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限号了 聊斋下架
谁知道完整的《聊斋志异》里面的全部故事目录
卷一
考城隍,耳中人,尸变, 瞳人语 ,画壁 ,山魈 , 咬鬼, 捉狐,荞中怪,宅妖,王六郎,偷桃,种梨,丐仙,僧孽,鬼哭,蛇癖,庙鬼,义鼠,地震,猪婆龙,陕右某公, 好快刀 ,江中鬼 ,戏术,蛰龙 ,小髻 ,金永年,夏雪,美人首,车夫,杨疤眼,鼠戏。
卷二
崂山道士,长清僧,蛇人,斫蟒,犬奸,雹神(王公筠苍···),狐嫁女,娇娜,妖术,野狗, 三生(刘孝廉···), 狐入瓶,真定女,焦螟,叶生,四十千,成仙,新郎,灵官,王兰,王成,梦别,李公,鄱阳神,骂鸭,柳氏子。
卷三
青凤,画皮,贾儿,董生,龁石,陆判,婴宁,聂小倩,海公子,丁前溪, 张老相公,水莽草 ,造畜,头滚,侯静山,钱流,龙肉,魁星,潞令,山神。
卷四
凤阳士人,耿十八,珠儿,小官人,胡四姐,祝翁,侠女,酒友,莲香, 阿宝,九山王 ,遵化署狐,张诚,跳神,铁布衫法,吴门画工,豢蛇,化男。
卷五
汾州狐,巧娘,吴令,口技,狐联,潍水狐,红玉,林四娘,鲁公女,道士,胡氏,丐僧,伏狐 苏仙,李伯言,黄九郎 ,金陵女子,汤公,阎罗(莱芜秀才···),厍将军,雷公,戏缢 ,死僧 , 赤字 ,梓潼令,鬼津,禄数,鬼令,禽侠,负尸。
卷六
连琐, 单道士,白于玉,夜叉国,西僧,老饕,连城,霍生,汪士秀,商三官,于江,小二,庚娘,宫梦弼,泥鬼。
卷七
鸲鹆,刘海石,谕鬼,犬灯,番僧,狐妾,雷曹,赌符,阿霞,李司鉴,毛狐,翩翩,黑兽,余德,青梅,罗刹海市,紫花和尚,鞠乐如,盗户,某乙。
卷八
田七郎,保住,公孙九娘,促织,柳秀才,水灾,诸城某甲,库官,酆都御史,狐谐,雨钱,妾杖击贼,秀才驱怪,姊妹易嫁,续黄粱,小猎犬,棋鬼,辛十四娘,男生子。
卷九
白莲教(白莲教某···),双灯,蹇偿债,鬼作筵,胡相公,念秧,泥书生,土地夫人,寒月芙蕖, 酒狂,阳武侯,赵城虎,武技,小人,秦生,鸦头,封三娘,狐梦。
卷十
布客,农人驱狐,章阿端,花姑子,武孝廉,西湖主,孝子,阎王(阎罗王),土偶,长治女子,义犬(潞安某甲···),伍秋月,莲花公主,绿衣女,黎氏,荷花三娘子,采薇翁,鹿衔草, 小棺,李生,蒋太史,澄俗。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清朝蒲松龄编著的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历时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在文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青年作家贾飞曾评价,现当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是蒲松龄用剩下来的,其《聊斋志异》堪称这些小说类作者的鼻祖。
《促织》写明朝宣德皇帝好玩促织(蟋蟀),责令地方上每年给他进贡,致使促织也成了可居的奇货,“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华阳县有位叫成名的人,因为交不出应征的促织,被打得“两股间浓血流离”。
受女巫的指引,成名好不容易捉到一只促织,却又被小儿子不慎弄死了,小儿子因为害怕父亲责怪,竟投井自杀。后来,儿子的灵魂化成一只促织,能征善战,,成名因此受到了赏赐,成了秀才,还发了大财。
一只蟋蟀,竟然决定了人的生死!这是血泪的控诉,也是绝妙的讽刺。
这种反映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作品,还有《红玉》《梦狼》《窦氏》等。
《青娥》写霍桓对青娥一见钟情,却无法与之相会,后从一个道士那里得到了一把斫石如泥的小铲,挖开墙壁,与青娥相见,并赢得了青娥的爱情。但这种爱情又受到女方家庭的阻挠,几经周折,才在县令的帮助下成了亲。
几年之后,青娥又被父亲招到深山。霍桓找到山里,用那把小铲奋力“凿石攻进,且攻且骂”,终于把青娥接到家里。
这个故事歌颂了这些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谴责了阻挠、破坏这种爱情的封建势力,表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聊斋志异》中,这种描写理想爱情的故事很多,如《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鸦头》等。
《司文郎》写了一个有特异功能的瞎眼和尚,只要在他面前把一篇八股文烧掉,他用鼻子嗅一嗅,就能立刻说出文章的好坏。书生王平子虚心好学,受过高人指点;余杭生则惯好吹牛,对写文章一窍不通。俩人一起来向瞎眼和尚请教。
和尚嗅过王平子的文章后说 “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又嗅余杭生的文章,嗅一篇便“咳逆数声”,连呼“勿再投矣”!
