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盘古山限号 盘古山公园

影评小编2023-03-28生活资讯49

盘古简介,细说盘古历史渊源

盘古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六韬·大明》云 “ 盘古 之宗不可动,动者必凶。”在昆仑山开天辟地,盘古神话叙事见于《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等。盘古的化万物一说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人任�P所作的《述异记》,最早形象见于《广博物志》和《乩仙天地判说》为龙首蛇身、人面蛇身。

一部分学者认为也认为盘古也姓方氏,因后来人们以天圆地方为大,盘古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古老的神,它的产生很古老,长期流传在人们口头,直到三国时才由吴国文人徐整记录下来。但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的《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迪 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盘古人物渊源

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兵书的《六韬·大明》之中,后经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发扬。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 “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 ‘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然盘古公元一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王晖先生近来着文

提出盘古是上古中国土地神“亳”的音变

并否认盘古神在古代神话序列中最晚出现,而被积薪式地列为时代最早、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的说法①。此文在提示我们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寻盘古神话的根源,以及重新将盘古神话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等方面

具有启发意义。

正如王文中所归纳的

历来关于盘古来源的讨论可大体归结为“本土说”与“外来说”两种主要观点②。持“本土说”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立论。其一没,多将“盘古”与“瓠”相联系,然瓠本是神犬,而盘古是巨人;且瓠最初并无开辟天地、创生万物的神迹或如闻一多、常任侠等先生认为盘古即是伏羲的青转。李福清已辨其非,这些都是基于所谓音转的证据.而事迹却往往不相符合,故结论很可怀疑。其二,多有用近世乃至现当代搜集的民族学二民俗学材料来论古代盘古来源者,这种方法面临的挑战更多。而持“外来说’的学者则大都没有正面回答 如果三国以前没有盘古神话,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又是如何解释天地生成的 谁又是开辟和创世的大神?此外。双方学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时,对史料来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发掘不够,直接影响了对盘古神话传衍历程的正确理解。

“本土说”除了王晖的新论,多有主张盘古是“盘瓠”的音转,盘古传说出自苗民盘瓠神话者

如清人苏时学《爻山笔话》、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乙集、民国夏曾佑《中国古代史》、闻一多《伏羲考》等。茅盾认定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

见《中国神话研究ABC》,1928年初版

此据其《神话研究》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第163—165页。杨宽认同盘古与盘瓠的音转关系,却否认其出自苗民神话,认为出自北方或西北,见其《中国上古史导论》

1938年初刊,此据《古史辨》7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第156—175页。主张盘古来自《山海经》中烛阴(烛龙)神话者

有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古史辨》7册中编,第151—155页。刘起《开天辟地的神话与盘古》

1988年初刊,此据《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74—91页等。“外来说”除极少数主张来自巴比伦文化外,更多主张盘古传说来自印度婆罗门神话,然也各有不同。有主张盘古原型乃tman者,如明人马欢《瀛涯胜览》;有主张盘古为Brahmā的音译,如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第240—249页。高木敏雄氏于1904年出版《比较神话学》,提出盘古为吠陀神话中原始巨人布路沙之说。此说最足重视,惜只见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329页对其说有引证。此外,认为盘古神话乃通过汉末魏晋间佛经汉译而得传布者

见吕思勉《盘古考》,《古史辨》7册中编,第14—15页。饶宗颐《安荼论与晋吴间之宇宙观》

1965年初刊

此据《饶宗颐史学论着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366页;《围陀与敦煌壁画》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第16—26页等[。

据《淮南子》等古书记载具有创世神格的是昊天上帝、伏羲等。在东汉中后期,因为原来掌管天地开辟的本土最高神太一地位逐渐下降,从而为一个新的开辟大神出现提供了空间。但中国古人在接受外来观念时,向来都是进行有选择的汲纳。汉末唐宋间的中国古人接受吠陀经典中巨人尸体化生的神话后,并没有放弃本土原有的气化宇宙论。盘古神话虽出,盘古虽然逐渐挤掉太一成为开辟之神,但来自印度的宇宙论观念却始终不能够取代中国固有的宇宙生成论。自三国至唐宋,盘古神话的文献记载之所以如此少见,且多见于“述异”之记、道典秘笈,或是文人戏谑之作,也应是其实际影响有限的一种反映。20世纪初被古史辨派戳穿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神话,也许本就不曾是宋明以前人们的普遍观念。

