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杂谈随笔 > 正文

杂谈随笔

论开拓视野(之恣意篇)

影评小编2022-11-12杂谈随笔122
   注:之所以叫恣意篇,是因为这篇文章有点散乱,写时思绪古今穿梭、飘出去又拽回来(两回)。但核心观点是明确的:开拓视野,非常重要。 如果要把思维能力分出个三六九等,分析能力和线性思维只能算基础款,逻辑推导和概念化思维能力可称作升级版,而创新思维或创造力则无疑是思维力皇冠上的明珠。要超越既有、突破条框、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何其难哉。 宕开几句,且作一段番外篇:或许创新思维是天马行空、奇思异想、无迹可寻的玩意儿;但创新要落地,创新要变为现实,还是有组织有方法可循的。设计创新这种事儿都已经被整出了“设计思维”那么一套方法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有组织地引导人们齐齐地走上康庄大道。当然,我的理解是:本质上个体的创新更多和此人自己的脑回路和神经元有关。而要让一群人一块创新,就算“志同”容易做到、“道合”则真的很难,所以就必须有一套大家都选择相信、并愿意共同遵循的工作方式,这就是“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存在意义了。再往大里说,国家民族层面的自主创新,得靠更厉害的政策和机制… 话扯远了,说回个体的事儿,说回个人层面怎么提升创造力。这端的是件难事。要我说,先去做最最基本的一条:开拓视野,丰富见识。 比如,写诗词歌赋,也算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吧。苏东坡能创作出那么多风格迥异的作品,和他跌宕起伏(屡遭贬官流放各地)的丰富经历不无关联。对普通人而言,也杂文随笔 有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那不就是开拓视野?拿几千上百诗句先来“打个底”,就离锦心绣口近了一步。 再容我宕开去:我们似乎容易认为,创意就怕那种目标过于明确而带来的急功近利,因为灵光一现的创意,往往发生在看似漫无目的的思绪飘荡中。比如:有人在浴缸里悟出了真理、有人被苹果砸出了科学定律、有人在散步时突发妙想……其实,我们只看到了那个浴缸或苹果树,而那些都只是导火索或诱发因素,在它们背后,早已有无数个小时的学习和积淀、丰富的见识在一起酝酿发酵,脑回路走了千百遭、神经元闪烁着万千点。古人讲“学而时习之”。今人所做的一些人类大脑研究,也揭示了“学习之道”之一便是给大脑留点空间,在你做着散步、泡澡、发呆之类看似不动脑的事的时候,大脑里的各种思绪反多了点腾挪的空间(类似在做“硬盘整理”),而且大脑深处(英文讲at the back of one's mind)其实依然在隐然运转,此时反而容易把事理想通、也容易冒出些新点子。 又扯远了,说回提升创新能力,其最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去开拓视野,丰富见识吧。现在有两条理由了: 广泛的学习接触各种知识,甚至各类人生阅历,都是不断为自己“打个底”,打越来越厚的底。你不知道创新会从哪块“底子”里冒出来。知识和积淀要转化为创新,脑子需要切换、大脑需要一些腾挪的空间。开拓视野的好处,就是让你的大脑不那么聚焦一小块,像爱因斯坦那样,偶尔去拉拉小提琴,更容易发现物理定律。 那么,如何开拓视野呢? (1) 若论开拓视野的“捷径”,首属读书。 文艺一点讲,三毛曾写过的一段文字,大意是:人一辈子读的很多书,慢慢都杂文随笔杂文随笔 会化做自己的灵魂和思想,而那些沉重的大书架,在不在身边都不重要了。再说说今人皆知的罗振宇,他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分享了他去年的读书方法,用巨大的台式电脑(一屏可以显示几千字)一目十行的浏览着看,一年之内翻看了600本书,可用“横扫”二字形容,也颇显其对知识的“急功近利”。罗振宇不是唯一的。伊隆马斯克据说也是读书狂人,一天2本的速度。想来,这和他比很多人更能找到“第一性原理”也不是全无关联的。而且,就算目标明确急功近利的读书,也是讲究方法的。有位年轻创业者认为“但凡在这个行业里面已经10年前就有人解开了的问题,肯定已经有当年的老法师写出来了,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翻大家公认的著作,而且不是翻一本,而是系统的去翻一堆,翻书是最快的”,可谓头脑极为清醒。 (2) 必须指出,开拓视野的方法不仅仅是读万卷书,古人早就提出了行万里路。 尤其在交通不便、讯息闭塞的古代,有能力(财力)行万里路者为少数人,所以这些人能活得天大地阔。而今,尽管有了很多便利条件和替代方案,但行万里路去亲身见闻万千世界,依然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很多跨国企业强调Diversity & Inclusion,要我说,培训再多都不如直接外派,去他乡异邦亲身体验,自然知晓什么叫少见多怪、什么叫多元包容。 (3) 开拓视野的另一个高效方法是:向他人学习。公元前若在古希腊最好去柏拉图学院,生在华夏的话,要去齐国的稷下学堂或做战国四公子的门客……如今藩篱更少,擅学者条条大路通向智慧的圣殿,有人甚至通过果壳的在行APP结识特定领域的专家,约着见面聊天,就把他人多年的智慧结晶速成到手。 (4) 还有,现在要强调的是跨界交流。 因为泾渭分明的世界在远去,尤其商业世界的创新、突破、颠覆越发来自于跨界的未知事物。所以,多一些跨界的交流,尽量和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人打交道吧。跨专业、跨职能、跨企业、跨行业、跨年龄层、跨种族、跨宗教、跨地区、跨国家….自己没有圈层的资源,没办法接触那么多人怎么办?还有个简便的方法是看访谈节目,各式各样的访谈,各界要人、民间奇才、平民百姓(当然,这需要一定判断力,有时还需鉴别真伪、剔除作秀成分)。 总之,开拓视野的过程,是思路打开的过程,更是心态打开的过程。这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小幼苗的阳光空气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