可是应试的结果却是王平子落第,余杭生高中。和尚感叹地说 “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这种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弊端,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的作品,还有《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王子安》等。
《席方平》中,席方平在冥司告状的过程中受到严刑拷打,城隍、郡司又许以千金,他均不为所动。到了冥王那里,又受笞刑,他喊道:“受笞允当,谁叫我无钱耶!”冥王又把他放在火床上,“骨肉焦黑,苦不得死”。
冥王问他:“敢再讼乎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必讼!”冥王又命令把他锯成两半。虽是“痛不可禁”,他却“忍而不号”。
他的这种精神使得行刑的小鬼也不由地发出“壮哉此汉”的赞叹。冥王没有办法,只好又来软的,叫他回到阳间,答应让他发财,给他增寿,并当场把这些写在生死簿上。但他毫不动心,终于在二郎神那里告了一状,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种歌颂被压迫人民对恶势力的抗争的作品,还有《商三官》《向杲》等。
《劳山道士》写一个慕道的王生往劳山拜师学道,却又受不了山中艰苦的劳动生活,终于半途而废。
临行前,他请老师教给他穿墙之术,老师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告诉他,法术不能乱用,否则就不灵了。他回到家里,却马上向妻子吹嘘自己的本领。妻子不信,他便当场试验,结果一头撞在墙上,额头上鼓起一个大包。作者在篇末说
“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
显然,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要讽刺王生这一类喜高名、好卖弄,却又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去学一点真本事的人。
这类故事总结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还有《种梨》《画皮》《瞳人语》《狼》等。
蒲先生真是个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读之,欲罢不能。
比如《西湖主》讲书生陈弼教一个偶然的机会救了一个猪婆龙,后在洞庭湖遇风翻船,流落到个小岛上。原来被他救的猪婆龙正是洞庭湖君的妃子,恰巧住在这里。相遇之后,,妃子把女儿嫁给他,他因此得以发财成仙。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是到了作者笔下,却写得起伏跌宕,一波三折。陈弼教误入园亭的一段尤其精采。
陈弼教在岛上误入王妃园亭,偷看了打秋千的公主,一见钟情。后在秋千架下拾到公主的红巾,遂题诗一首。一会儿,一个侍女来寻红巾,见红巾已被玷染,大吃一惊,告诉他 窃窥宫仪,又玷染红巾,其罪当死。
看到这里,读者不能不为陈弼教的安危担心。
过了许久,侍女又来告诉他 公主并不生气,看来求生有望。读者也随之松了一口气。后来,公主又派人接连给他送来饮食,读者又松了一口气。
不想,就在问题趋于解决的时候,又掀起一重大波澜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妃,王妃十分生气,“大骂狂伧”。气氛一下子又紧张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几个人拿着绳索来捉他。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当年跟随王妃的婢女认出了陈弼教,报告了王妃,于是他一下子由阶下囚变成了座上客,还真的与公主结了婚!
没有好的语言,再好的故事也食之无味。《聊斋志异》用文言写成,一方面继承了文言文精炼、含蓄的优点,一方面又大量吸收民间口语,兼有生活化的长处,语言准确精练而又生动传神。
如《红玉》写冯相如与狐女红玉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
短短的几句话便把整个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视之”“近之”“招以手”“固请之”几句写冯相如,“美”“微笑”“不来亦不去”写红玉,文字简练到无法再简练的程度,内容却十分丰富,不仅写出了两个人的动作、神态,而且准确地传达出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
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了《狼》这个故事,你还记得对那只狡猾的狼的描写吗?“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多么生动传神!
