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经 内功经全本
宋氏形意拳秘技#39;#39;内功四经#39;#39;
宋氏形意宋光华弟子马义松2022.1.29抄录于重庆合川
《内功经》在 社会 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内容出入较大,多不成系统。前些年有关的武术杂志和气功杂志也曾刊登过《内功经》,但仅是《内功经》之一麟半爪而已。今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和研修者能全面了解《内功经》,并有所受益,特把宋氏形意拳任尔琪前辈批注的版本贡献出来!
内功真传
珠山宗景房后序
余友南溪子,其祖为清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商人伏货极多,于水底获一石函,中有书二卷,一曰剑丹,一曰内功真传。其内功真传一书止四篇,一曰内功经,一曰纳卦经,一曰神运经,一曰地龙经。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绿公以重价买之,遂传于世。
一、内功经
郎邪王南溪注解,宗景房参阅
内功正传,脉络甚真。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不知脉络,勉强用之,懂些周易最佳,性命双修必明易理中五行八卦。
习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周易,何况习内功乎 若不明脉络,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决矣。能内景隧道,返观而以察之,则体用兼备矣。
经曰 前任后督,行气滚滚。
解 任脉起于承浆,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阴前交骨而止。督脉起于背尾尽处,正直上行,由夹脊过泥丸,下印堂,人中而止。此二脉是前后行气之所;滚滚者,久而用之则气来之盛也。
经曰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解 井者,肩井也,力从肩井起。足少阳胆经,肩上陷中之肩井;池者,手阳明大肠经,屈肘横纹头陷中,谓之曲池穴也。此为周身向外发劲之所也。用功之时,不可过于猛烈,须从容为之。循循者,渐而入之意也。
经曰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解 本者,自然之真气也。此总言内功之奥妙,千头万绪,难以尽穷,而其要旨总不能离乎自然之气也!学人浅尝未知其奥妙者,必待用功之久,心有所悟,而后叹其奥妙无穷也。
经曰 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解 龟尾者,长强穴也,骶骨尽头处也。用功上提,则真气自然上升矣。丹田者,任脉带脉相交之处,脐下一寸三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想元神藏于此处,而神炼矣。此皆神化之机,可以意会想悟,不可以形迹推求也。
经曰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明脉络,次观格式。
解 小腹正中为气海穴,额上正中为天心穴。此言真气下行充于内,自然威光满面而形于外也。格式者,入门之定规也。承上文言,即明脉络以后,必得周身之一定格式。不明此,则脉络亦空谈而已。
经曰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稳腰以实。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解 正头以壮满面之神,顺肩以活两臂之势,出胸以足周身之威,稳腰以充实力之基。此上部之格式也。然正头须提起劲来,顺肩须四面平起,不可略有歪斜,胸虽出而有聚敛之意,腰虽实而有下稳之情。此势中之真,不可不知也。步虽上下而足必须极力坚固,稳住不可摇动。膝之为功,内曲外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力以伸之。前阴极力向后缩起,自然深藏。两胁骨缝俱要极力张开,以合出肋之势。
经曰 即明格式,再言气窍,气调而均,劲松而紧。
解 格式已明,再言炼气之法。用功时,气如抽丝自鼻出之,方不损藏气。此气不调匀,虽欲得而不可得也。盖息自心起,心静而息调,调之者,顺气之出入呼吸也。呼则形松似落雁,劲必先松之;吸则意紧随气行,劲必后紧之。因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用紧也。此即内三合之意。
经曰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解 承上言气调而匀,说明用气之法也。呼吸出入,调息匀细,莫令耳闻,此调气之法也。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之后,真气落下也;升者,气随意上升也;伏者,真气深藏于内,觉周身真气渐渐聚积,坠于丹田,如龙之蛰,虎之卧,潜伏不动也。
经曰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解 承上文,言下气之法也。谷道者,后阴之直肠肛门也。收之者,惧气之泄也;玉楼者耳后交骨也。提之者,自然下气无阻碍也。不拘坐立,用气皆自喉而入,方能得气真路,以入肺、入心、入肝、入肾也。气虽聚于丹田,用意时,必存想有沉至底之势方妙。底者,涌泉穴也。
经曰 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俞口气路。
解 此言真气降升之经路也。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自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脊骨,俞口穴而透入前心,方明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至第七骨节便是。
经曰 既得气窍,再详劲诀,通、透、穿、贴、松、悍、合、坚。
解 曰通,气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承上文劲松而紧,言炼气之法也。通透者,由此至彼往来无碍也。属阴,伸筋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为之。
