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血管瘤 朱迅 血管瘤
患癌央视主持人有6位已经去世,为什么只有朱迅抗癌成功?
7位知名主持人身患癌症,其中有6位抗癌失败,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是罗京,2009年因淋巴瘤离世, 48岁;王欢,2013年因癌症离世,42岁;方静,2015年因胃癌离世44岁;肖晓琳,2017年因直肠癌离世,55岁李咏,2018年因癌症去世,50岁;赵忠祥, 2020年因鳞状细胞癌离世, 78岁。7位患癌央视主持人,6位永远离开,朱迅为什么可以抗癌成功
1973年,朱迅出生在北京,17岁时独自远赴重洋去日本留学,2000年,朱迅学成归来,进入央视工作,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迅速成为央视的“综艺一姐”,然而,就在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时候,2007年她被查出了甲状腺癌!
第一次患癌,艰难走出
命运总是喜欢磨苦难的人,或许是因为每天高强度的生活拖垮了身体,或许是每天压抑的心情憋坏了她。朱迅收到一张“血管瘤”的化验单,被医生明确告知这是不能拖得病。恍若晴天霹雳,对这样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来说,这是一次重大打击。在最初几天,她每天昏昏沉沉,仿佛来了日本后就没有顺心如意过,但想着自己还有大好年华,她还是振作了起来。可是钱,还不够多,只能咬咬牙选择了一家私人医院。
但就是这么倒霉,小医院的医生显然能力不行,第一次手术失败了,没能切除干净。为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第二次手术时选择了正规大医院,才让身体没有落下严重的后遗症。
可能是第一次手术没有将病灶切除干净,使她再次患癌时,拿出了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去积极配合治疗。可能也是因为有着两次手术的悲惨经历,所以在第二次得癌时有了足够坚定的信念去面对可能失去声带的手术。
祸不单行,在第二次做手术后,又因为术后康复期错过了国立大学的考试,虽说已经通过了一所私立大学考试,但也要足足120万的天价学费。朱迅不甘心没有学成就回国,于是为了筹到自己的学费,她只得选择拖着病体继续打工,多少次撕裂了伤口,还是只能继续端着盘子。
幸运总会眷顾有毅力的人,大三时,朱迅获得了NHK的面试机会,朱迅本意只是去应聘清洁职位,可意外获得了成为《中国语讲座》主持人的机会。
或许就像她被叫“朱迅”,又经常被误写为“朱讯”一样,她的命运仿佛和通讯传媒绑定在了一起。朱迅像第一次“触电”时一样,主持人天赋大爆发,随之而来的节目收视率飙升,被五十万人称作“朱先生”。
有了自己的节目,自己的经纪人,在各路电视台里打拼。但是在这样充满诱惑的社会中,朱迅没有被大笔大笔的金钱所蒙蔽,没有和其他人一样选择要钱不要命的工作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她会选择挂掉经纪人要求更多工作安排的电话。
忙里偷闲,去世界各地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或许就是因为长期的旅行,使朱迅的心态更加开朗。由此当她再次面对癌症时,才可以从容应对,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来以最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癌症。
父亲患癌,被告诫“淡泊名利”
17岁离开祖国求学,当初的人脉早已消失,但就像当初断然放弃星途那样,她又选择了放弃。不过这次和上次有些不一样,上次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这次是为了回去报效祖国。这次自然也是场冒险,毕竟回国之后的事情在最开始也不是顺心如意的。
此时的她能够放下在日本苦心经营的所有,就像是以后得癌时在身体和事业中果断选择了身体一样。可以说从始至终,朱迅就没有把名利看得太重,既然不看重名利,当然就能够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理去做出选择,当然这也许还有一些来自朱迅父亲的原因。
2002年3月,父亲住进了医院,复诊结果是结肠癌,这个消息可以说是天意弄人,就像朱迅一样,她父亲也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后父亲虽然很快恢复了活力,但仅仅六天后父亲又被送进了病房;第二次手术,在监护病房里受病魔折磨。
作为父亲,他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将她叫到床头让她“淡泊名利”,又送她三本《邓小平文选》。不难看出,朱迅的父亲不希望女儿和他一样劳累,希望她注意身体,不要重蹈覆辙。
长期的高负荷工作已经使得身体吃不消了,而从事传媒这样时常昼夜颠倒的行业,时间久了、压力大了自然会有些病痛。自己现在所遭受的苦难自己再清楚不过,自然不希望在孩子的身上重演,这是一个父亲最朴素的祈愿。
第二次患癌,看破红尘
可惜天不遂人愿,2007年,正是朱迅事业红火的时候,突如其来的甲状腺肿瘤又结结实实吓了她一跳。换做其他人可能会自怨自艾,不停地问什么像“为什么是我?”这样的问题,可她是朱迅,她想的是“为什么不是我?”