盘古神话“外来说”,站不住脚

事实证明,盘古神话从古至今,已在中国流传了好几千年。但近现代曾出现“外来说”,此为妖魔邪道作乱,破坏中华信仰。其主要观点有 1、印度是世界上神话、故事的重要发掘地,盘古神话的两大母题(卵生神话母题、尸体化生母题)在印度《吠陀》神歌中都可找到。

这些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是不可能的。在汉代即有记载的《六韬》“大明”篇(为周初姜太公子牙所着。驳斥了现代捏造所谓“盘古外来说”这类歪理邪说),早已记载“盘古之宗”是不可动摇的。早已有的盘古,怎么会到了现代忽然成为印度进口的。这当然是绝无可能的!

《六韬》中的“盘古之宗”不只是一个神名问题,而且关系到“天道清净、地德生成、人事安宁”等天地人和谐统一的问题,其思想是正宗的中国传统观念,没有什么印度佛教思想。“外来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诋毁华夏盘古大帝后果十分严重。

盘古

脉状矿床

一、概述

脉状矿床是比较多见的矿床,这里指的主要是热液成因的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脉,它们的形成明显晚于有关岩浆岩及其围岩,属典型的后生矿床。是岩浆分异出来的气水溶液和地壳中不同深度下循环的其他来源的水溶液或流体活动的产物。

脉状矿床一般被认为是热液沉淀物充填了岩石裂隙或沿岩石裂隙交代形成的。矿脉有一定的脉幅,一般沿走向和倾向作较大延长及延深,有长有短,有陡有缓,有的稳定连续,有的出现膨缩、尖灭再现或出现延伸方向的转折及分枝。脉状矿床有单脉,有复脉,复脉是由并列、交切及分枝的一些脉构成的,还可以有在多组交织的裂隙带中形成的网脉,以及在不规则破裂裂隙带中形成的角砾状脉带和在层状岩石中形成的层带状脉等。许多脉状矿床中常可以有一组或一组以上的若干条脉构成脉组或脉群。上述脉状矿床中脉的形态产状特点明显受岩石中构造破裂裂隙的控制,同时脉组或脉群在空间上的分布与排列组合形式也服从岩石破坏时构造裂隙成生关系的规律。

脉状矿床的矿物组成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以某种脉石矿物为主体含有一定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的石英脉、碳酸盐脉以及重晶石脉、萤石脉等,较少的情况下也有直接由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构成的脉。脉状矿床中常有一定矿物组合或者金属组合,如以钨-锡-钼-铋、铜-(铅-锌)、铅-锌(-银)、锑-汞、砷、金-银、钴-镍、银-铋-铀等组合为特征的矿脉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具有不同金属组合的脉状矿床中,其围岩尤其是脉侧围岩常伴有相应类型的围岩蚀变。成分较为复杂的脉状矿床中常含有几个矿物组合,它们属于不同的成矿阶段,矿物是先后连续或断续生成的。矿床中的这种特点反映了热液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脉状矿床中不同矿物和金属组合在空间上作有规律的分布,叫做矿床的带状分布或分带性。

脉状矿床最初是在形态分类中提出来的,但是由于这类矿床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一定的成因属性,在后来一些矿床的成因分类中仍保留了其独立地位,如在R·L·斯坦顿等的分类中就是这样。在教材这一节中我们将主要介绍一些脉状产状特征突出并表明是其主导控矿因素的矿床,包括与侵入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脉状矿床、与火山活动有关的脉状矿床以及在各种不同围岩中受特定类型构造破裂裂隙带控制的矿床。

二、重要矿床

1.花岗岩及其围岩中的黑钨矿-石英脉矿床

这是我国华南地区钨成矿区内最重要的矿床类型。矿床分布遍及于江西南部的十几个县,并扩展到赣中、湖南、粤北等地区,在赣南有著名的西华山、大吉山、岿美山,盘古山等重要矿床。

