,两人一起在北京买了房、车,逐渐在大城市扎下根来。
但理想中的“完美家庭”,却独独少了一个孩子。
天婕从2012年开始备孕,大半年没动静,孕检结果却没有大问题。他们去北京最好的医院尝试人工辅助手段,像他们这种不明原因的,必须要三次人工授精都失败,才有做试管的资格。
前夫在单亲家庭孩子,被母亲独自抚养大。从2014年开始,天婕的婆婆就开始每天几个电话,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催生孩子的 “我想你们生孩子的事,夜夜不能入睡,哭到天明。”
婆婆还给天婕的妈妈打电话,开门见山,“是不是天婕流产流多了?”天婕妈妈气结 “都没怀上过,哪来的流产?”婆婆又嘟囔,“是不是结婚时没迈火盆,带了脏东西?”
到这时,前夫一直不愿意做试管,“他觉得这是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还是失败了,就等于给他判了死刑。”
直到2015年8月,一天,天婕正在上班,忽然接到婆婆电话,开口就是要求天婕和前夫离婚,说“我儿子不能没有孩子” 。
折腾数月后,夫妻二人精疲力尽,最终还是走进了民政局。婚姻调解员试图劝说他们 “现在因为生孩子的事儿离婚的不多了。”但前夫却异常坚决,调解员忍不住偷偷告诉天婕 “他眼里只有孩子,离了吧。”
天婕不明白为什么,当“生孩子”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单纯后,生活也开始变得一团糟。爱情,亲情,开始一样样面临挑战,原本美满的婚姻上被一个不存在的孩子逐渐压垮。
一次,韦琳接待了一对年近40岁的夫妇,两人建了档做试管,一系列流程走完后,胚胎都已准备好了,在接下来的好几次复查中,男方却一直没现身。直到一次,妻子来看诊,女方的婆家人偷偷跑进诊室告诉医生,原来女患者的老公前阵子去世了。
而这一点,患者本人一直瞒着医生,因为她自己很想要个孩子。
在国内,这种情况通常只能打官司,走法律程序的。“胚胎是双方的,必须要两个人都同意。”韦琳说。
虽然,原理上,当夫妻二人一起来取卵、受精的时候,就已经能代表双方的知情同意了,但法律上仍然严格规定,试管的移植,必须要男女双方到现场签字确认。
李匀也遇到过相似案例,男方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却在胚胎备好后忽然意外去世了,面对妻子要生下孩子的坚持,男方家庭最后与儿媳妇签订好了财产分割协议,才答应继续移植胚胎。
生孩子是两个人的事,但在中国,多一个孩子,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事。
李匀曾遇到一对来求诊的夫妇,男性智力有病理性缺陷,女性患精神分裂症,皆有遗传性。
出于遗传学风险和伦理考量,医院最后还是讨论决定,不给这对夫妇做试管。但男方父母依然天天来挂号,到最后不依不饶,在医生面前下跪、打滚,写诉讼书状告李匀。
还有一次,一对农村夫妇来求子,李匀了解到,他们已育有七个女儿,丈夫却还是坚持要生儿子。“妻子在家庭里没有经济地位,七次生育其中六次都是剖宫产。”最让人痛心的是,其中一个女孩走丢了,夫妻俩都不管。
作为医生,李匀只好劝告那位女性 “你千万不要再生了,否则很容易子宫破裂。”
对方却附和着丈夫 “这不还没破嘛!”
实际上,于法于理,医院都不该给这一对做试管,“因为多孩政策支持的是独生子女父母,是那些实际情况的确有需求及养育条件的家庭。”
宏观政策也好,个体焦虑也罢,对国家而言,人口问题绕不开,对一个家庭、一对夫妇而言,生育问题从来绝非一句口号,一声慨叹的事。
阿莱偷偷告诉我一个秘密 当她还二十几岁的时候,也和现在听到的许多年轻人心声一样,觉得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生孩子是堪比下地狱的事。
现在,她听说过一个词叫“母职”, 社会 上,这个词常被用作为女性权益发声,反思生育给个体带来的影响,但阿莱只感到更沉重的无奈 既然我已经想清楚,愿意承担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能和责任,却始终得不到成全。
“还是那个字,空,空落落的。”
(阿莱,天婕,李匀,韦琳均为化名)
编辑 | 董可馨
排版 | 翁 杰
2020年过去了,这一年的出生人口大约是多少?