朱迅回想起自己父亲的嘱托,还有那段在日本得过血管癌的经历,当时这么困难的情况都挺过来了,就更没有理由在这里退缩。其实说不害怕也是假的,朱迅不是不知道甲状腺肿瘤的切除可能会影响声带,而声带对一个主持人来说又算得上是安身立命之本。
她选择和父亲一样,直面病魔
在手术完成后,朱迅发现自己还能发出声音,虽然很微弱,微弱到自己都不太能听清,但总归声带还在。当朱迅问医生她还能活多久,医生答道“一辈子”。是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病魔时,病魔也会退缩。
在朱迅心中,对待功名利禄现在便只是云烟,经历过生死,在病床上,她的脑子里浮现的就只有亲人朋友,她认为死神能够带走的也只有这些。那些平时所谓的财富,每个人都只是保管者,而家人朋友这些才是真正的财富,扎根在灵魂深处,是她活下去的信心。
回想多年以前,她曾经做过两次手术,第一次就是因为有了犹豫才使得手术没能成功,反而要付出的代价更大。有些错,犯一次就让足够让人记忆深刻,自然不会犯第二次一样的错误。如今的她很明白,对付癌症必须得拿出百分百的重视,否则它就会折磨自己很长一段时间。
更何况,2007年的她已经不是在日本时的她了,当时她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依靠,还得拖着病体勤工俭学,而现在她有了丈夫孩子,无论出什么事,都有人在身边陪着,和她一起面对。
癌症康复以后,总有那么一些有心人喜欢拿她两次患癌的事情做文章,说她癌症又复发了。只是对于一个可能夺去自己性命的癌症都不怕的人来说,区区流言蜚语又怎么能对她造成伤害。对于这些有心人,照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要活到九十岁来打他们的脸”。
保持积极的心态
朱迅也在自己的书《阿讯》中写道 “以病为师,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在治疗癌症期间,朱迅并没有被病魔吓倒,也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用积极的态度来治疗疾病,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情,正是因为这个心态,也帮助她战胜了疾病。有专家认为,乐观的心态也是对抗癌症最有力的武器,临床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因严重的不良情绪而加速死亡的速度,在抗癌的过程中,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从而抑制病情的发展。
热爱健身,保持运动
众所周知,朱迅非常喜欢运动,到现在已经是接近50岁的人,还能够完成一些空中高难度的瑜伽动作。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激活体内的免疫细胞,调整骨再生的网络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癌症病情的发展。
其实,癌症并不可怕,也并非是不可战胜的绝症,不论是面临什么样的疾病,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接受治疗,相信很快就可以痊愈。
朱迅 抗癌14年,7次上春晚,含泪思念独居国外不回家的85岁母亲
30年前,17岁的朱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患上血管癌。
学费和手术费都是靠她在课余时间端盘子、刷马桶挣来的。
她一个人进手术室,一个人在病房休养。
打了好几次电话,在日本工作的妈妈,才来医院陪了她半个小时。
收入颇高的妈妈只提来半个西瓜。
妈妈就像邻居一样,还没聊几句话,就找借口走了。
只留下朱迅一个人在病房哭泣。
她疼得连西瓜子都吐不出来。
那半个西瓜就是她一天的伙食。
从那时候起,她开始记恨妈妈。
妈妈是老师,爸爸是新华社副总编辑。
朱迅从小就知道自己家的生活条件比别人要好很多。
从小到大,她一直是锦衣玉食,从没有为钱发过愁。
但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不问问自己 “钱够不够?做手术痛不痛?”
妈妈为什么对自己这么狠心?
甚至在妈妈退休以后,宁愿一个人跑到国外租房住,也不愿留在国内和她一起生活。
任凭朱迅怎样挽留,怎样伤心落泪,妈妈都不回头看她一眼。
而多年以后,妈妈给出的答复更让朱迅难以接受。
01
朱迅1973年出生在北京。
家里有三个孩子。
上面有两个姐姐,
朱迅是老三。
大姐姐叫朱迅红,
二姐姐叫朱迅方,
等到她这的时候,妈妈以为会是个男孩。
所以很早就起好了名字“朱迅东”。
连起来正好是“东方红”。
奈何生下来的是个女孩。
期盼已经的“东”只能被遗憾摘掉。
或许,从朱迅出生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对她有些许失望。
爸爸和妈妈都是高知分子。
朱迅家里的生活条件比同龄人要好很多。
但是她的童年却一点都不开心。
虽然没有为钱发过愁,但是她缺少父母的关爱。
她经常疑问 “妈妈到底爱不爱我?”