郭沫若评价说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评价说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法国汉学家克罗德·罗阿说 “《聊斋志异》是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这都是对《聊斋志异》的高度赞颂。当然,受时代所限,《聊斋志异》在进步的思想内容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鬼神迷信和因果报应思想,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故事也津津乐道等等,这是我们阅读时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版本信息
半部手稿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聊斋志异》为蒲氏一生得心血所萃。作者从青壮年时代,就从事资料得搜集和写作,正如他的挚友唐梦赉在序言中所说的 “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由于作者广泛取材,于是“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从稿本所记故事情节的时间(最晚时间是清康熙四十六年的《夏雪》《化男》篇,蒲氏时年67岁)和稿本修改情况分析(除个别篇章、条目有修改外,其余大部分是誊写工整的),当是作者晚年最后的修订稿本。所以,他的儿子蒲箬等所作的祭文都说 “暮年著《聊斋志异》。”本书除《考城隍》篇首行标有“聊斋志异一卷“外,其余各册各页都没有卷次,由于稿本的历次重装和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致使本书卷数颇为混乱,如蒲立德在序中称16卷,蒲箬等“祭父文”和张元所作“墓表”均称八卷。蒲箬、蒲立德等是他的子孙,并还共同生活过一段时期,他们对前辈写作情况,应该是十分了解的,并且还目睹和长期保存了这一手稿,为什么对原稿卷数的提法,如此莫衷一是?这只能从稿子的原装和改装,以及我国古代以册作卷的习惯提法去理解。因此,为尊重作者和原稿实际情况,本书称“不分卷”是比较恰当的。本稿曾经王士祯批评。淄川人王培荀对王氏评阅经过作过介绍 “《志异》未尽脱稿时,王渔洋先生士祯按篇索阅,每阅一篇寄还,按名再索。”(见《乡园忆旧录》)至于王渔洋书评的价值如何?过去就有不同的看法,如涪陵冯镇峦说 “此书评语亦只循常,未甚搔着痛痒处,聊斋固不以渔洋重也。”(见《读聊斋杂说》)尽管如此,以渔洋先生当时在文坛所处的地位而言,有他的书评,无疑能增加《聊斋》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这部手稿能保存下来,也有它一段曲折而又艰辛的过程。稿成后,由于蒲氏家道贫寒,后裔也“无力梓成”,一直藏在家中,亲朋好友(如唐梦赉、济南朱氏等)都曾向他借抄过,后来,越传越广,竟到了“人竟传写,远迩借求”的程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莱阳人赵杲刻《聊斋志异》,就是据传抄本刊刻的。后来传至同治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价人(字硕庵),将稿本带往东北沈阳,其子英灏后供职清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曾将半部手稿借给依克唐阿阅读,依克唐阿因事赴京城不幸染病身故,又适值当时遽遭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之乱,致使其所带去的半部手稿失亡。民国廿三年(1934年)《北平晨报》曾报道过如下消息 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图书馆藏有蒲留仙《聊斋志异》原稿46卷。这是否就是那亡佚的半部手稿呢?可惜一直未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尚存的半部手稿传至民国蒲氏后裔蒲文珊,除《聊斋行乐图》(长六丈)被其叔父蒲英芳变卖外,原稿在
1948年东北西丰解放后,当地人民政府县长刘伯涛同志下乡检查土改工作时,蒲文珊乃将此手稿交给他转赠我中央文化部,归北京图书馆收藏,后又转交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全书共分八册,共四百页,除三篇序文外,尚收文237篇(重《猪婆龙》篇,《木雕美人》篇有文无题),除《牛同人》残篇外,其余各篇均散见于各种刊本、手抄本及补遗本中。本书是研究《聊斋志异》的第一手材料,从原稿可见作者的构思和修改的思想发展过程,同时也可校正各种刊印本的讹夺,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本书在民国廿二年(1933年),曾为伪满袁金铠,用珂椤版选印了其中24篇,书名《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后附有史锡华的校勘记一卷。建国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于1955年据半部原稿影印出版。
康熙抄本(残)
(山东博物馆藏)
这是直接据手稿本过录的本子,分册情况、篇目次序,与手稿本全同。文中避康熙讳,不避雍正、乾隆讳,纸张变黑发脆,显系康熙间抄本。很可能是蒲氏生前朱缃家据手稿本过录的。此本今存四整册,另两残册,共250篇。与现存半部手稿本重复者两册,即第一册、第三册(首篇为《酒虫》)。这样,在手稿本仅存半部的情况下,我们便可以窥见手稿本四分之三的原貌,有较大的校勘价值,对考察手稿本的分卷问题,也有益处。
铸雪斋抄本
乾隆十六年历城张氏铸雪斋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这是现存较完整的早期抄本之一。抄者是历城张希杰,字汉张,号练塘,铸雪斋是他的斋名。他原籍浙江萧山,落籍历城。少有才华,曾受业于泰安赵国麟。由于屡试都名落孙山,在人生的坎坷道路上,历尽艰辛,曾撰“铸雪斋赋”,以发泄其功名不就、郁郁不得志的悲愤。这个本子就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晚年据朱氏本抄录的。历城朱氏(也有称济南朱氏),是清初名宦朱宏祚、朱纲的家族,朱缃与蒲松龄关系密切,在诗词上时相唱和,蒲氏本人还亲自到过朱府。朱氏早期曾有过《聊斋志异》的抄本,后来亡佚。雍正元年,朱氏又通过张元的儿子张作哲(字仲明)借得原稿抄录了一个本子,书中有署名“殿春亭主人跋”,详记此书抄写经过。张希杰与朱氏后裔关系也不错,能借到抄本过录那是很自然的。由于朱氏抄本源出手稿,在稿本仅存半部、朱氏抄本又亡佚的情况下,它无疑是研究《聊斋志异》的重要参考资料。卷首除有原稿三篇序外,还有渔洋老人王士祯、昆仑外史张笃庆、橡村居士朱缃、练塘渔人张希杰以及寄庐氏董元度等的题辞,卷末附有殿春亭主人跋和张氏自跋。全书共分12卷,收文488篇,其中有目缺文14篇,比原稿增补了近一倍,也较后来的赵氏青柯亭刻本多出49篇,在文字和各篇的编排次序上,与稿本基本一致。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曾据此本影印出版。
