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最古老长城
2021.9.14
固原之行,皆因一句著名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诗句里的长城不是嘉峪关长城、不是山海关长城,也不是居庸关长城,更不是巍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而是出自宁夏固原二仟二佰多年前的战国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固原地区境内,连接了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向东、向西延长筑起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这段长城横穿宁夏南部的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三区县,约200公里左右。固原秦长城在修筑的过程中就地取材,主要以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二仟多年的风蚀雨浊,长城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剩下的墙体地基部分如同一条土丘,因而被老百姓称作土长城。
(↓ 垛口左边的战国秦长城 )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是毛主席登临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当毛泽东主席看着蜿蜒在六盘山上的秦长城、六盘山上“红旗漫卷西风”的壮观景象时,想到了红军战士经历了长征的艰辛、磨难和曲折,来 到这里的都是英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语句就脱口而出了。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位于固原市区西北方向约5公里,如今依旧有7.2公里保存较好的长城遗迹。远远能看见小丘陵似的长城梁,就像蜿蜒在黄土地上的一条苍龙,在默默守护着过去那段沧桑的历史。
固原境内秦长城有些地方的墙体遗址有近10米高,可以想象到当年的宏伟壮观。101国道从明庄梁下穿过,劈开了好几十米宽的口子。为引起重视,同时起到保护的作用,2005年原州区在国道两侧修建了保护性城墙垛口。
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村民,长城给他们留下了忘不掉的记忆,在长城梁上放羊、玩闹、挖坑、捉迷藏……。也许这里的长城对村民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因固原地区的秦长城距离居民点较远,2000多年来人为破坏得少,基本上保护得比较完好。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底,国家长城保护条例出台以来,当地加强了宣传,附近的村民也都知道保护长城的事情。
(↓ 垛口右边的战国秦长城)
现长城遗址外种植着近20米宽的绿化带。长城两侧的墙体因雨水冲刷自然形成了土坡,土坡上长满了各种植被,形成了自然保护。隔500米~1000米就有文物保护石碑和木碑。
从固原博物馆了解到,战国秦长城只是宁夏境内长城的一部分。宁夏古 为边陲之地,尤其在明代,九边重镇,宁夏占其二(宁夏镇、固原镇)。目前,宁夏境内共有战国、隋、明等长城约1507公里,其中可见墙体506公里。与包砖
的八达岭长城不同,宁夏境内的长城绝大多数为土夯长城。
许多专家经多方查证,固原境内土长城实为西周时期就已存在,距今2800年,中国长城之父般的存在。
古代修筑长城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长城作为浩大的防御工事,正说明中华民族一直心存不想打仗、期盼和平的愿望。正是这些其貌不扬的土长城为守护中原腹地安定作出过巨大贡献。
宁夏因长城遗迹多,类型全而被称为“长城博物馆”,它们不仅成为宁夏的地理名片,更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的不竭源泉。
从村民往来的小隘口登上固原秦长城梁,沿脊背处的羊肠小路漫步而行,但见知风云流散,地上绿草连天,长城内外,一片入秋景色,四野空旷,寂寂无人。
独立于长城梁之上,回望历史,在生生不息的大地上,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这里的希望、坚强与未来。
秦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秦长城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