爸爸妈妈工作忙,很少回家。
她从小就在姥姥身边长大。
一年回家的次数五个手指都能数过来。
有一天,妈妈带着三个女儿去机场接爸爸回家。
朱迅看见爸爸拖着行李走出来,她心里没有并不开心。
反倒对这个男人有抵触。
她对眼前这个男人既熟悉又陌生。
整个童年她对爸爸的记忆都是这样。
不过也正是因为爸爸,才让她知道“主持人”这个职业。
14岁的时候,朱迅在爸爸的带领下去少儿频道主持《我们这一代》节目。
爸爸妈妈和导演田壮壮认识。
所以田壮壮导演跟妈妈联系想让大女儿来电影里客串一下。
田壮壮找朱迅妈妈要大女儿照片。
妈妈一时之间没找到大女儿的单人照。
顺手拿起一张全家福给田壮壮看。
田壮壮一眼就在照片里看见小女儿朱迅。
当即改主意把大女儿换成小女儿。
就这样在阴差阳错下,朱迅出演人生中的第一部影视剧《摇滚青年》。
朱迅在《摇滚青年》里的装扮让她一改往日乖乖女形象。
个性、有态度、爆炸头。
这部电影播出后朱迅成为小有名气的童星。
朱迅一夜之间成为学校的红人。
粉丝把告白信寄到学校。
每天都有很多男生在门口等她放学。
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差点让朱迅失去理智。
“出名要趁早”
让朱迅打起做演员的主意。
妈妈也跟随前往。
两个姐姐也都在国外读书。
这时,朱迅想起田壮壮导演说的话
想到这,朱迅就打消当明星的念头。
她打算去日本留学,
这样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多些相处机会。
她满怀期待地告诉爸爸妈妈这个想法。
可却被妈妈泼了一头冷水。
妈妈跟朱迅说
这句话让朱迅很不解,家里并不缺钱,为什么对我要这么严苛?
不过朱迅从小就是个有思想的女孩,
她没有因为妈妈一句话就打退堂鼓。
“十七岁之前,我以柔为主;十七岁之后,便以韧为根。”
在此之前,朱迅从来没有体会过“穷”。
更不知道没钱的生活是什么样。
就这样,对留学生涯满怀憧憬的朱迅,独自一人踏上前往日本的飞机。
02
到了日本之后,妈妈没有和朱迅相聚。
妈妈只支付了朱迅一个学期的学费。
一分钱的生活费都没有给她。
朱迅要想生活下去,必须自己打工赚钱。
不想影响课程的朱迅只能在课余时间去打零工。
因为朱迅刚到日本,还无法用日语和别人交流。
所以她的第一份工作不用和别人打交道。
是在一栋高档写字楼里刷马桶。
朱迅看到老员工蹲在马桶边上,用抹布一点一点擦掉溅出来的排泄物。
这一刻,她只想呕吐。
但是为了挣钱,她只能咬着牙做下去。
她学着老员工的姿势,带着手套,把垃圾桶里的脏东西一点一点抠出来。
再用抹布把卫生间里里外外每个角落擦到一尘不染。
有时候,她还要把手伸进去掏厕所。
这些她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有一天朱迅不小心打翻一个水桶,
这时进来一位打扮很体面的太太。
朱迅怕她滑到,所以下意识用手搂住她的腿。
但是她的手套弄脏了太太的裙摆。
眼看太太脸色大变,
另一旁打扫厕所的“欧巴桑”赶紧跑过来,
她用手不停的往下按朱迅的头,让她给太太道歉。
而这位欧巴桑戴着的手套是刚刚掏完厕所的。
此时的朱迅已经毫无尊严。
书香世家出生的小公主,在这一刻第一次体会到生活的无奈。
她一个人躲在卫生间的角落。
委屈和泪水再也忍不住。
经过这件事之后,她告诉自己必须学好日语,尽快换份工作。
3个月后,朱迅已经可以简单的用日语跟人交流。
于是,她立马辞去擦马桶的工作。
然后她来到餐厅洗盘子。
这份工作比擦马桶要好很多。
所以她很珍惜这份工作。
每次一下课她就会准时跑来洗盘子。
勤奋的她被老板赏识。
老板把她调到前台上菜。
这样会比后厨更轻松一点,
而且还能锻炼她的口语能力。
这些经历都让她十分受用。
一年的时间,朱迅就可以流利的用日语和当地人交谈。
朱迅也攒齐了下学期所需开销。
就在这时,朱迅因为劳累过度,被查出血管瘤。
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做手术。
17岁的朱迅听到这个消息脑子里一片空白。
她开始给妈妈打电话。
可是妈妈没有跟她说什么关心的话。
也并没有要来看她的意思。
朱迅只能一个人上手术台。
手术室门外没有一个人等她。
再坚强的人也扛不住独自上手术台。
这种被家人遗忘的感觉,让朱迅到现在都无法释怀。
可不幸的事不止这一件。
这次手术没有成功。
朱迅需要二次手术。
第二次手术朱迅心里更加脆弱。
她又忍不住给妈妈打电话。
这一次,妈妈很不情不愿的来了。
只是,手术那天妈妈没有来。
她在病房休养的某一天,妈妈才过来。
妈妈只带来半个西瓜。
朱迅有一肚子话要对妈妈说,
但是妈妈似乎没有什么话想说。
妈妈坐了半个小时,就找理由走了。
无论朱迅怎么喊妈妈,
妈妈都没有一丝留恋和心疼。
朱迅心里想不明白。
她极度委屈,已经到达崩溃边缘。
手术她不怕,累也不怕。
她怕的是妈妈为什么对她可以这么冷漠。
像一个邻居一样,只拿来半个西瓜。
然后没聊两句话就找借口走掉。
她有无数个疑问。
妈妈为什么不问问她手术的钱够不够?
