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儿缝新袄
青年时代的母亲
(1954年)
辛丑年五月,刚过了第九十个端午节的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母亲勤劳、节俭、务实的品质,给儿子留下了不尽的思念。
慈母手中线,儿子身上衣
(l967年)
一九六七年初,春节即将来临了。那时过年,青少年家境好一点的,时新穿带小翻毛领的夹克式棉袄。
这种棉袄,与以往常见的四个暗兜的棉袄不同,领子是一人造毛的小翻领,主兜为左右两侧两个斜兜,整体为夹克式样。
??
七十岁后的母亲
前院住的表哥,家里在缝纫社给做了一件蓝卡叽布的夹克棉袄,作为新年的新衣。同院住的几个年龄相仿的表兄弟们,都很羡慕。
那时做一件这样棉袄,扯布买毛领买棉花,加上裁缝的手工费,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羡慕表哥新衣的情绪,自然瞒不过母亲的眼睛,不甘人后的母亲,开始谋划儿子春节的新衣。
七十四岁的母亲
(2005年)
那时我们家八口人,有外婆、双目失明的舅舅、父母、和我们秭妹四人,有固定收入的只有父亲一人。过年老的小的新衣所需的费用,估计要用父亲一个月的工资。
为了儿子有一件像样的,时髦的夹克袄,母亲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父母亲曾在武汉省直单位工作,当时还是有些像样的衣裳。到县里后这些衣服有点派不上用场。
此时母亲将那些过去的衣服,充分发挥了作用。没过过几水的灯芯绒作为面料,原来大衣的毛领改成 小翻领,主要的材科有了着落。
剪裁,熨烫,缝制还是要费心费力。母亲解放前是简师学生,一解放便参加工作,1963年精简退职,做手工活还是有些难度。
母亲心灵手巧,肯学习肯钻研肯琢磨,想做的事不做成不做好不罢休。
大毛领改小翻领,将灯芯绒的衣服拆开,剪裁成夹克袄面,续棉絮这些程序,母亲原来没做过,为儿子的新棉袄,都是全新的尝试。
煤油灯下的母亲,熬了多少个夜,拆了缝缝了拆,有多少个来回,儿子记忆已模糊。但煤油灯下母亲为儿子赶制棉袄的身影,终身难忘。
过年了,儿子穿上了小翻毛领的夹克袄,走在路上,胸脯挺的老高。因为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母亲,这个母亲,善解人意,舔犊情深。这个母亲,有一手了不起的针线话,让儿子羡慕别人不再。
母亲八十六岁寿诞
(2017年)
慈母手中线,儿子身上衣。一针一线情,此生永铭记。
母亲八十九岁寿诞
(2020年)


亲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