矿床均产于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体及其侵入的古生界浅变质碎屑岩系中。无论在岩体中还是在变质沉积岩中矿床都成脉组或脉群产出。例如西华山所在地区为一个约20km2的复式花岗岩岩体,西华山矿床产在岩体南端斑状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株的顶部,在4.5km2范围内有近东西向矿脉约 400 多条。在复式岩体的西北部和东北部也有相似的含钨石英脉组分布(图5-18)。在大吉山和盘古山等矿区含钨石英脉组则主要产在寒武纪变质岩系和泥盆纪石英砂岩中。矿脉产状相似,有的延深很大,深部有花岗岩体(图5-19)。每一个矿区内一般有数十条到上百条矿脉,它们有的互相平行构成脉组,一个矿区内往往有两三个脉组。脉组的延展方向有的相同或相近,有的则以一定角度交切。主要矿床沿走向长达200~600m,最长达 1500m,延深 200~300m,最深也可达千米。厚度变化从0.2~1m,在末端常变薄分叉而尖灭。脉侧围岩发生云英岩化,下部也常见钾长石化。脉内矿物组成一般较简单,石英占体积的90%~95%,金属矿物不均匀分布其中,主要有黑钨矿、锡石、辉钼矿、辉铋矿、白钨矿、少量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非金属矿物有白云母、钾长石、少量电气石、黄玉、绿柱石、锂云母、萤石等。矿石中WO3含量可达1%左右,有的矿床中Sn、Mo、Bi、Be等可综合利用。

本区钨矿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明显的时空和成因关系,岩体侵位时间在180~130Ma内,成矿溶液主要来源是岩浆水,含钨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得δD 为-33.36‰~-89.41‰、δ18O为4.18‰~9.51‰的数据。矿床形成温度在250~350t范围内。现在认为江西南部及邻区处于华南早古生代褶皱系的加里东后隆起区内,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特殊的陆内构造—岩浆活动环境有关。

图5-18 西华山复式花岗岩体地质略图

(引自袁见齐等,1985)

1—寒武系;2—第一次侵入花岗岩;3—第二次侵入花岗岩;4—第三次侵入花岗岩;5—第四次侵入花岗岩;6—第五次侵入花岗岩;7—钨矿脉;8—断层;9—钨矿床或矿点

在赣南钨矿进行长期的勘查开采工作中,不断加深了黑钨矿-石英脉矿床从浅部到深部矿化特征变化规律的认识,矿床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五层楼”分带模式

(1)微脉带 蚀变岩石中有一系列云母-石英微细脉,脉幅宽 0.1~1cm,此带不具开采价值,但可作为深部存在隐伏矿的标志。

(2)密集细脉带 细脉宽 1~5cm,少数达 10cm,含矿率 10%以上,构成工业矿体的上部。

(3)中脉带 脉幅 5~10cm,个别可达 50cm,脉平行排列成组,脉带宽度和WO3品位达最高值,延深深度也大于上面两带,具有重要工业价值。

(4)大脉带 脉幅大于50cm,有的1m以上,大脉旁侧时有少数平行或斜向分布的细脉,此带发育在花岗岩体接触面以上100~200m区间内,有最重要工业价值。

图5-19 盘古山钨铋矿地质剖面示意图

1—上泥盆统砂岩夹板岩;2—震旦-寒武系千枚岩、板岩;3—燕山期花岗岩;4—地层不整合界限;5—断层;6—含矿石英脉及编号

(5)稀疏大脉带 矿脉减少,发育深度 100~250m,个别更大些,向下进入花岗岩体内逐渐缩小尖灭。

2.含金石英脉矿床

这类矿床多产于太古宙或下元古代古老变质岩系中,其中常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侵入,最重要的是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矿床主要呈含金石英脉产出,有的地区还伴有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我国胶东、小秦岭、辽吉地区金矿床多属这一类型,世界各地这类金矿也具有相似特点。