为什么不问问钱怎么来的?
为什么不问问我做手术疼不疼?
为什么不问问我的病什么时候能好?
种种疑问让朱迅把头埋到被子里放声大哭。
哭完之后朱迅开始抱着西瓜吃。
她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饭。
只能吃妈妈带来的半个西瓜。
因为刚做完手术,伤口疼的她连吐西瓜籽的力气都没有。
吃累了她就把西瓜放下。
晚上疼醒了她就再抱起西瓜吃上一口。
那一整天,她的伙食只有那半个西瓜。
从那一刻起,她对母亲的怨念越来越深。
02
还没等伤口长好,朱迅就赶紧起来工作。
经过这次手术,朱迅明白不能再靠劳动力赚钱。
她经过朋友的介绍,开始重新接触主持行业。
因为从小就有主持人的天赋,
所以她重新站上舞台的时候毫无压力。
而且主持人的工资很高。
这样她就不用那么辛苦的去餐厅打工了。
慢慢的朱迅在日本主持行业做出成绩。
还成为日本大火的节目《中国语讲座》主持人。
“朱酱”成为日本观众熟知的华人主持。
因为这档节目的热度,让一家经纪公司看到朱迅。
随后跑到电视台将朱迅签下。
朱迅成为公司里第一个中国大陆女艺人。
签约公司后,朱迅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那段时间朱迅档期排得非常满。
每天从学校出来,她就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节目中。
朱迅成为日本观众最熟知的中国女艺人。
与此同时,朱迅研究生顺利毕业。
截止到毕业,朱迅已经在电视台工作5年之久。
朱迅也被评为“在日杰出华人”。
因为已经在日本主持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位。
所以朱迅打算定居在日本。
本来所有事情已经趋向稳定了。
而这时妈妈却患上白内障。
妈妈前脚回国。
朱迅后脚就跟上妈妈脚步。
并且辞掉日本所有工作。
这等于是抛下这5年来打下的所有人脉。
不过在朱迅眼里,什么都没有家人重要。
03
朱迅回国后,正好赶上《正大综艺》在招聘主持人。
朱迅赶紧去报名参加应聘。
她长相大气、端庄,很符合国人审美。
再加上她在日本有5年主持经验,所以很轻松就迈进央视的大门。
但国内主持形式和日本有很多地方不一样。
朱迅一时之间无法适应。
甚至在台上会情不自禁地说出日语。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朱迅都无法背下来台本。
以至于会出现念错嘉宾名字,流程接不上等低级错误。
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对央视这个新来的女主持印象很不好。
空有长相,没有业务能力,
让朱迅成为观众口中的“花瓶”。
本来就不适应国内主持形式,
再加上她脑海里一直不断回闪“花瓶”的报道。
所以她在节目里更紧张,更怕出错。
当她再次站上《正大综艺》舞台时,
她整个大脑都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
过度紧张让她一晚上连续出现忘词、漏词、磕巴、失声等失误。
这期节目录制完成后,
整个栏目组都对朱迅无言以对。
栏目组组长根本不想见她,
直接对工作人员说
不是栏目组组长狠心,
而是这种错误实在不能在一个主持人身上出现。
被“赶”下舞台后,朱迅成为央视里的打杂人员。
送送盒饭、打印复印、接打电话等等。
她成为同事口中嘲笑的对象。
不过有句话叫 “条条大路通罗马”
朱迅说
在这一年里,朱迅疯狂补习国内汉语知识、古典文学、包括优秀主持人的主持方式等等。
一年后,朱迅的进步让众领导心软。
给到她一个重新站上舞台的机会。
朱迅也不负众望的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我最怕别人对我失望”
这是朱迅最大的担忧。
所以她成为台里的“拼命三娘”。
每次节目组出外景,
遇到恶劣天气,或者有挑战的环节,
比如跳伞、潜水等活动。
栏目组都会说
她不是胆大,她是生怕错过每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她怕别人对自己失望。
她希望让别人满意。
就好像她一直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一样。
这股“拼命三娘”的精神,也让朱迅主持生涯开始走上坡路。
然而,事业刚刚有起色时,朱迅的生活再次遇到打击。
这一年,朱迅爸爸查出肠癌。
朱迅对国内的医疗环境一无所知。
她只能求助同事王志。
王志对朱迅一直以来都有好感。
王志大朱迅9岁,他比朱迅更成熟。
他帮朱迅联系医生
鞍前马后的为朱迅爸爸办理入院手续。
医院的医生都以为王志和朱迅是夫妻。
王志也真有此意。
朱迅对他也有好感。
郎有情妾有意,俩人就走到一起。
不过这时朱迅爸爸已经处在弥留之际。
朱迅和王志没有求婚、没有钻戒、没有婚礼、只是简单的领了个证。
