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动黄河天下反 挑动黄河天下反歌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话有什么来历吗?
这句话其实是元末一个反抗朝廷的一个民间教会,为了挑动民愤而杜撰的。
事情是这样的,在元末由于皇室内斗激烈,再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教会,鼎鼎大名的、时常在影视剧里出现的“白莲教”,当时的组织者是个姓韩的人,他抓住当时的时局想着来推翻朝廷,借传教、集结受苦受难普通民众,通过烧香拜佛的方式来传播反抗朝廷的思想。
古代的人比较封建迷信,这个教会利用这一点就说 现在民不聊生,民怨民愤已经被佛主看到,将派下弥勒佛来救大家脱离苦难。这个话通过受难群众的口口相传,大家都期盼着救苦救难的弥勒佛下界,来解救大家。
刚巧,这个时候连续下了好多天的雨,导致黄河泛滥。朝廷下令征集百姓修补河岸,而修缮河岸的经费被贪官克扣,导致河工都没明没夜的干活,却还吃不饱,一时间民怨沸腾。
而这个姓韩的人,觉得机不可失,伙同另外一个人偷偷在黄河边埋下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然后在派几百个教会的人去煽动群众,之后黄河边上就流传了这个俗语,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之后河工挖河道时,真的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大家都想,预言应验了,可以造反朝廷了。
所以这个俗语是当时这个姓韩的教会头目,为了达到推翻朝廷的目的而杜撰的。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
这句话是元朝末年,生灵涂炭,一些有识之士揭竿而起,然后宣传的口号,“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跟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候,从鱼的肚子里找出的“大楚兴,陈胜王,”还有东汉末年的“苍天已死,黄巾当立”一样。
这些标语都是利用了古时候大家的迷信,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把自己及其民众的欲望,表达成上天的旨意。其实大多数宗教就是这样的,用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来当成神迹,背后可能有很多小把戏。
元朝末年,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最初宣传的这句口号,后来朱元璋一路打过来,统一了中原,并且最终把蒙古统治者赶出了中原,建立起了统一帝国,明朝。这句口号也就这么一直流传下去了。
具体意思是说,古时候迷信相传人是有三只眼睛的,还有一只看不到的眼睛就是天眼,在头顶上。而这只石人为什么只有一只眼呢?是因为两只世俗的眼睛被这个万恶的社会弄坏了,已经看不了这个世界了,所以只有一只眼。
所以大家要挑动黄河天下反,要反抗这个腐朽的王朝,这就是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先从大家的心里说出来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元朝统治者腐败了,要被攻打下来了,而谁才是做这些事情的人呢?那就是我们啊,我们一起推翻元朝的统治吧。
其实这种口号一直都是简单好用的,因为大多数人总是会相信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即使是现在这个马克思都已经诞生了几百年的时间,宗教还是在扩大,所以一直有效。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是什么意思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意思是 不要看这石人只有一只眼睛,它可以带领天下的人造反,推翻朝廷的统治。
这句话来源于元末时独眼石人的故事,平民韩山童、刘福通将石人埋在河滩中,后来石人被人挖出来,发现了上面刻着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句话使得人心浮动,韩山童等人被尊为领袖,从而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扩展资料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栾城人韩山童因祖父烧香信佛,传播白莲教,(意在发动农民推翻元朝统治)被谪徙永年。
元至正一年四月(公元1351年),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民工挖河时,发现有一独眼石人(韩山童、刘福通事先埋于河滩)。是时,流传于民间的谣谚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得以应验。
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永年白鹿(路)庄聚众三千人,杀白马、黑牛立盟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拥韩山童为明王。不幸事泄,山童被害。刘福通突围,其子韩林儿,随母杨氏逃往武安山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独眼石人
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河道里的“石头人”睁开了眼睛,预示着黄河区域的人要起义反抗君王。
【拓展回答】
“莫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典故
出自《元史》卷51《五行志二》1107页 (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谣云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末红巾军起义前民间流传的歌谣之一。至正四年(1344年)、八年(1348年),黄河两次决口,洪水侵入大运河及河北、山东的漕司盐场。河患给百姓带来了灾难,也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元廷征集26万民修河,欲半年左右将河水勒回故道。工期急,扰民重。白莲教领袖韩山童( ——1351年)等,乘机在修河开工前凿好独眼石人一个,背后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字,埋于将要开凿的黄陵岗。
同时,散布民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修河开工后,民侠挖出独眼石人,惊诧不已,信以为真。消息很快传遍大河上下,人们都以为天怒人怨,元朝气数将尽,天下要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在颍州颍上(今安徽颍上),正式举起反元义旗,包括河工在内的中原农民蜂起响应。不出五个月,红巾军的队伍扩大到1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