山东玲珑矿床是典型一例,在矿区75km2范围内有金矿脉500多条,产在侵入于古老变质岩系中的中生代花岗岩体中,受 NE向和NNE向断裂裂隙带控制(图5-20)。主要矿脉长100~5000m,宽1~10m,深600~700m,按脉内矿物成分可分为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和含金铜铅锌硫化物石英脉,脉侧围岩发育硅化及黄铁绢英岩化,金矿物为自然金、银金矿,呈显微粒状,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矿石品位3~32g/t。

图5-20 山东玲珑金矿田含金石英脉分布图

成矿区内除含金石英脉外的另一类金矿是以焦家为代表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带附近的花岗岩中,花岗岩已碎裂至糜棱岩,并遭受强烈黄铁绢英岩化和钾化,金富集部位可见深灰色石英黄铁矿细脉呈矿脉带产出。在焦家矿床有代表性的地段,石英脉型金矿床产出位置在上,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位置相对在下。

现在认为,这类金矿的最初矿源层是具绿岩性质的古老变质岩,即胶东群,花岗岩是中生代时绿岩系发生深熔作用的产物,其侵位时间在160~135Ma,金矿是主要来自花岗岩的热液作用形成的,主要成矿期在110~90Ma。

豫陕交界小秦岭地区的金矿产于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岩系中,其中也有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体。金矿床主要为巨大的石英脉型,近期研究揭示的成矿裂隙构造与韧性剪切带发展过程有关。关于这类矿床的矿源、成矿机制和成矿演化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

3.网脉状锡石硫化物型矿床

矿床与花岗岩类有关,但多产在外接触带,有时距岩体甚远。矿床多产于泥质沉积岩或喷发岩中,以锡石与铁硫化物和铅锌硫化物共生或与含铁硅酸盐矿物(如电气石、绿泥石)共生为特征。这类矿床的典型矿床产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我国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美洲的玻利维亚,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重要矿床类型。中国这类矿床中以产于碳酸盐岩层中的矽卡岩型和层状脉带型最为重要,广东海丰地区有产于非碳酸盐围岩中的典型例子。

广东海丰长埔锡矿床所在地区内主要分布着中生代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系,燕山期花岗岩也有广泛出露。矿区地层呈北东-南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包括下侏罗统条带状碳泥质页岩、粉砂岩互层、石英岩和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带,其上为中上侏罗统的流纹质凝灰岩、角砾岩及流纹斑岩。这些岩层因处于狭长的挠折带中,岩石陡倾并普遍片理化。上述互层带岩石中发育平行走向方向延长达千米以上的破裂裂隙带,锡矿产于此种裂隙带中(图5-21)。

矿化沿裂隙带中各裂隙组发育,形成网脉、并列细脉带及较大的脉体,并在整体上也构成和岩层走向基本一致的脉状体,先后形成的多种矿物组合沿含矿裂隙带走向依次分布形成特征的矿化分带,在水平方向上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锡石-电气石-石英网脉带、锡石-石英细薄脉带、外侧锡石-毒砂-黄铁矿大脉带和西南边缘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大脉及细脉带,在垂直方向上也见到电气石-石英网脉向下变为硫化物带、含铁硫化物变为铅锌硫化物带。根据裂隙带内裂隙组产状、构造透镜体产状及小型逆断层及劈理发育特点,可知裂隙带是由挤压和剪切作用形成的,上述矿化分带表明构造裂隙带的生成和扩大是成矿溶液演化各阶段溶液依次进入裂隙带有序配合的结果。各阶段矿物组合中均有不同世代的锡石形成,而以裂隙带扩大和重复张开部位锡石-石英和锡石铁硫化物组合中最为富集。

图5-21 广东海丰长埔锡矿床矿区地质简图

1—第四系;2—中—上侏罗统流纹质凝灰角岩、砾岩及流纹斑岩;3~5—下侏罗统 3—千枚状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互层、夹有火山岩;4—片状石英砂岩;5—条带状碳泥质页岩粉砂岩互层;6—石英斑岩脉;7—电气石网脉段;8—锡石-石英脉段;9—锡石-硫化物脉段