二十四卷抄本
旧抄本二十四卷本(山东人民出版社藏)
此书是佚名氏抄写的二十四卷本。在早期流传的抄本中,只有八卷、十二卷和十六卷本,未见有二十四卷本。这个抄本是1962年在淄博市周村附近首次发现的。全书收文474篇,在文字和篇目上,与铸雪斋抄本比较,均有不同。文中避乾隆帝“弘”字讳,另据其它材料推断,这个手抄本可能抄于乾隆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也不排除是清道光同治年间据乾隆本过录,确切的抄写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确定。由于它是一个珍贵难得的抄本,为研究《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1980年由山东齐鲁书社胶版影印出版。
黄炎熙选抄本
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本书亦为早期传抄本之一。扉页左题 淄川蒲留仙先生著,中篆书大字款 聊斋志异。右下题 榕城黄氏选尤。原书共分12卷,现存卷一、卷三至十一共10卷,每卷目录下均署 “古闽黄炎熙斯辉氏订”九字,据说此书原为山阴谢桐生收藏,咸丰年间携书入川。内有《猪嘴道人》、《张牧》、《波斯人》三篇为他本所无。
清初抄本《异史》
这是《聊斋志异》的一个别书名。《聊斋志异》究竟有没有别名?据青柯亭本“刻聊斋志异例言”记载 “本编初稿名鬼狐传。后先生入棘闱,狐鬼群集,挥之不去。以意揣之,盖耻禹鼎之曲传,惧轩辕之毕照也。归乃增益他条,名之曰志异”。可能,从初名“鬼狐传”到定名“聊斋志异”,这其中还有一个过程。原书不少篇章后有“异史氏曰”,这是蒲松龄的自称。如在“张诚”篇后有 “异史氏曰 ‘余听此事至终,涕凡数堕。。’冯镇峦评曰 ‘柳泉善堕,柳泉至性为之也。。’”但《异史》是否真是《志异》别名。现尚无确凿证据。本书封面左题 “康熙巳未”;中题 “异史”;右下题 “聊斋焚余存稿”。各卷卷端书名均题“异史”。前有康熙己未紫霞道人高珩序,首句题 “史而曰异。。”。继有壬戌唐梦赉序及聊斋自序、高凤翰跋。卷末有王士祯、张笃庆、朱缃题诗。全书分18卷,收文484篇,虽较张氏铸雪斋抄本少数篇,但该本有目缺文14篇,此本独全。文中胤、真,皆避讳缺笔。原书解放后由北京中国书店购得,后下落不明。
青柯亭刻本
乾隆三十一年赵起杲青柯亭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等藏)此书乃现存最早的刊本,但它距作者蒲松龄殁后已整整半个世纪。初刻者为赵起杲(字清曜,山东莱阳人),续刻乃知不足斋主人鲍廷博。其时赵清曜官浙江睦州州判,采集了郑方坤(字荔芗,闽人,曾官兖州、沂州知府)、周季和(闽人,曾肄业于济南泺源书院)等人收藏的抄本编排刻印。然工未竣而赵氏病故,其弟臯亭邀鲍廷博继其业始成。原据底本为16卷,经过选辑釐为12卷,后来赵氏又感未能窥全豹为憾,“再阅其余,爱莫能舍,遂续刻之”。最后,仍刻为16卷。可能由于这个原故,致使该本与稿本、铸雪斋印本,在全书目次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动。全书共收文425篇(比铸雪斋本少49篇,但可补其缺者5篇),篇目虽然不算完整,然而重要的名篇,都已囊括在内。在文字上,与稿本相比,个别地方虽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仍不失其原意,基本相同。因是初刻,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致使后来的各种印本,纷纷据以评、注和翻刻。就青柯亭本而言,前后经过几次修改翻刻,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本子,且较容易混淆,现将几种版本举例如下
(一)青柯亭初刻本。本书扉页上款题 “淄川蒲留仙著”,中款大字隶书 “聊斋志异”,下款题 “青柯亭开雕”。卷首有余集序、赵起杲序,次有高珩序、唐梦赉序,继有聊斋自志、淄川县志聊斋小传、刻书例言、16卷总目;卷末有乾隆五年蒲立德识语。半页19行,行21字,小黑口,左右双边。
(二)杭州油局桥陈氏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相同,扉页题 “乾隆乙己年重镌、青柯亭藏版。”在卷首余集序末页刊 “杭州油局桥陈氏刊”一行小字,另在唐梦赉序言之后、诸家题辞之前,刊有“得闲居士鲍廷博的《刻聊斋志异纪事》”,此文详记本书刊刻的经过。(三)乾隆乙卯重刻本。这个本子行款、边栏和初刻本也完全相同,扉页上也有“青柯亭藏板”标记,但没有鲍氏“刻聊斋志异纪事”一文,也没有“杭州油局桥陈氏刊”字样,只是在卷五第九、十两页的版心下刻有“乙卯重刊”四个小字。(四)还有一个本子,从内容、形式、字体等方面与乙卯重刊本一致,只是没有“乙卯重刊”几字而已。上述几个本子,书的形式大体相同,但内容已有差异,有个别篇目,甚至彼此不同,如一本有《夏雪》而无《蚰蜒》,而另一本却有《蚰蜒》而无《夏雪》,还有的本子文目不全,有少文缺目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如不细加鉴别,是很容易统统误认为“青柯亭本”的。
何守奇评本
(北京图书馆藏)此书是以青柯亭本为基础的评本,评者何守奇,广东南海人(生平待考)。原书前有唐梦赉、赵起杲、高珩序,赵本刻书例言、聊斋自志、聊斋小传,继有王士祯、张笃庆、朱缃等人题辞,卷末有蒲立德跋,独未有何守奇序跋。全书共16卷,版心下刻“知不足斋原本”,可知其是青柯亭本的体例。扉页左题 道光三年新镌,中款 批点聊斋志异,右下题 经纶堂藏板。此书后在道光十五年,又由天德堂重刻,版心下亦镌“知不足斋原本”。并有道光己未绣谷杨慎修题辞。
吕湛恩注释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这是头一个为《聊斋志异》作注本。注者吕湛恩未见史籍记载,但可从梁溪蔡培的序中略知其梗概 吕湛恩,字叔清,号坦垒居士,山东文登人,髻年应试受知于阮芸台先生,补博士弟子员,因屡不第,遂立志为“聊斋”作注,以发其抑郁之气,历三年而书成(即道光五年)。吕注止于考证章句典据,而不评文字的工拙。如书中人物的简历、词条的旨意和出处、某字的音读字义等等,这对阅读者,大有裨益。该本注释较详,尤其山左的人和事,盖其为当地人之故。其注有讹误或有应注而未注之处。此本只刊注释,不载原文。未几,魁文堂又增注补一卷重刻。延至道光二十三年广东五云楼始将吕注与原文合刻,道光二十六年,三让堂又重刻之。吕氏注本影响较大,后来诸家坊本多采用其注刊刻。光绪初年,铁城广百宋斋和上海同文书局、鸿宝斋等又继出绘图本。