朱迅爸爸临走之前,拉着小女儿朱迅的手说
朱迅看着爸爸浑身插着管,想让他好好治疗。
不想再让他折腾。
所以拒绝了爸爸的要求。
三天后,朱迅爸爸离世。
朱迅爸爸想回老家看看的愿望,再也没能实现。
这也成为朱迅这辈子的遗憾。
04
爸爸的离世,让朱迅更加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
她越来越依赖家人。
她想把妈妈接到她家里,和她同住。
只是妈妈似乎并不想和朱迅在一起同住。
妈妈一个人踏上前往加拿大的飞机。
朱迅知道妈妈在加拿大没有房子。
所以她只能在那里租房。
宁愿一个人租房,也不和她住在一起。
这始终是朱迅打不开的心结。
她以为妈妈至少会好好跟她道别一下。
结果妈妈义无反顾的往登机口走去,
甚至没有好好看朱迅一眼。
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任凭朱迅在背后怎么哭,怎么挽留都没有用。
这一幕又让她想起当年在日本做手术时的情景。
妈妈对她不闻不问几十年。
像邻居一样,冷冰冰的提着半个西瓜过来。
也不问她钱够不够用?也不问她这么年轻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她一直怀疑妈妈到底爱不爱她。
妈妈走后,朱迅只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拼命三娘”的朱迅在台里的进步所有人都能看到。
朱迅也凭自己的努力成功拿下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这时候朱迅和王志的儿子王法也已经出生。
事业、家庭双丰收,前景一片大好。
可就在此时,朱迅再次遇到劫难。
2007年,34岁的朱迅被查出癌症。
而且病灶紧靠声带。
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医生给出一个方法
“拿掉声带”
这四个字对于主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朱迅坐在医生对面,久久没有回话。
“拿掉声带”这四个字一直在她脑海里回荡。
过了很长时间,朱迅对医生说
她延迟手术时间,“若无其事”地回到舞台上。
这一次,朱迅在向舞台告别。
她正在结束自己的主持生涯。
她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到舞台上。
朱迅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次,她躺在手术台上,
门外有老公和儿子在等她。
等她再次睁眼的时候,
老公对她说
“声带还在”
这件事过后,朱迅越来越珍惜生命,越来越感激生活。
重新回到舞台的朱迅,比以往更珍惜每一分钟站上舞台的机会。
2019年,朱迅再次主持春晚。
这是她第7次主持春晚。
从分会场到主会场,朱迅花了10年。
此后的14年里,癌症几次复发。
朱迅经常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她已经药不离手。
甚至有人说她已经离世,对此朱迅笑着说
现在的朱迅已经接近“知天命”的年纪。
很多事她已经释怀。
但是有一个心结她始终无法释怀。
她一直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讨厌她,为什么对她这么冷淡。
她们私下也无法促膝长谈,无法正常沟通。
直到朱迅和妈妈一起上了《夕阳红》节目。
母女俩多年以来的心结才在节目中打开。
妈妈对当年日本的事,解释说
“我们不能在外面住宿,单位只给了半天假,这是纪律”
去加拿大住是因为二女儿和小女儿都家庭幸福,
只有大女儿没有结婚,还是孤单一人在加拿大。
所以她想过去租个房子,陪陪大女儿。
其实朱迅想问的不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她手术费,
而是妈妈为什么没有给她任何关怀和问候。
05
前不久,在尼克买提制作的《你好,生活》节目中,
有一个环节是让那个嘉宾对着大山喊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朱迅对着天空大喊
喊完这句话,朱迅就把头埋在倪萍怀里哭。
自从妈妈去到加拿大,
朱迅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飞过去看她。
可是2020年,因疫情影响,
朱迅已经一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
今年朱迅已经48岁,远在加拿大的妈妈已经85岁。
疫情的影响,让朱迅十分担心妈妈。
抗癌14年的朱迅,现在什么都不在乎。
最在乎的就是妈妈,最期望的就是可以早日和妈妈团聚。
17岁去日本留学,18岁患血管瘤,34岁患甲状腺癌,朱迅经历了啥?