曰穿 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者贴者,横竖连络之谓也。横络为贴,竖连为穿。属阳,伸筋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为之。
曰松 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涣者,柔之甚,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者,刚之甚健之极,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冰之结,二仪有相交互济之道,盖柔能济刚,刚能济柔也。也谓气血结聚之意。
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专也。合者,周身骨节而为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此视穿贴二劲更进一层。
经曰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解 此下之真窍也。人皆知练步矣,而不知练步之窍在乎按肩也。按肩者,将肩井之劲沉至足底涌泉穴。人皆知坚膝矣,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也。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坚胯之窍在圆裆。圆裆者,将裆由内向外有力挣横也。下腰之窍在提胸。提胸者,即将前胸极力提起也。
经曰 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折天柱以下气,瞻合谷以立门。
解 提颏者,颏骨向上用力提起,自然项正矣。两背骨极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丹田)而出,至六腑向外转出,至手骨而回。松肩者,将肩井之穴用极软之意松开,自然无阻碍矣。折天柱者,将天柱穴上顶后交骨上,下气之时极力贴之,自得真窍。瞻合谷者,遇敌之时,将合谷穴(俗名虎口)擎起,令与目齐,专睛视之,此立门法也。
经曰 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用竖,竖以用横。
解 以一身而言,肩井至足底,竖劲也;背骨至手头,横劲也。以一背而言,自腋至二扇门,竖劲也;自六腑转于手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内裆至足底,竖劲也;自膝于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以横克竖,以竖克横也。
经曰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解 此总言内功一贯道也。顺天地之精气,纳于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下于足底,下气时,自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自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胳膊里出于手,出气时,自有真气,自六腑转而入于背骨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又二气朝元也。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一下一起,并行不悖,周流不息无住时也。久而用之,妙处甚多,此乃炼气炼神之极,则返本还元之妙道也。
经曰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解 承上言朝元功夫,久而精之,真水自然而升,真火自然而降,上下神气炼得浑然如一,天地交泰,有神化不测之景也。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至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于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长强进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纯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二、纳卦经
乾 卦
经曰 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解 头为一身之总领,提一身之血脉,统辖全体。面头为功,正而不斜,伸之不缩,不反不侧,不低不仰,此功之见于外者也。至于神采雄壮,仪扬威武,皆气为之也。自视其虎口穴,以定侧身之格局,一扬颏,必先失之于仰,夹背微起又失之于低,须戒之。两耳后各五分,骨交起处是提气穴。提气时,务向上直起庶免反侧之患,然须左右用气。不然,不失立于侧必失反矣。学者不知其窍,纵有大功夫,而丹田之真气不能上贯于头顶,何由得刚健之纯粹之象哉。
凡一出手,即当视其虎口穴,前颏用力提起,不猖不卑,后夹背穴用力塌下,丹田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出时,即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而用力向下截住,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而自知其妙也。
坤 卦
经曰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解 足膝欲沉静,不宜浮躁,取象于坤。人之一身,唯有两脚着地,通身骨肉皆赖以负载,练之不精就有颠蹶之患,况毫无气力者乎 !凡一动步须将两脚落地,两足大趾用力向内,两足掌亦用力向内,两大趾掌后交骨处是正穴,周身用力向地栽住,膝动而足不动,如风之撼树,摇其末不能动其根也!也间之用功于膝者,不过立则直,坐则曲而已。即间有一二通局者,其功夫亦未可知,岂知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者乎。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练者,如胶之贴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可开。其中微妙,有不可言传者,练者细玩坤卦之理,自然有会于心也。又两足十趾皆向地抓住,然必周身之全局,以为出入方妙,若有早晚先后,则不合法矣。
