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启功书法作品欣赏 启功体书法字库

影评小编2023-04-05生活资讯61

启功简介_启功书法作品欣赏_启功

中文名 启功

外文名 Qi Gong

别名 察格多尔札布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2年(壬子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2005年(乙酉年)6月30日

职业 教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国学大师

信仰 佛教

主要成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代表作品 《红楼梦注释》,《古代字体论稿》 《诗文声律论稿》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尔札布”。当时正是辛亥之后,清帝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过问国事。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四岁。稍后,入私塾读诗文。

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

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

成就在书法→自创“启体”卖价高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 “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极受青睐。以2003年北京春拍为例启功简介,中国嘉德共推出他的10幅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超过8万元的有4幅,《行书唐宋诗七幅》镜心被拍至41.8万元,成交价令人咋舌。

绘画→山水竹石表意趣启功画作的风格是 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秋山人在画中行”是其常用的题

启功除了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亦通晓语言文字、古书画鉴定之学,其中尤精碑帖研究。在碑帖之学上,启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启功尝作诗论曰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一改以往名家学者,如叶昌炽、翁方纲等研究历代碑帖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知书法,而略其辞章之习。

除研究方法开拓新途外,启功更对《孝女曹娥碑》的真伪作出一锤定音之论,判定历代相传的《曹娥碑》殊非王羲之真迹。期间,虽有部分学者提出异议,如香港学者陈胜长曾撰〈绢本《孝女曹娥碑》墨迹考辨〉与之辩论,惟启功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深厚学养,对陈氏之立论作出有力反驳,并深责陈氏之说乃“一派胡言”,终使《孝女曹娥碑》的真伪得以辨明。详细论述请参考启功《论书绝句》《古代字体论稿》《论书札记》等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如此评价启功先生 “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启功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书法的正本清源、发展创新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书法界和文艺界的巨大损失。启功先生直到晚年还坚持带学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书法大家谢泾廉说 “老师作为知名的学者,以他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不仅仅书法上的教导,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他的人生观。”彭利铭先生回忆说,启功老师非常幽默风趣启功简介,一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陈梗桥先生说 “启老是一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也是社会公认的鉴赏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国的文物鉴赏和文物拍卖,中国文物界对他敬爱有加。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与启功先生有过多次交往,他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在文物鉴定方

启功最好的书法作品

启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摹本。提到书法,恐怕很多人第一能够联想到的就是王羲之,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备受历代书法家推崇,对《兰亭序》也是心摹手追,也成为了书法家们笔临的法帖之一,启功也不例外,启功版的《兰亭序》,看起来就是舒服,这也许就是启功最为高明的地方之一吧,这行书也是启功先生的最高水平。

启功书法作品的特点

启功先生遍临古代名帖,深得传统书法之精华。启功楷书点画没有过多地讲究顿挫,而是轻松自然写来;结构亦楷亦行,但又以楷书的点画和结构为主,明快随意,生动怡人。启功楷书受智永和赵孟頫影响较大。

从启功的书法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瘦长硬朗,这正好符合了古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思想。很多人很自然地将他这种瘦硬的书法与宋徽宋的瘦金体相比,不过启功的书法虽然瘦硬,但因其点画滋润柔韧,所以瘦劲而不枯槁,秀逸迷人,观者无不稀奇。

启功讲究字的结构,对字形的长短、大小、肥瘦都能因字而生,比例关系十分妥当;尤其是笔画多的字,特别重视点画的排布,各部分在整个字的结构中的位置、比例都能恰到好处,协调稳妥,无不如意。

启功书法作品有哪些?