何彤文刻何垠注释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这是继吕氏注之后第二个注释本。何垠字地山,江宁人,生平不详,据陈元富序云 “何君擅文思杰笔,多精言,每咏必示之,好书必竟读,最爱词。”何垠为什么作注,在他的自序中也有说明 “读聊斋志异,即以无注释为憾,嗣见吾友亦言,用择其一二易知者,勉为考订,游幕中岁月五,集成卷帙。”何注兼重音读,这比吕注又进了一步。但是,也因何垠未见到吕注本,所以,书中有注重的地方。何、吕两人注释,各有特点和长处,惟吕注毕竟比何注详细,因而何注本翻刻不多,流通也不太广。本书分上下栏,上栏注释,下栏原文。前有何垠、沈道宽、陈元富等序,还有何彤文跋,扉页题 道光己亥,板存花木长荣之馆。故又有称 花木长荣之馆刻本。
但明伦评朱墨套印本
(山东省图书馆等藏)
这是继王、何之后又一评本。但明伦,贵州广顺人,其传见《广顺州志》。书中自序,他在嘉庆二十四年入“词垣,先后典楚浙试”,并曾在两淮运署做过官,因读《聊斋志异》,不忍释手,遂“取是书随笔加点,载以臆说,置行箧中,为友人王萲堂等见而使之,谓不独揭其根柢,于人心风化,实有裨益。嘱付剞劂未果。兹奉命■任江南,张桐厢观察、余瀛仙主政,叶素庵孝廉诸友,复怂惥刊布,以公同好”。全书卷数篇目,依原赵氏青柯亭本,并以墨印正文朱印评语两色套印,更显条理清晰。但评历为人们重视,影响较大,后来印本,多所翻刻。此书虽刻印于道光,后两遭兵燹,失落颇多。咸丰初,穆棣园曾补版校订之。
四家合评三色套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等藏)
本书首次汇刻王士祯、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四家评语于一本。王、何、但三家评已志于前,惟冯评未见披露。冯镇峦,字远村,四川涪陵人,据喻焜序介绍,他曾“一官沈黎,寒毡终老”,大概也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文人,曾著有《晴云山房诗文集》、《红椒山房笔记》、《片云诗话》等刊行于世。冯氏作评于嘉庆二十三年,其自称 “予尝评阅数过,每多有会心别解,不作泛泛语,自谓能抓着作者痛痒处。”他作评的方法也很奇特,“每饭后、酒后、梦后、雨天、晴天、花天、或好友谈后、或远游初归,辄随手又笔数行,皆独具会心,不作公家言”。冯氏还写有《读聊斋杂说》一文,对“聊斋”其书和各家评论,作了全面、概括的论述。后来,曾有人对比评论 “渔洋评太略,远村评太详,渔洋是批经史杂家体,远村似批文章小说体,言各有当,无取雷同。然聊斋得远村批评一番,另长一番精神,又添一般局面。”冯氏作评后,甚得建南黄观察赏识,曾想刊行而未成,后仅以传抄的形式在四川一带广为流传,直至光绪十七年,始为合阳喻焜汇四家评于一本而刊行之。全书共为16卷,书分上中下三栏,上中二栏刊评语,下栏刊正文,前有“合阳喻氏校刊”牌记,光绪末年,重庆一得山房又据此本重刻。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或简称为“三会本”、张友鹤著,收录491篇,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四册,后又曾相继出过上下二册的精装本以及普及本等。
张友鹤先生以半部手稿本和铸雪斋抄本为主要底本详尽会校、会评和会注的“三会本”,为《聊斋志异》的研究起了开创性作用。上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便备受学者专家和读者的关注,迄今此一版本仍有相当参阅价值。限于时代条件,当时未有机会见到后来发现的二十四卷抄本以及更全和更为接近原稿的《异史》,因而此一版本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显露出来。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朱其铠著,三册,494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后曾多次印刷。
朱其铠六十年代初开始整理、研究《聊斋志异》,曾参加当时山东省所承担的研究项目“聊斋志异选注”的校勘 和注释工作;后来,完成的书稿毁于“文革”。十年动乱后,重新对《聊斋志异》作选编评注和全书整理工作,先后整理出版《聊斋志异选》(合作)和《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主编)两部书稿。1984年出版的选注本,选录长文百篇,每篇作祥注、简评。1989年出版的全注本,注文约八十万字,其底本和校本 均用抄本,个别文字参校刻本,较之“三会本”,计增补“异史氏曰” 八条,增补“附则”三条(至今修订版又新增一条),全书共收494 篇,附录佚文四篇(修订版改为三篇)。《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是建国后,《聊斋志异》第一个全新注本,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
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任笃行会校会评,三册,精装,山东齐鲁书社2000年出版。
聊斋志异动物文言文故事注释解释
1. 聊斋志异中人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译文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危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地冲向(狮猫)。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力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肚子鼓起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上的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 *** 。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 唉!那种不用 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万历 明神宗的年号(公元1573--1620年)。
制 制服。 辄(zhé) 总是。
适 恰好。 阖(hé) 关。
潜 暗中。
逡巡(qūn) 犹豫不决的样子。这里指小心翼翼。
不啻(chì) 不止,不只。 既而 一会儿。 龁(hé) 咬
万历 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等 相等
阖(hé) 关闭,合拢。
扉 门扇。
逡(qūn)巡 有顾虑而徘徊或退却。
啻(chì) 仅,只。
硕(shuò ) 大。
掬(jū ) 双手捧取。这里指用双爪抓住。
龁(hé) 咬。
惰 疲倦
匹夫 指那些单凭个人勇力意气用事的人。
按剑 握着剑柄。准备拼杀的姿态。
适 恰逢
然 这样
适 恰逢
啖食 吃
辄 立即,就
启 打开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猫鼠相斗,说明了宁斗智不斗力的道理。敌疲我打,后发制人,是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策略。
