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简介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简介
上甘岭战役简介是什么?
简介如下
上甘岭战役,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从宏观层面说,一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成为了世界战争历史中相当经典的防御战争;容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得当时的中国开始风靡一阵“上甘岭精神”,到现在为止上甘岭精神不管是在国家建设还是在企业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来说,一是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二是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使联军的信心彻底丧失;三是稳固了当时的中国志愿军在正面战场的地位使志愿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上甘岭战役是哪一历史事件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在中美两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
一、上甘岭战役简介
名称 上甘岭战役
地点 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
时间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
参战方 中国人民志愿军,美韩军为主的“联合国军”.
主要指挥官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秦基伟.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
参战方兵力 志愿军4.3万人,“联合国军”6万余人.
伤亡情况 志愿军伤亡1.5万人 ,“联合国军”伤亡2.5万人.
结果 中国人民志愿军胜
主要英雄人物 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孙占元.
二、上甘岭战役胜利的三大法宝
1、坑道;
2、火炮;
3、手榴弹.
三、上甘岭战役胜利的意义
1、上甘岭战役是在两个连阵地上进行的,作战地域之狭窄,投入兵力之多,战役持续时间之长,火力之猛烈,伤亡之惨重,战斗之激烈,都是古今中外战争史所罕见.
2、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国威军威,向世界显示了志愿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美第七师和韩第二师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伤亡,迫使美军将战略预备队美第二十五师和韩第九师调上来,进一步加剧了其后备兵力不足的缺陷,并彻底消除了中朝方面关于能否在美军绝对优势火力下坚守阵地的忧虑,使得战线更加稳定,从而加速了谈判的进程.
上甘岭战役的情况简介100字
1、上甘岭战役简介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一11月,敌方先后动用美7师,韩2师,对上甘岭南侧实施猛烈进攻。从30日开始,志愿军经过充分准备,实施反击,坑道内外部队密切配合,夺回表面阵地,击退“联合国军”的连续反扑,至11月25日战役胜利结束。
2、意义
上甘岭是对志愿军以坑道为骨干防御体系的严重考验,通过这次战役显示了坑道在敌优势火力下进行防御作战的巨大作用,使志愿军取得了依托坑道进行防御的初步经验。战役中,守备部队主要以坑道为依托,利用阵地上的既设工事进行防守,坚守坑道只是在表面阵地失守的情况下为保存有生力量,疲惫消耗敌人,赢得反击准备所必须的时间而不得已所采取的手段。而且坚持坑道斗争必须在坑道里人员、物资条件允许,与上级通讯联系畅通的情况下,坚持一定时间,并要抓紧时机向坑道及时补充人员和物资,还必须要有纵深部队的战术、火力、物质、精神的有力支援。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后期僵持阶段的一次主要战役,美军行动代Operation Showdown。战役由美国第9军发动,以争夺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的控制权为主。此役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区,双方伤亡约3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此战对朝鲜战争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由于上甘岭战役的失利,联合国军直至停战,再也没有向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