文/绯红
作为央视主持人的两花旦之一,朱迅不仅有着万里挑一的主持能力,她那独一无二率真的性格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18 岁的朱迅在日本勤工俭学时就患上 血管瘤 , 34 岁时又因为 甲状腺癌 告别舞台。
如今仍然洒脱自由的她,在被问到如何两次抗癌成功时,朱迅淡定回到: “我不是天生强大,而是天生要强” 。
在父母的熏陶下,朱迅博览古今文学,从小才思敏捷。
14 岁,朱迅初长成亭亭玉立的元气少女,原生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让央视节目 《我们这一代》 为之心动,之后朱迅当选为该节目的主持人。
在朱迅能对节目主持游刃有余时,她又开始尝试挑战其他新领域,同在舞台的影视演绎让她颇有兴趣。
15 岁,在电影 《摇滚青年》 中,朱迅以不服输的追梦少女形象进入大众视野。清新脱俗的她一时成为无数人的荧幕情人,不知有多少俊男才子们都放下狠话: “等你长大!”
17 岁,朱迅做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去日本留学。
原本那时的她,已经在国内享有一席之地,只要留下,前途也可谓一片光明。
但她是朱迅,是个野心随脉搏跳动的人,所以安于现状从来都不可能成为她的选择。
但身处异国的生活并不容易,尤其是日本东京的消费水平,非常人能及。除了生活费外还有学费的问题,一年的学费就需要 12 万, 80 年代时期,那可是笔 天文数字 。
家里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剩下费用的只能靠朱迅自己。为了生存,朱迅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只能靠在高档写字楼 刷马桶 , 洗厕所 挣取微薄的生活费。
一次,朱迅在洗刷时不小心将水打翻,导致地面很湿滑,一位阔太太也不看路,就直接进入厕所,没想到直接滑倒扑进朱迅怀里,吓坏了的朱迅想也没想就伸手将对方搀扶起,但她的手上却带着刷马桶的手套,随后就遭到了阔太太鄙夷的眼光。
因为对方穿着高级和服,与朱迅一起打扫厕所的清洁阿姨惊慌失色,立即让朱迅给对方鞠躬道歉。
只有日本人才会一直点头哈腰,朱迅不习惯那样的行为,但清洁阿姨却是带着刷过马桶的脏手套,使劲了刷马桶的力气,摁下朱迅的头,不断给对方道歉。
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屈辱, 17 岁的她为了生存,只得含泪忍受。为了成就自己的涅槃重生,朱迅以强大的内心,忍受着异国人的冷眼和不屑。
与众人眼里的镀金生活不一样,在朱迅刚开始的留学生涯里,终日与之为伍的不只有学习,还有刷不完的马桶,倒不尽的纸篓。
18 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朱迅终于考入心仪的大学。然而,这却是件悲喜参半的事,因为她又会面临更大的开销。
为了凑够学费,朱迅连续做几份工作,啃面包、熬通宵都是家常便饭。不久后噩耗传来,一直处于高压状态和营养不良的她患上了 “血管瘤” 。
在日本举目无亲的她只能联系家人,可直到要做手术时,母亲也只来陪了她半个小时。除了忍受身体上的病魔,朱迅的心理上也承受着无尽的恐慌和担忧。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她一次次同生活的顽强抗争后,朱迅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被日本NHK教育台录取。
她成为了日本电视台 《中国语讲座》 , 《亚洲观》 , 《真夜中的王国》 等节目的主持人,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中国女主持。
在事业蒸蒸日上时,家里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为了更好照顾家里,朱迅选择告别日本的主持舞台,返回阔别已久的祖国重新开始发展。
凭着在日本优异的主持成绩,朱迅进入央视,但她却没直接登台主持,而是选择做幕后工作。
在熟悉一切流程后,朱迅才开始入镜。但没想到初次主持,自己竟然成了别人口中的 “空洞花瓶”。
这个侮辱性的名词,让好强的朱迅比刷马桶盖还难接受。
越努力证明自己就越容易犯错,在后边的主持上,朱迅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朱迅被领导雪藏一年。
离开荧幕后,朱迅并未心灰意冷,而是继续潜心学习,沉淀浮躁不安自己。