中心
狮猫能够战胜大鼠,因为它随时注意到斗争的条件,知道对方势盛,不可力斗,故意示人以弱,一 味闪避;待到对方筋疲力尽,时机来了,才全力出击,向其要害爪口并施 , 终 於咬碎老鼠的头部。这说明了做事要运用智谋,不能单凭意气、勇力做事。
2.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牧竖》的注释
《牧竖》①点读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②。各登一树,相去③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④,意甚仓皇⑤。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⑦。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⑧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⑨,始望见之;乃舍此趋⑩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补充注释]
①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谋分捉之 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
③去 距离。
④入穴失子 进到窝里,发现两只小狼丢了。
⑤意甚仓皇 神情非常惊慌。
⑥嗥(háo) 狼的叫声。
⑦号(háo))且爬抓 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
⑧致 招引。
⑨四顾 四面张望。
⑩趋 快走。
跑(páo) 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 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
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僵 僵硬。
绝 断。
[阅读点拨]
这篇小小说堪称精炼与生动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牧童充分利用狼的心理与弱势,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成功,充分彰显了智慧的力量。
[参考译文]
两个牧童进山来到狼穴,洞穴中有两只小狼,(他们)谋划好并分别捉住了其中的一只小狼,然后他们各自爬上一颗树,相距几十步。不一会儿,大狼进入洞穴,发现幼狼丢失了,神情很是惊慌。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故意使它嚎叫,大狼听见声音仰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其中一个童仆又在另一颗树上使小狼急促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望见它,就丢下这棵树跑向那边,奔跑号叫和前面一样。开始那树上的狼又嚎叫起来了,大狼又转而奔向它,嘴里不停地嗥叫,脚不停地奔跑。经过几十次往复,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弱了,后来奄奄一息僵卧(地上)。过了很久,便不动了。牧童下来看它,发现它的气已经断了。
3. 聊斋志异文言文和解释,多些,谢谢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 “病乎?”曰 “饿耳。”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 “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 “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 “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 “将何作?”答曰 “将助采樵。”
问 “谁之使?”曰 “我自来耳。”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 “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 “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
师曰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归谓诚曰 “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 “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
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 “汝杀吾儿,欲劙○4颈以塞责耶!”讷呻云 “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
讷遂不食,三日而毙。村中有巫走无常者,讷途遇之,缅诉曩苦。
因询弟所,巫言不闻,遂反身导讷去。至一都会,见一皂衫人自城中出,巫要遮代问之。
皂衫人于佩囊中检牒审顾,男妇百余,并无犯而张者。巫疑在他牒。
皂衫人曰 “此路属我,何得差逮。”讷不信,强巫入内城。
城中新鬼、故鬼往来憧憧,亦有故识,就问,迄无知者。忽共哗言 “菩萨至!”仰见云中有伟人,毫光彻上下,顿觉世界通明。
巫贺曰 “大郎有福哉!菩萨几十年一入冥司拔诸苦恼,今适值之。”便捽讷跪。
众鬼囚纷纷籍籍,合掌齐诵慈悲救苦之声,哄腾震地。菩萨以杨柳枝遍洒甘露,其细如尘;俄而雾收光敛,遂失所在。
讷觉颈上沾露,斧处不复作痛。巫乃导与俱归,望见里门,始别而去。
讷死二日,豁然竟苏,悉述所遇,谓诚不死。母以为撰造之诬,反诟骂之。
讷负屈无以自伸,而摸创痕良瘥。自力起,拜父曰 “行将穿云入海往寻弟,如不可见,终此身勿望返也。
愿父犹以儿为死。”翁引空处与泣,无敢留之,讷乃去。
每于冲衢访弟耗,途中资斧断绝,丐而行。逾年达金陵,悬鹑百结,伛偻道上。
偶见十余骑过,走避道侧。内一人如官长,年四十已来,健卒骏马,腾踔前后。
一少年乘小驷,屡视讷。讷以其贵公子,未敢仰视。
少年停鞭少驻,忽下马,呼曰 “非吾兄耶!”讷举首审视,诚也,握手大痛失声。诚亦哭曰 “兄何漂落以至于此?”讷言其情,诚益悲。
骑者并下问故,以白官长。官命脱骑载讷,连辔归诸其家,始详诘之。
初,虎衔诚去,不知何时置路侧,卧途中经宿,适张别驾自都中来,过之,见其貌文,怜而抚之,渐苏。言其里居,则相去已远,因载与俱归。
又药敷伤处,数日始痊。别驾无长君,子之。
盖适从游瞩也。诚具为兄告。
言次,别驾入,讷拜谢不已。诚入内捧帛衣出进兄,乃置酒燕叙。
别驾问 “贵族在豫,几何丁壮?”讷曰 “无有。父少齐人,流寓于豫。”