1、行书论书绝句一首,1984年作。

2、行书叶剑英《八十抒怀》,1979年作。

3、启功行书《题丛碧堂张伯驹先生鉴藏捐献法书名昼纪念册》,1998年作。

4、行书《论书绝句百首之八十三》,1982年作。

5、行书陆游诗,1998年作。

扩展资料

启功书法 分为两类,各有精彩。启功先生是书法大家,为人又相当谦和好求,凡夫俗子如有相求,也能得其书法作品一幅,加上他又有以书法为痴的爱好,有事无事皆以书法表情达意。所以启功不但写书法的时间多,兴趣也高,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在启功存量非常丰富的书法作品中,观感是不一样的,按照书法的源成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书法是他精心创作的作品,用一类则是随意而写成的书法。这两种书法创作成品,各有特色,意境不同,各得精彩。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启功

启功书法字体作品图片欣赏

启功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越、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是当代书家秀丽派的代表。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启功 书法字体 ,希望你们喜欢。

启功书法字体欣赏

启功书法字体图片1

启功书法字体图片2

启功书法字体图片3

启功书法字体图片4

启功书法字体图片5

清雅的韵致——启功书法

何谓“韵” 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也就是说韵在本质上是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清人李修易在《小蓬莱图画卷》中又说 “山水之有气韵,人往往以烟云当之,不知烟云犹可迹求也,气韵不可迹求也……当求诸活泼泼地。……‘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可谓善言气韵矣。”也就是说,韵是一种活泼泼的生机,在形式上如云烟之轻灵与虚无。简而言之,韵是一种非常玄妙的、超乎于技巧层面的东西。

先生一生执教治学,自视书法为余事。实际上作为学富名高、融古通今的国学大师,对此余事用功甚勤,终其一生。先生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之书、学者之书,浸染着几千年 传统 文化 的墨香,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息。温润流美、清雅俊健。“清、雅”正是启功书法的基本特质。先生之书,因其“清”则澄明、幽静,意境深远;因其雅则淳古,高标,超逸出尘。尤其是先生的行、 草书 ,随兴遣字,一派神行,却又掌控妥帖,富有静气。先生书写的内容,大多为自己所作。这些内容既有游踪抒情之诗,寄兴感慨之笔,又有论书评画,鉴定题跋之艺术见解。先生的诗文、学识及绘画正是其书法艺术的支撑点,充满了学者的气质,这是许多专业书法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启功题写的横额。结字端庄,肃穆,挺拔,极具庙堂之气。用笔粗细变化,颇具神韵。用不同风貌的书写表现不同内容的文字,这是启功先生书法极为讲究的一大特点。启功先生在一九八六年十月题写的横披 “百年树人

嘉业长春”,正文,行楷书。结字端庄,挺拔,疏密有致;用笔纯净流畅,遒丽洒脱。题款用小字号,俊逸雅致,书卷气息浓郁。钤印“启功”,比常用章大而厚重,与正文内涵相配。综观全幅作品,布局端正,排列有序,变化有致,观其字,品其意,不能不心生敬意。

启功的许多楹联往往是自己处世治学原则的真实写照,也是代表启功书法风貌的经典之作。如《行文做事》此联结体精严,体势挺拔,气势开张,极具王者气象,体现出启功先生高超的结字技术。同时,先生以行书笔法入楷,用笔起伏跌宕,使转不激不厉,粗细变化显著,“行”“平”粗厚,“文”“浅”瘦细,“简”“做”外粗内细,“显”“恒”左粗右细,而且流转自如,一派神行,表现出舒适的轻重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这种清雅的韵致,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因由。晋代是“文的自觉”的时代,士族子弟以研究《周易》《老子》和《庄子》的黄老之学,开始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散、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竹林七贤”就是代表。特别进入东晋后,朝廷偏安一隅,士人纷纷皈依佛教,佛学的“空无”和玄学的“虚无”具有相似性,佛教的“安般守意”和玄学的“清净无为”相结合,士人的生活从西晋的放荡纵欲中摆脱出来,开始追求宁静高雅的生活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风度翩翩,悠哉游哉。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就充分展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其内容中玄学的思想也非常浓厚,很具有代表性。总之,从汉末到南朝,随着一次次的社会动荡,士人们的心态日益投向老庄,投向佛学,投向艺术。整个时代的风气与审美观念从汉代的恢弘博大转变为清朗俊逸。书法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这种文化背景,这种风格的转变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启功所处的也是一个新旧社会大变动、历史进程大转折的时代,启功所代表的正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