4.脉状铅锌(铜)矿床

脉状铅锌矿床是很常见的类型,湖南桃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例子。桃林铅锌矿床产于元古界板溪群千枚岩、板岩与中生代花岗岩体间的断裂带内,断裂带平行接触面分布,延伸二、三十千米,宽二、三百米。铅锌矿体由含矿断裂角砾岩带内的矿化富集部分构成,断续分布成大致平行的不规则脉及透镜体,厚几米至几十米(图5-22)。矿体围岩包括千枚岩、石英岩、绢云母绿泥石片岩、石英片岩,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硅化显著。矿石具特征的角砾状、细脉状、条带状和晶洞状构造,可以划分出不同矿化阶段,重要矿物组合是 ①方铅矿-暗色闪锌矿-黄铜矿-石英-萤石,②重晶石-浅色闪锌矿-方铅矿。对矿石矿物学、地球化学进行详细研究表明,利用硫化物对测温,黄铜矿-方铅矿获得 344~299t,闪锌矿-方铅矿获得215~229t的成矿温度数据,石英、重晶石、方解石包裹体水的δD在-31‰~-69‰,脉石英δ18O 为7.0‰±1.8‰。认为成矿溶液早期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参加。矿石品位一般较低,可分为铅矿石、锌矿石及铅锌矿石三类,锌多铅少,铜、银、镓、萤石可综合利用。

图5-22 湖南桃林铅锌矿床剖面图

1—第三纪砂砾岩;2—含矿角砾岩带;3—蚀变带;4—板西群千枚岩、板岩;5—铅锌矿脉;6—花岗岩

5.碳酸盐岩系中层带状脉型汞(锑)矿床

这是我国湘黔边境成矿带汞矿床的最重要类型,万山汞矿床是一典型代表。万山汞矿位居成矿带的中部,区域内以成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带状分布的下—中寒武统地层为主,岩层产状非常平缓,倾向北西。岩层形成宽阔平缓的褶皱并有与褶皱方向一致的断裂及次级北西向背斜与向斜。汞矿床集中在下—中寒武统岩层中,由条带状的白云岩页岩互层带中的含石英白云石脉带构成含矿带,其中汞矿体成似层状、扁豆状和鞍状受次级褶皱、层间破碎带或断裂裂隙及层间剥离构造控制(图5-23),含辰砂石英碳酸盐脉沿层间裂隙和直立节理发育成细脉带、囊状体及浸染体,矿石矿物以辰砂为主,伴生有辉锑矿、闪锌矿,偶有黄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局部有重晶石。辰砂沿裂隙面呈薄膜状,在围岩中呈小的晶形不好的浸染体,而在空洞晶洞中则发育很好的晶体。与矿体关系密切的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一般认为矿床为低温热液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特点是江南古陆边缘与鄂湘黔凹陷区之间,推测存在深断裂带导致深部含矿流体上升,进入沉积盖层。凹陷区内下古生代沉积厚度相当大,整个地区内无明显岩浆活动。在相似地质条件下也有以锑为主的矿床,湖南新化锡矿山锑矿是世界最重要的锑矿床。

图5-23 万山汞矿床含矿层综合剖面图

1—上部泥质白云岩、泥灰岩、页岩;2—条带状白云岩;3—下部泥质白云岩、泥灰岩、页岩;4—含石英白云石脉带;5—矿体

6.浅成低温热液金-银矿床

指时代较新的陆相火山岩中的金-银矿床,典型地区是美国西部第三纪火山岩区内的矿床,如科罗拉多州的圣胡安山地区矿床主要是产在大的火山沉陷构造中,沉陷构造是由火山灰多期喷发引起火山口崩塌形成的。热液成矿作用利用了火山岩内多种形式的构造断裂及裂隙,矿床主要以裂隙脉及复杂的脉带形式产出。CriPP1e Creek矿床和Creede矿床都是著名实例。前一矿床是一个第三纪大型破火山口,直径为3.1~6.4km。其中充填着由响岩、安粗岩、正长岩和碱性玄武岩等角砾组成的火山杂岩,并有多期岩脉、次火山岩株及爆发角砾岩体所穿切。矿体多数为充填脉成群产出,少部分为构造岩的胶结物和交代体(图5-24);金矿化呈细脉和浸染体形式分布在角砾碎屑间;主要矿石矿物为碲金矿、碲金银矿,自然金较少见,硫化物有黄铁矿、闪锌矿。金银矿化是多期热液活动形成的。