一年后,当朱迅再次返回舞台时,她以沉稳执着的魅力,征服了曾经所有质疑她的人,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地执着,也让她成为与董卿齐名的央视 “拼命三娘” 。
当年倪萍为带儿子看病,忍痛告别她最爱的主持舞台,朱迅作为年轻一代最有活力的主持人,接替倪萍成为央视新台柱。
由于天生性格跳脱,这让朱迅主持节目的画风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很多人觉得她在舞台上活蹦乱跳过火了,没有主持人的稳重肃穆的专业性。
再次面对质疑,朱迅这次没有了曾经的玻璃心,她仍旧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把和观众热情洋溢互动的能力,打造成自己的独特招牌。
最终,她成就了风格多变的舞台,也用幽默犀利的语言成就了自己。
除了在事业上的女强人形象,朱迅还是 情感 上的痴情儿。
年轻时候的朱迅是个典型的美人坯子,形象好,气质佳,身边的追求者自然成群结队。谁都以为她会挑个高富帅,但朱迅却选了当时并不多金的 王志 。
王志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4 年,王志担任央视节目 《东方之子》 的主持人。
2003 年,王志作为央视节目 《面对面》 的主持人,和朱迅成为同事。
相比朱迅的戏剧性经历,王志的阅历并没有引人瞩目,但他踏实稳重的性格却深深吸引着朱迅。
朱迅和丈夫属于互补型,两人在一起后在事业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中心心相惜。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史,但朱迅却拥有王志细水长流的深情。
2003 年,两人相恋两年后结婚,比朱迅大 9 岁的王志很懂得珍惜她,从朱迅怀孕到生子,没让朱迅受过一点罪。
后来儿子出生后,身为才女的朱迅却在取名字时犯难了,查完词典又查百科的她,终于给儿子取了个满意的名字, 王法 。
原本她也可以享受相夫教子幸福的生活,但上天似乎在 “抗癌” 这件事上赋予了她特别的期待。
34 岁时,不幸的消息再次传来,朱迅被查出患上 “甲状腺癌” ,再次被病魔缠身的她被迫离开舞台。
好在这次,她不再是孤独一人,丈夫和儿子陪她一起。
从住院开始化疗,丈夫王志就日夜守在身边悉心照料,尤其是朱迅的饮食起居方面,王志从不假手于人,所有事情亲力亲为。
虽然有亲情的温暖,但却护不住她命途多舛的劫难,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病痛折磨,丈夫也只能默默掉泪。
在被告知治疗需要切除声带时,身为主持人的她犹如晴天霹雳,于她而言,声带和生命是同等宝贵,她要强了一辈子,却始逃不过终被命运捉弄。
做完手术后,朱迅终于是保住了性命,可她心里却有不甘,她本是个天生的主持人,又怎会就此悄无声息的寂灭。
在治疗时,为了能说出话,她每天含泪逼着自己练习,无论多痛苦,内心对舞台的期待总能化作振奋剂。
在她的坚持下,又一个奇迹再现,她终于从病魔手中,成功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天将降大任于人,必先苦其心志。经历完过切割的伤痛,朱迅这位天之骄子,再次披荆斩棘重返舞台。
可她的回归的朱迅却没得到大家的认可,与 金晨 同台主持时,观众一致认为金晨丝毫不逊色于朱迅,而且年轻的金晨,更有清晰的罗辑思维和亲和力。
虽然朱迅从未想过退休二字,但经历过两次抗癌的她,神情状态确实大不如前,即使病魔没有磨灭她的心智,药物也腐蚀了她的身体。
因为她纤弱的身躯,不久前有造谣者声称她癌症复发,还让她赶紧退位让贤,不要霸占着年轻人的舞台,更有荒唐的传言,说她已经病逝,但这不怀好意的些人瞬间被打脸。
最近朱迅与丈夫同框秀恩爱,扎着小辫子的她依旧笑靥如初,从她的脸上,能看到自信,也能看到热情。丈夫王志退出央视节目后,从政的他就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图中可以看出,王志发福了不少。
瘦弱的朱迅依偎在王志身边,完全看不出来两人是夫妻,到像是女儿和父亲。
如今,朱迅仍旧在舞台上续写自己的传奇,从登台主持到现在,观众在她身上不仅学会了对执着于梦想的热情,更有对人生的敬畏。
对于外界的流言蜚语,朱迅也不刻意辩解,只是平静地在她的日记里写下 “一定要活到90岁” 这几个字。她不是天生的 “女强人” ,她只是天生很要强,所以她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不行,更不允许自己不行。