遇敌之时,凡用右步,则左膝不妨略直,惟不可拘于法,亦不可太过,总以不失元气为要。由前而观,两膝如并,由后而观,尻尾如有所凭。比胸塌腰,既不失之前伏,坚膝合步,更不失之后仰,总以阴静为之。
巽 卦
经曰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解 肩背者,往往直者不能曲,曲则不能直;松则不能紧,紧则不能松。尚不知内刚外柔之体,内巽外健之用。须将肩井穴用力塌下,两肩向内贴住,两背通将出来,自背骨内以意送出劲来,才能手头握得坚实,通身附得完固,自能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紧中有松,松中有紧矣。久而用之,此乃内柔外刚,内巽外健之奥理,细究巽卦之意自得其妙。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背尖骨相合。曲池穴者,肩顶略低半寸,手腕直与眉齐,背骨虽极力贴住,却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也。下肩井穴,自背骨以直至足底,故谓之竖劲。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左背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两扇门穴,故谓之横,两劲并而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顺巽之意得矣。
兑 卦
经曰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解 裆胯取象于兑,裆胯要分而紧,其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须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不可向下,后胯用力向下,不可向前,亦不可向后,涌泉穴气来时向上正行,两胯极力按之,越出越按,越按越出,阴阳两窍(前后阴)用力吸住,不使往来之气自其泻出。此中奥妙,总以骨口相对。兑卦外阴内阳,互相吞并、交步,以胯劲为主,以裆劲为佐。裆劲竖,阴中阳也;胯劲横,阳中阴也。故须分上中下用之。裆为胯之枢机,胯为裆之直使,故裆静而胯动,胯走而裆守,毫厘不可散乱。久而行之,自能骨口相吞,而真劲真气无不通矣。
艮卦 震卦
经曰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解 胸者空也,空则不能用力,须以真气主之,然气由两胁而来,不能用胁,焉能用胸!盖不善于动者,亦必不善于止。艮卦之象辞曰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胁者,如鱼之有鳃也。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合则气下胁,于丹田后胁,于两肾中间,一股真气自盖骨下至裆内直沉到涌泉穴,上由尾闾穴透入夹背,则与两肾相交。一升如电之蓄于地,而升于天,其气自能上,一股入胃中,一股入于两臂底通于泥丸。竖则直达顶巅,横则贯于指尖。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偕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也。
胸虽出而不高,胁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之妙,有难以口授者。用劲须以意出,以气腾,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肉之劲也。用劲以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若求之于骨肉皮血之间,则错矣!其高步之劲在于足,中步之劲在于肋,下步之劲在于背,此自然之理也。
坎卦 离卦
经曰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火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藏,水宜升,火宜降。
解 坎离二卦(水火),此身内之意也。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学者须细心体会。离者火也,坎者水也。在人身为心肾。肾属水,心属火,火之为性易升而难降,水之为性易降而难升。故心动则火上升,情动则水下降,是其验也。夫火必济之以水,欲不至阳充而病升,水必济之以火;欲不至阴盛而升灾,火必济之以水。此实从来儒家守身,道家之内丹,莫不本于此意,真奥妙无穷也!岂但学拳者。即以拳勇而论,亦有莫大之功。今欲学拳勇,不得不讲劲。欲讲劲,不得不借助于气。欲借助于气,不得不讲求水火矣。盖水火不交,真气必误,而疾病将生。身且不保,而况于劲乎。善于拳勇者,必讲劲,讲劲必养气,养气必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离卦内阴外阳,水中有真火也,真火可以济真水,真水可以济真火;互相济补而后真气得所养也。用功之时协肩井于两胁,由龟尾偕领真气上交于心也。得以意导之下气练步聚筋,偕领心气下交于骨也。亦须以意导之,余详于运气格式。
凡初入门运气者,每日清晨打盘静坐,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细调纳入丹田,助津液,足三十六度(36次)则真火自降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而出,升于两胁,自两胁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遂升于泥丸。呼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于印堂,由印堂降于两鼻孔,由两鼻孔降于喉,由喉降于夹背,由夹背透于前心,由前心直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从尾闾升于夹背,升于泥丸矣。熟练以后,再用守气留气之法。
三、神运经
总诀四章
经曰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解 此言功夫真气足于内,气现于外,虽隐然不动,满面神光,精华遂射,令人不能正视,此静之妙也。气腾形随乃神气之所为,而形莫能为之累,如龙之腾云,如鸟之飞空,忽然而来,倏然而住,此动之妙也。
经曰 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盛而能纵横,精气足而飞腾。