图5-24 横切克里普尔克里克(CriPP1e Creek)火山喷发口杂岩体的地质剖面图

(引自 Eco.Geo1.1985,5期)

1—碱性玄武岩;2—正长岩;3—安粗岩-响岩;4—响岩;5—湖相和河流相角砾岩;6—角砾岩;7—花岗闪长岩;8—岩脉;9—矿脉;10—接触界线;11—断裂;12—爆发角砾岩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也是环太平洋成矿带重要矿床类型之一,除美国西部外,墨西哥重要银矿也属这一类型。太平洋西岸亚洲国家中,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西兰都有第三纪的金矿床。我国台湾金瓜石矿床也属这一类。台湾基隆金瓜石矿床产在第三纪火山岩中,岩石主要为安山岩,矿体为含金铜石英脉的复脉形式,围岩蚀变是青磐岩化、硅化、粘土化,金属矿物以硫砷铜矿为主,矿石中金品位2~10g/t、银 4~40g/t,矿床开采已久,前几年又在深部发现新矿体。此外,近年来勘查的福建紫金山矿床是大陆上最接近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例子,区内白垩纪火山岩盆地边部火山构造中有英安玢岩小侵入体矿化分布在次火山岩内外接触带,岩石发生了石英绢云母化、石英迪开石化、明矾石化,矿体呈不规则脉状和囊状,金属矿物为含铜黄铁矿、蓝辉铜矿、硫砷铜矿和自然金。

三、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脉状矿床形成的地质环境极其宽广,从岩浆岩内外接触带到几乎没有明显岩浆活动迹象的沉积岩区都可能有矿床产出。脉状矿体的直接围岩可以是侵入岩体或其所侵入的围岩,也可以是与岩浆活动无关的各种类型的层状岩石。不管是在何种岩石中,成矿作用都是与岩石经受构造变形以至破坏产生的破裂裂隙有关。不同的岩石构造环境中有不同的含矿破裂裂隙构造型式,并控制了矿床的产状、形态与分布。在矿床构造研究中已注意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的区分。成矿前的构造可以为成矿作用所利用,成矿期间的构造与含矿溶液活动的配合对成矿作用最为有利,这两种构造既可作为溶液活动的通道,又可提供矿石沉淀的空间。成矿后的构造则主要是导致矿体的破坏。岩石在发生构造变形和发展到破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裂隙服从固体力学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矿床学家已对脉状矿体群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对大型韧性剪切带构造的发展、对区域性断裂带的影响、上部岩层中破裂裂隙的形成等作过很多有益的研究工作。

热液矿床的两种基本成矿方式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在脉状矿床中都有表现,两种作用都是从热液进入岩石破裂裂隙时开始的。充填作用是溶液进入岩石中现成的开放空间时发生的,即溶液随着温度下降及环境条件的改变把所携带的成矿物质沉淀在开放裂隙空隙中的过程,充填作用总是从附着在裂隙壁开始直到把整个裂隙空间填满结束。充填作用因此常见到平行裂隙壁的条带状构造、梳状构造,如果是在角砾带不规则空间中发生,即形成环带状构造,当裂隙未被沉淀出来的矿物完全填满时则出现晶洞构造和晶簇构造等。交代作用一般也是从岩石中各种裂隙孔隙空洞开始的,活动性成矿溶液在沿着这些空隙流动时溶解裂隙旁围岩物质而同时又沉淀出溶液中某些矿物组分即发生了组分的置换或交代作用。这种作用是以裂隙为中心向外逐渐发展的。在岩性稳定的围岩中交代作用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生,而在岩性活泼或微细裂隙比较发育的情况下交代作用可以发育的很强烈,形成各种各样的复脉、网脉和浸染矿石带。很早就有人总结过识别交代作用的标志,如 ①矿体形态较不规则,与围岩界线不平整或呈锯齿状,在交代完善的块状矿石外围有浸染状矿石外缘;②矿体内部常有未被交代完的残留围岩团块,从这些残留体内的层理产状可看出它们没有移动过而是保存在原来位置上;③交代作用形成的矿体成分改变了,但常常保留或继承下来原岩中的层理、条带以及褶皱了的面状构造;④在各种岩石组合的层序中表现出对不同岩性的选择交代特点。在许多热液脉状矿床中,充填作用为主的矿床也常伴有一定程度的交代作用。