朱迅的敬业值得所有人致敬,她不是霸占舞台,只是想把所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传传递给每个人。这样一个用生命点燃梦想的人,值得我们真诚地祝福。
往期精彩
蒋雯丽 离开王全安嫁给顾长卫,54岁被传恋上小19岁黄轩
韩红的3段情史 曾和王菲爱过同一个男人
洪晃,不愧是陈凯歌治不住的女人
央视女主播朱迅抗癌13年,曾哽咽痛哭,为何父亲去世成为她一生的痛?
朱迅用保守的治疗抗癌13年,最终让她摆脱病魔再次回归舞台。而自己抗癌过程中完全是受父亲的影响,本应该享受着安静的生活,可没成想朱迅的父亲也患上了重病。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父亲一直在默默地忍受着病痛,并乐观的教育着朱迅对事情不要轻易的说放弃。甚至在病重时对女儿还像小孩子一般嘱咐着,为了让父亲放心,朱迅也一直在和病魔做着激烈的斗争。可自己还没有开始尽孝心,父亲却因病去世,成为朱迅一生的痛,而他们患病的主要因素还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压力造成的。
央视女主播朱迅抗癌13年,
朱迅1973年出生在北京,妈妈中学语文教师,爸爸是新华社的驻外记者,一家5口,3个女儿,朱迅排行老三。因爸爸工作的性质,朱迅常年都见不到爸爸,虽然见不到,但是她最崇拜的还是爸爸,她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成为像父亲一样优秀的记者。
朱迅少女时代长相很甜美,小小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身材长得也是纤细挺拔,跟如今的那些小花们比也丝毫不输。她在14岁就拥有了“央视主持”光环,15岁偶然主演的电影《摇滚青年》里的小小让她红遍大江南北。
就在众人以为她从此星途坦荡,前途不可限量时,朱迅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举动—去日本留学。朱迅的那个年代是出国大潮,她也想要在国外学一些好的东西带回来奉献祖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为了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她曾在高档的办公楼里打扫从1楼到18楼的厕所,也在餐厅里洗过油腻的盘子。
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学习压力,导致朱迅在17岁的时候就患上了血管瘤。因为高昂的手术费,朱迅一直强撑着,直到实在坚持不下去,才选择动手术。为了省钱选择了一家私人的小医院里做手术,结果手术失败了,她又去正规医院进行第二次开刀。对于年仅17岁的她,一人在异国做手术,身边也没有家人陪伴和照料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凄凉。
好不容易盼来了她的母亲,还没来得及品尝这幸福的味道,母亲在她的床头放了半个西瓜,陪了她半个小时后就匆匆的回国了。没有人照顾,只能自己硬撑,朱迅曾说 “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闻到自己伤口发炎的臭味”,可想而知朱迅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强撑着。
父亲去世成为她一生的痛
可谁也想不到就在这时父亲的身体又抱恙了,父亲在2003到2006年,做了三次大手术。即使这样,都没有医治好父亲的病情。而命运总是一波三折,这时的朱迅也身患疾病甲状腺癌。
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总是相符相依的。所以好的是朱迅抗癌13年之后终于成功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坏的是朱迅的父亲最终在2010年还是永远的离开了她,与世长辞。我们谁都无法想象那段黑暗时期是怎么度过每一天的,但是她扛过来了。因为她知道,父亲永远在她身边,鼓励她,呵护她。
直到这么多年朱迅也一直记着父亲去世前留给她的家训 “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的天职,不要理会那些恶俗力量的引诱。”也正是父亲的教导一直陪伴朱迅走过多年,如今的朱迅可谓是大红大紫,成了无数人喜爱的央视主持人,还主持了很多届的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