人这一生、为了孩子、房子、票子、只能弯腰拉车前行丶还没有仔细看看这多彩而迷惘的世界便勿勿老去[抠鼻]
2020年11月我们开展了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届时我国会有更明确的人口信息数据出台。
2010年的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是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当时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2019年末,根据0.78%人口的抽样数据估算我国人口是140005万人。2019年我国新出生人口数量是1465万人,死亡人口数量是998万人,当年新增467万人。
2018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就开始呈断崖式下跌。2018年比2017年新生儿数量减少200万人,主要原因 首先是二孩集中红利释放完毕,人们生育转为常态化。第二个重要原因,还是生育旺盛期妇女开始大幅减少。我国育龄期妇女人数2011年是3.82亿人,而2018年降至了3.46亿人。
2020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曾在经济日报发表文章称2019年出生人口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15岁至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其中,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600多万人。
按照《国家统计年鉴2020》性别和年龄划分的人口数,25岁至54岁每五岁一个年龄段,人口数量在9884万至12264万人之间。可是10岁至14岁、15~19岁、20~24岁未来几年生育的高峰人口数量分别只有7672万人、7154万人、7882万人。更严重的问题是这几个年龄段男女人口性别比均在114比100以上。
换成女性人口比较,10~24岁女性数量五年一个年龄段分别是3500万、3276万和3668万人;以后主要年龄段,当属40~44岁年龄段的女性人口数量最少,也达到了4858万人,而45~49岁年龄组女性数量是6020万人。
2020年12月,民政部部长表示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经跌破了警戒线,说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5以下,一对夫妇只生育1.5个孩子。如果生育率持续低迷,我们将不可避免的进入低生育率陷阱,像韩国的生育率甚至的低到了1以下。
如果按照1.5的总和生育率计算,假设育龄期女性平均一年人数为800万人,这样才能维持1200万的出生人口。可是呢?逐渐进入生育旺盛期年龄阶段的女性一年只有不足700万。所以,生育形势越来越严峻。
按照人口结构层次,预计2020年仍然会出现育龄旺盛期妇女减少600万左右的情况,再加上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二胎红利政策的均衡,新生儿数量会比2019年减少的58万人更多,预计有可能会降低80~100万。这样算起来, 2020年出生人口数量预计是1365万到1385万之间 。而2020年去世人口数量将会大概率突破1,000万人,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净增长会有360万到380万左右。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 健康 发展的意见》,以解决“一老一小”的民生问题为主要目标,将有效扩大面向广大普通家庭老年人和婴幼儿的普惠性服务供给,减轻年轻人养育负担。
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也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相信国家会有办法改变大家不想生不敢生的局面的。
低于去年是必定的,只有养的起,才敢生孩子。区区几个富人,是撑不起大厦的。全民共富,才是根本。农业大国,进口粮食,可见经济问题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是什么?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不含港,澳,台)共1411778724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将全面查清中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
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一般包括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包括总人口、人口增长、家庭户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城乡人口、人口的流动、登记误差等。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既面临人口众多的压力,又面临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挑战。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撰文指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从2021年后人口出生率还会下降吗?
出生率 虽然可以衡量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但其具有明显的“时差效应”,对于生育意愿的反映,完全不如 人口总和生育率 。
出生率 ,等于当年出生孩子的数量除以当年的 人口规模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是1465万人,当年的人口出生率只有10.46‰。这种生育率条件下,人口要想保持这一规模,需要人均寿命达到95.6岁才可以。
2020年,按照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人,比上年减少14.9%。这一数据预示着我国2020年出生人口也不会太乐观。如果按照同比例计算,预计2020年出生人口只有1247万人左右。这种情况, 预计2020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只有8.8‰左右了 。
造成出生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最根本的还是育龄期妇女大幅减少,尤其是20~29岁的育龄期妇女。2019年我国45~49岁年龄段的妇女数量是6020万人,25~29年龄段的女性数量是5082万人,15~19岁的女性数量只有3276万人。简单点说,五年后育龄期妇女数量减少2,744万人,生育旺盛期女性减少约1,806万人。这种情况下,生育率如果能提高上去才奇怪呢。
人口总和生育率 ,指的是一个妇女在她这一生中生育孩子的平均数量。根据民政部部长李纪恒的文章表示,目前我国人口生育意愿普遍较低,人口总和生育率已经跌破警戒线。人口总和生育率警戒线为1.5。
实际上,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妇女会由于婚姻问题或者不孕不育没有生育子女,因此, 即使每一对夫妇都能生育2个孩子,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也不会是2 。另外,再加上夭折和出生性别比的天然不同,要想维持人口规模需要人口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可以。
人口总和生育率只有1.5,相当于每一代人的人口数量要减少25%以上(人口出生时,男性的比例就会高于女性)。
所以说, 2021年以后的一段很长时间人口,出生率下降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甚至我们的人口数量也将在2025年前后到顶。
现在最急迫的任务,实际上是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提升人口总和生育率。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 应当制订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
相信随着国家的各种政策和服务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生育意愿会不断改善,人口总和生育率也会有所提升。
人囗下降己成趋势,随着中国人囗老龄化的不断增加,40后和50后的不断减少,人口结构大家都是很清楚的,40后50后60后人群是最多的,这些人群很大一部份己步入晚年,再过十年40后50后所剩无几,接着就是60后和70后二十年后60后和70后又所剩无几,80后以后的都是一胎化了,相当于三剩一,三十年后留下的都是一胎化到那时加上这三十年的新增人口最多超不过8亿人,现在不少青年不愿生二胎,原因是物价太高收入难找,生得起养不起己成现实。
下降会成为一种常态,全面放开并无争论,也不会改变下降态势,大环境不改变,态势也会延续下去,鼓励,开放生养都是毫无改变。
当今物欲横流的 社会 ,年轻人生存压力山大,有剑走偏锋的营销创业者,因浮躁而血本无归,也有作男人太累而走娘炮之路的投机男孩,还有因三十而没立的男子汉捶胸顿足后而从此一蹶不振者,这些现象还不够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人口出生率不会因此而下降呢?