在脉状矿床中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脉侧蚀变形式,一般宽几厘米到几米,脉侧围岩蚀变与脉内矿物沉淀是同时发生的,表明热液在形成矿脉时曾在裂隙内长时间流动也曾渗透到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中,并与围岩发生了交代反应。一定类型的矿物组合常伴有一定类型的围岩蚀变,它们都与成矿溶液的温度、酸碱性和组分有关。例如在花岗岩中的含钨石英脉侧发育了云英岩化,云英岩中还可能生成少量锡石、辉钼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在含金石英脉侧发育绢英岩化,在绢英岩化带中常会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浸染体以及相伴的金银矿化,因此,矿体的边界有时也把部分蚀变围岩包括在内。

脉状矿床的矿物组成是多种多样的,矿床学家首先考虑到成矿溶液的温度是确定矿脉中金属组合的原因,据此划分出高温的W、Sn、Mo、Bi,中温的Cu、Pb、Zn,低温的Hg、Sb、As等矿物和金属组合。这种认识看来有点把问题简单化了,但我们从矿床中确实可以看到金属种类随形成时间先后而存在规律变化的情况,例如在钨锡矿床中少量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类矿物较早形成并可能有含锂、铍矿物伴随,石英、黑钨矿在成矿的主期形成,而更晚一些的形成物中出现铜、铅、锌硫化物;含金石英脉矿床中也常见早期从无矿石英开始,随后为金-黄铁矿-石英,后为金-铜铅锌硫化物-石英,最后为石英-铁碳酸盐类这样一个相当普遍的发展过程;如前面提过的,锡石硫化物矿床中不仅有锡石-电气石、锡石-石英、锡石-铁、铅锌硫化物、石英-绿泥石的多阶段的矿物组合,而且它们可以形成沿走向和倾向方向的矿化分带。

热液脉状矿床矿化分带性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对国内外许多矿床的分带特点,特别是对像英国西南部康瓦尔地区的分带已进行过很多研究。现在一般认为形成矿化分带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由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决定的在溶液中迁移的稳定性表现出来的沉积顺序。例如有人根据金属络合物的稳定性得到了下面一个顺序(金属下面的数值为硫化物络合物的稳定性的大小)

Fe Ni Sn Zn Cu Pb Ag Hg

79 84 126 132 135 153 156 226(×4186.8J)

从前向后表示从难溶到易溶或易沉淀的顺序。另外,金属硫化物在氯化物溶液中的相对稳定性和硫化物在离子溶液中的相对稳定性的实验研究也存在和上面基本类似的顺序。这个顺序与根据实际矿床中概括出来的矿物组合出现的一般顺序基本一致。从许多矿床中总结出来的6个依次出现的矿物组合是 ①硅酸盐类矿物,长石、白云母、绿泥石等及少量金属矿物;②磁铁矿-赤铁矿;③锡石-黑钨矿-辉钼矿;④磁黄铁矿、斜方砷铁矿、毒砂、黄铁矿、钴镍硫化物;⑤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⑥方铅矿、黝铜矿、铅的硫酸盐、碲化物、辰砂。影响矿物分带的第二个因素是与成矿期间构造发展有关的成矿阶段的出现,矿床的形成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长时间内,不仅经历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且也受到成矿期间构造活动的影响和控制。在多次构造活动的情况下,导致热液的多次进入和多阶段的沉积,矿床学家把这种构造间歇性活动控制的溶液多次上升称为热液的脉动性。脉动性更有利于解释矿床中顺向和逆向矿化分带的复杂变化。郭文魁研究了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矿床的分带情况,指出了存在多阶段成矿的情况下,每一个阶段中形成的几个矿物组合一般表现出正常的沉积分带顺序,前后两个阶段中矿物组合的关系是较晚阶段开始形成的矿物组合可以重复前一阶段后面的矿物组合,但没有超越前一阶段相同矿物组合的情况,即脉动作用可以在成矿过程中多次随机发生,但一般不会打破含矿溶液总的演化方向和进程。

