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王婆卖瓜中的王婆 王婆卖瓜的王婆是男的还是女的

影评小编2023-04-02生活资讯68

“王婆卖瓜”王婆本是汉子 因喋喋不休被称王婆

王婆、文嫂、薛婆这样的女人,整日在各家各户串门,乃信息掌握的集大成者,好比现在的微博与微信的大咖。

《水浒传》中的王婆,是一个老寡妇,为西门庆出谋划策,其战术水平丝毫不亚于“三国”里的诸葛亮。

“王婆”这一形象,本来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走得更近一些。但“王婆卖瓜”中的王婆是一条汉子,因为他老是喋喋不休地夸自己的哈密瓜有多甜,所以人们便戏称其为王婆。这不是成语典故,纯粹是民间传说,居然连北宋的神宗皇帝都吃过王婆的哈密瓜,并为其做了最大的广告代言人。王婆进入《水浒》后,形象突变,其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卖瓜的汉子。

诸葛亮的“智商”,往往遭致诟病,都近乎妖了。可小说中的王婆,在俗世的一言一行,皆亲切异常,宛若读者身边的“琐事”。作为一个底层老女人,王婆具有一种最接地气的智慧与悟性,这恐怕是《红楼梦》上的贾母都难以练就的看家本领。王婆给西门庆出馊主意,首先当然是为了银子,但其附加的成就感以及被人所尊重的满足感,亦溢于言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受人尊重,是人们需求的一个极高层次。像王婆这样的人,一般是很难受人尊重的。不仅如此,就连吃喝睡觉等较低层次的需求,她都不敢有太多的奢望。但是,西门庆要做坏事,而有求于她,便成就了她的“人格”崛起。

在明清小说中,王婆这样的人物屡见不鲜,成为一种现象级的人物。其实,王婆本人还不是职业的“媒婆”,她有自己的本职工作 开茶馆。她为西门庆献计,算是赚点外快,搞点 *** 。在《金瓶梅》中,另外好几个“媒婆”,比王婆走得更远,比如另一位年纪稍轻的文嫂。她的主要业务,就是与王招宣府的遗孀林太太相互配合,为林氏寻找大量有经济实力的男人。与王婆一样,文嫂借以从中牟利。与王婆不同的是,文嫂的收入基本全都仰仗于此。

文嫂似乎只做林太太这一家生意,而且非常心安理得,没有一点包袱,把这项业务开展得风生水起,怡然自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嫂就是林太太的经纪人,并且只谈风月,不搞什么血腥的暴力或钓人上钩的仙人跳。如果只谈买卖,不谈道德,那么文嫂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纪人。林太太的不堪与放肆姑且不论,单就文嫂来说,她做这种生意所获得的报酬,比起王婆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她结局还不错,逍遥于道德的谴责之外。晚明小说大家冯梦龙的“三言”中,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也浓墨重彩地写到过一个薛婆。

事情是这样,湖广省枣阳县的商人蒋兴哥新婚不久,便去广东料理生意,妻子三巧儿便在家独守空房。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枣阳做买卖的徽州商人陈商发现了三巧儿的美,便有了夺人之美的坏心。于是,陈商央求三巧儿家的邻居薛婆来操刀运营这个事。薛婆如所有资深媒婆一样,不负重托,把事情办成了。

后来薛婆、三巧儿与陈商都恶有恶报。而这位薛婆,她其实与《金瓶梅》上的王婆一样,有自己的固定职业,即挨家串门向妇女推销手饰,“媒婆”生意亦只是其副业。媒婆本是红娘,光明正大地开展业务,也是为民造福。毕竟“媒妁之言”式的古典婚姻,媒婆是男女结合的必要中间人。但是,媒婆又是一个很污秽的职业,正如冯梦龙很不客气地把薛婆定义为“牙婆”,即买卖妇女、强迫或引导妇女走上邪路的特殊职业者。

中国古代的正史,主角们都是帝王将相,很少能看到底层人的生活状况。还好,明清小说很给力,把王婆这类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血淋淋记录下来,让今人大开眼界,充分感受到古典时代也有她们极为广阔的存在空间。其实,帝王将相只是虚假的“高大上”,而王婆们才是无孔不入,在民间扎根,为所欲为。

媒婆在古代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群,有的是做 *** ,有的是职业化的,还有的专干坏事,直接就做牙婆,甚至有如文嫂那样的“经纪人”。这类人之所以大有所为,皆因“男女之大防”后的古代妇女,接触外界的信息极为有限,甚至两眼一抹黑,而王婆、文嫂、薛婆这样的女人,整日在各家各户串门,乃信息掌握的集大成者,好比现在的微博与微信的大咖。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典故是从哪里来的,王婆是谁?

“王婆卖瓜”的典故是出自宋朝时期,很多人都以为这句话中的王婆是一位姓王的婆婆,但事实上王婆是一个男子,他原名叫做王坡,是邻居们为了好玩才给他取了外号叫做“王婆”。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话原本也是用来赞美王坡的,只是流传到现在变成了嘲讽人的话语了。

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个男人叫做王坡,他的邻居们都称他为王婆,他的家乡当时是在西域,也就是如今的新疆一带,王坡一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瓜的,所以王坡也跟随先祖的脚步卖起了瓜。然而当时的西域一带并不是很太平,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战争,王坡为了避难便来到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城,由于王坡比较穷,所以他只能生活在开封的乡下。

当时的西域对人们来说就是边疆,而开封则是中原地区,王坡带了很多自己家乡的瓜来到开封卖,其实他当时卖的瓜就是我们常吃的哈密瓜,只是当时的中原人没有见过哈密瓜,大家都觉得哈密瓜外表那么粗糙,里面肯定没有水分也不甜,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买王坡的哈密瓜。王坡为了将这些瓜卖出去,于是便大声吆喝,说自己的瓜是开封城里最甜的瓜,结果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而王坡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

有一天,宋朝的皇帝外出巡游,发现王坡一边卖瓜一边大声喧哗,皇帝便让人去看看怎么回事,侍卫打探了一圈回来说王坡在卖开封最甜的瓜,皇帝便下车去看,结果王坡见了皇帝还是说自己的瓜非常甜,还邀请皇帝品尝,而皇帝吃完王坡的瓜以后觉得十分美味,于是感慨道 “做生意还是得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失为一条好的经商之道。”

“王婆卖瓜”里的“王婆”,究竟是谁?

王婆叫王坡,是男子,因为做事太婆妈,给人的感觉像个老太婆,所以人送外号叫王婆,渐渐地大家都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王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