别驾曰 “仆亦齐人。贵里何属?”答曰 “曾闻父言属东昌辖。”
惊曰 “我同乡也!何故迁豫?”讷曰 “明季清兵入境,掠前母去。父遭兵燹,荡无家室。
先贾于西道,往来颇稔,故止焉。”又惊问 “君家尊何名?”讷告之。
别驾瞠而视,俯首若疑,疾趋入内。无何,太夫人出。
共罗拜已,问讷曰 “汝是张炳之之孙耶?”曰 “然。”太夫人大哭,谓别驾曰 “此汝弟也。”
讷兄弟莫能解。太夫人曰 “我适汝父三年,流离北去,身属黑固山半年,生汝兄。
又半年固山死,汝兄补秩旗下迁此官。今解任矣。
每刻刻念乡井,遂出籍,复故谱。屡遣人至齐,殊无所觅耗,何知汝父西徙哉!”乃谓别驾曰 “汝以弟为子,折福死矣!”别驾曰 “曩问诚,诚未尝言齐人,想幼稚不忆耳。”
乃以齿序 别驾四十有一,为长;诚十六,最少;讷二十二,则伯而仲矣,别驾得两弟,甚欢,与同卧处,尽悉离散端由,将作归计。太夫人恐不见容。
别驾曰 “能容则共之,否则析之。天下岂有无父之人?”于是鬻宅办装,刻日西发。
既抵里,讷及诚。
4. 要《聊斋志异》的文言文体最好带有注释,翻译为现代文的也行
耿不自知其死,出门,见小车十余两,两各十人,即以方幅书名字,粘车上。
御人见耿,促登车。耿视车中已有九人,并己而十。
又视粘单上,己名最后。车行咋咋,响震耳际,亦不自知何往。
俄至一处,闻人言曰 “此思乡地也。”闻其名,疑之。
又闻御人偶语云 “今日【算刂,音chuan1,斩、断】三人。”耿又骇。
及细听其言,悉阴间事,乃自悟曰 “我岂不作鬼物耶?”顿念家中,无复可悬念,惟老母腊高,妻嫁后,缺于奉养;念之,不觉涕涟。又移时,见有台,高数仞,游人甚夥;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台”。
诸人至此,俱踏辕下,纷然竞登。御人或挞之,或止之,独至耿,则促令登。
登数十级,始至颠顶。翘首一望,则门闾庭院,宛在目中。
但内室隐隐,如笼烟雾。凄恻不自胜。
回顾,一短衣人立肩下,即以姓氏问耿。耿具以告。
其人亦自言为东海匠人。见耿零涕,问 “何事不了于心?”耿又告之。
匠人谋与越台而遁。耿惧冥追,匠人固言无妨。
耿又虑台高倾跌,匠人但令从己。遂先跃,耿果从之。
及地,竟无恙。喜无觉者。
视所乘车,犹在台下。二人急奔,数武,忽自念名字粘车上,恐不免执名之追;遂反身近车,以手指染唾,涂去己名,始复奔,哆口坌息,不敢少停。
少间,入里门,匠人送诸其室。蓦睹己尸,醒然而苏。
觉乏疲躁渴,骤呼水。家人大骇,与之水,饮至石余,乃骤起,作揖拜状;既而出门拱谢,方归。
归则僵卧不转。家人以其行异,疑非真活;然渐觇之,殊无他异。
稍稍近问,始历历言其本末。问 “出门何故?”曰 “别匠人也。”
“饮水何多?”曰 “初为我饮,后乃匠人饮也。”投之汤羹,数日而瘥。
由此厌薄其妻,不复共枕席云。
5. 《聊斋志异》狼三则翻译、注释及分析
[编辑本段]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
屠即径归。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勾。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白银呢。于是由于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编辑本段]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夫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企图在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夫。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诈骗手段能有多少?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编辑本段]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 请参考 /view/98564。
6. 聊斋志异文言文字词及翻译
1、尚 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 居为奇货(积,储存。) 3、比 宰严限追比(追征) 4、啻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比) 5、造 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 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
7、庠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 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 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二、通假字 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三、一词多义 1、责 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 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 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 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 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 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 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 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 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 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 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 ③成然之(动词,认为……是对的) 7、售 ①久不售(动词,考取) 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 ①后岁余(名词,年) 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四、词类活用 1、岁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 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辄倾 