四、勘查评价要点

脉状矿床是常见的一类矿床,又是许多金属、非金属矿床重要来源的一类矿床,例如钨、锡、铅锌、金、银等,还有镍钴铀的脉状矿床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类。此外,在脉状矿床中与普通金属伴生的稀有分散元素种类很多,而且有些金属偶尔也可出现独立矿床,例如前几年在四川发现了碲矿床,贵川发现了硒矿床。

脉状矿床的形态产状受断裂裂隙构造的控制,有的矿床直接产于大的断裂带中,更多的矿床产于大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裂隙中。断裂裂隙的性质和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矿床的开采条件和价值。一般来说,剪切裂隙构造有较大的延伸并伴有两盘岩石在剪切滑动中产生的次级裂隙和破裂构造,张裂隙一般规模较小,但能提供有效的开张空间。许多含矿断裂裂隙构造往往具有先张后剪或先剪后张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那些裂隙脉成组成群产出的矿区内,矿脉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常有一定的规律,原苏联矿床学家曾经对一些重要应力场类型中的矿床构造型式做过论述。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和显微构造分析方法研究脉状矿床成矿构造控制、深部矿体预测以及断失矿体寻找等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更广泛的尝试应用并完善和发展这些方法。

研究矿物组成、共生顺序、划分成矿阶段也是研究脉状矿床的基础工作,这些研究对探讨矿床中是否存在矿化分带和分带的特点以及找寻富矿体都是必需的。对于矿化分带问题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把组分从溶液中沉积的次序和构造脉动性统一起来考虑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在比较复杂的热液脉状矿床中,矿体内部结构的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成矿期间的构造有关。富矿体是指矿体内金属最为富集的部分,在矿床勘查和开采工作中研究富矿体的成因和分布是一项重要工作,很多情况下,富矿体的产状和分布也是受了成矿前及成矿期间构造的控制。对成矿期间构造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加强。

关于脉状矿床形成的物化条件,特别是温度和深度一直在研究工作中受到重视。因为成矿温度和深度关系到金属共生类型和矿化延深规模等问题。早先的高温、中温、低温矿床的划分虽能给出一个基本的轮廓,现代包裹体测定、稳定同位素研究已可以得到更多的定量数据,但这类数据的利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拓宽。关于热液脉状矿床形成深度一般认为在 1.5~3km之间,浅的在1.5km以上,甚至几百米,深的可到3km以下,但不超过4~5km。成矿压力现在也可以用一些实验手段进行测定,再换算深度。但根据矿床宏观地质特征的观察判断矿床形成深度也更简便可行。一般深成、中深成矿床与相应深度相岩浆岩间有空间关系,矿床有稳定和较大的延伸,矿物组成在不同深度变化表现为显著的分带,有典型高、中温矿物共生组合,矿石具粗晶结构,矿化总体上较均匀。浅成到超浅成矿床则与小侵入体、次火山岩伴生,矿体延深方向尖灭迅速,矿体内矿物成分较复杂,高中低温矿物可在短距离内更替叠置,分带不明显,出现含硫锑砷盐类矿物和碲硒矿物,矿物具细晶结构,有角砾状构造、晶洞构造,矿化不均匀,可有极富的部分。

南阳限号信臣路可以走吗

可以。

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截至2019年末,全市辖2行政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6509万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南阳市常住人口为9713112人。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历史,[47]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

南阳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

是“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2021年,南阳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42.22亿元,增速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