如果不再一次出现大规模的二胎以上,就这五年的头胎数量占比一半来看,应该会降低。
至少去年的新增加人口,在十五年以后的中考录取率会大大提高,三年以后的高考录取率也会大大提高。
笃定前年出生的一些人会找关系修改年龄沾光。
应该还会下降。这是一张202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左边是中国,右边是印度。
中国这边25-44年龄段的女性(约1亿9千万),按照目前的趋势,20年内都将保持在这个水平上。二十年之后(2040年),育龄妇女的人数将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减少。那时候,出生率势必将以每年千分之五以上的速度快速下降。那么这二十年间会怎样呢?以现在生育率的下降的趋势,出生率能维持住现有水平就很不错了,大概率是下降的。
出生率下降意味着人口总数的下降。不难看出2040年前后将是中国人口总数的拐点,被诟病多年的人口太多的问题终于被解决了。那么按这个趋势需要多少年能达到某些人心中的目标7亿人呢?按一年减150万(一个妈妈生两个娃)算,最晚到本世纪末就达到目标了。不过,00后以后,妈妈的数量急剧减少,在加上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我觉得这个目标很可能提前10-20年达成。
虽然说这也算不上坏事,毕竟是得偿所望了嘛。只是在这之后,人口减少的势头不知道还会持续多久(少说得有20年才能拐回来吧)。
再看看邻国印度,这么好的人口结构,真让人羡慕。印度领导人也是太烂了,这么一手好牌,让他玩的稀碎稀碎的。
人口还得持续下降!年轻人现在所面对的 社会 环境和思想潮流都发生了巨变,少生娃乃至不婚不育是适应 社会 生存的必然选择!
出生率下降是近年来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内物价、生活费、教育费只升不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成本相比已成天壤之别,而那个时期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每个家庭少则两三个孩子,多则五六个孩子,有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孩子的并不鲜见,极少有独生子女的家庭,而且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都是由于不能生育,领养孩子的居多。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国内普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三十年后,相关的弊病开始显露,人力资源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国内企业的用工需求,很多城市出现了“用工荒”。
现在正是独生子女们结婚的高峰时期,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放开了“二孩”政策,但这些独生子女夫妇的结婚愿望和生育愿望远不及他们的父母,随着经济独立,他们宁愿选择单身生活或丁克家庭生活,生育率进一步下降。
针对这个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适时推出优惠生育、鼓励生育的措施,这样才能提高育龄夫妇的生育欲望。
物价太贵,挣钱太难,保障太差。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每年都在下降。即使当初放开二胎后,每年新生婴儿还是在减少,这就说明现在的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
我认为肯定是会下降的,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1.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实在太高,就拿读书来说,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免书本费,但这并没有起到减轻家长的负担。首先是幼儿园,一年学费上万,工薪阶级的家长,根本承受不起两个孩子读书。其次是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总是想方设法的收钱,并且现在的补课已经成为常态化。最后就是高中、大学7年,孩子所需的费用,都能让家长“脱层皮”。所以说,不是年轻人不敢要二胎,而是养不起。
2.尤其一胎是儿子的小两口,他们更不敢生二胎,如果再生个儿子,那将来买房子、彩礼,根本就承受不起。
3.现在物价上涨,生活水平太高,所以这些原因,都会影响人口出生率。
结语 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高,年轻人负担太重。如果在这些方面不能得以改善,那么2021年过后,人口出生率还会继续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