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 5、然 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是对的) 6、笼 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8、高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 9、力 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 10、疏 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 11、奇 益奇之(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12、裘马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 13、劣 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游侠儿 ①古义 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②今义 行侠仗义的人。 2、少年 ①古义 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 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六、句式 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 2、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被动句)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 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 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 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 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 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 七、难句翻译 1、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 (这画)岂不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吗? 2、成以其小,劣之。
译 成名因为它太小,认为不好。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译 (成名)一出门,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 4、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
译 只有这个成家的人,因为胥吏侵耗而贫穷,又因献上蟋蟀而富有,他穿皮衣,骑骏马,意气扬扬1.俟暮夜问诸神 俟 等,等到。 2.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 只是。
3.内外动息俱冥 俱 都,一并。 4.似一婢答云 云 说。
5.俄闻帘钩复动 俄 一会儿。1.囊 一种口袋。
2.俟 等待。 3.絮语 连续重复说话。
4.煞 表示极度。5.溢 水漫出来。
此指路特别远 6.戢戢 拟声词。 7.曼 长。
8.苗裔 后代。 9.市廛 集市。
廛,古代一户人家所占的地方。10.俟暮夜问诸神 俟 等,等到。
11.倾耳寂听,但窃窃语 但 只是。 12.内外动息俱冥 俱 都,一并。
13.似一婢答云 云 说。
7. 聊斋志异中的恶妇化猪文言文的翻译
恶妇化猪的故事出自聊斋的《杜小雷》翻译如下
一天,杜小雷要外出,买了肉给妻子,要她给母亲做水饺吃。妻子最忤逆不道,切肉时,将屎克螂杂在肉里。母亲吃水饺时,觉得味道恶臭,不能下咽,便藏起水饺来,等儿子回家。杜小雷回来后,问母亲 “水饺好吃吗?”母亲摇摇头,拿出水饺来给儿子。
杜小雷掰开水饺一看,见馅里有屎克螂,大怒,想责打妻子,又怕母亲听见,便上床想办法。妻子问他,也不说话。妻子心中有愧,在床下徘徊,不敢上床。过了很久,听到很粗的喘气声。杜小雷躺在床上叱骂道 “还不睡觉,想挨揍吗?”床下却没有一点动静。
起来点亮蜡烛察看,见一头猪在床下;仔细看看,猪的两脚还是人脚,才知道妻子变成了猪。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命将猪拴了去,在城四门游街,以告戒众人。谭薇臣亲眼见过这事。
《杜小雷》原文
杜小雷,益都之西山人。母双盲。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 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
母觉臭恶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 “馎饦美乎?”,母摇首,出示子。 杜裂视,见蜣螂,怒甚。入窒,欲挞妻,又恐母闻。上榻筹思,妻问之,不语。
妻自馁,彷徨榻下。久之,喘息有声。杜叱曰 “不睡,待敲扑耶[5]!” 亦觉寂然。起而烛之,但见一豕,细视,则两足犹人,始知为妻所化。邑令 闻之,絷去,使游四门,以戒众人。谭薇臣曾亲见之。
扩展资料
《聊斋志异》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从此以后,文言小说就雄风难再了。《聊斋志异》之后,虽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但已难成气候。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畅销书。文言小说也因此出现了再度蔚兴的局面。
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是传奇体为主的笔记小说,大都作品都是模仿《聊斋志异》之作。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不及《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后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 “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国内深远,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
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