第一章神运之体
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离。动以静为本,故身虽急而心自暇,静以动为用,故气虽结而神自扬。既知往来内炼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归。纵横者,劲之纵横;飞腾者,气之深微。
第二章神运之式
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伏也、怯也、索也,深浅不同。以形击形,身到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先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伏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第三章神动之用
纵横者,肋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用;进退者,随手之出入往来任气自起,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于重,复不失之于轻。探如鹰隼之疾飞,若虎豹之訰悍。
第四章神运之意
山有撼则崩,树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明神运,必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力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否则既无益而有损。凡用此功切记不可交步,更不可用单步,须立(骑)马势稳住;周身全局,足底更要着意,将丹田之气逼住,一呼则纵,一吸则回(敛)。纵时两足齐起,回(敛)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时当视敌之阵法,应有高低远近虚实之变化。亦不可固执,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际,纯在于此。凡欲用劲,须动身不动心,动心不动气,夫然后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精神得以飞腾变化矣。是知静之为静,动亦静也;知动之为动,静亦动也。盖以静用动,非以动用静也,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眠疾,心静而手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内柔而外刚,知体运之妙,明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缓用疾方是真疾。法中之妙,皆得于象外,而非可以形迹求也。学者久研神运之法,自然悟妙理也。
神运既明,再言内功十二大力全局。
内功十二大力注解省略
内功四经的内功四经
1、内功经
内功之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了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平而张。
既明格式,下言气窍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发意送下,渐至底收。升的升路,肋骨齐举;降的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曰松,劲之涣也;曰悍,劲之萃也;曰合,劲之一也;曰坚,劲之转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手,松肩以出劲。曰横劲,曰坚劲,变之分明,横以坚济,坚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练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以神帅气,以气帅形,形随气腾。
劲诀既详,下言调气 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百会穴;降气时,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至鼻,至喉,至脊背,透至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2、纳卦经 头颈效法乎乾,取其刚坚纯粹。
足膝效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肩背宜于松活,是以巽顺之意。
裆胯又宜措紧,须现兑泽之情。
胸欲练起,艮山相似。
肋有呼吸,震动莫测。
坎离为水火之象,水济火,为济水。
心肾为水火之脏,水宜升,火宜降。
3、神运经 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成为盛而能纵横,精神足而飞腾。
内功十二大力
诀云 底练稳步如山,坚膝屈腿如柱,裆胯内外凌集,胸背刚柔相济,
头颅正直撞敌,三门坚肩贴背,二门横肘竖肘,穿骨破彼之劲,
坚骨挂彼之下,内掠敌彼之里,外格敌彼之外,撩攻全局若一。
4、地龙经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固强精神,伸可成曲,住也能行,曲成伏虎,伸成腾龙,行住无迹,曲伸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笼,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前攻用掌,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通用;远则追击,近则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坐,*骨单凭;高低任意。 《内功四经》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四篇文章组成。
细研《地龙经》,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今注家都一直认为《地龙经》是仆技专著,并且把篇中的前后左右屈伸翻转统统都释为仆技的内容,这是大失原篇本意的。如果把《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以气帅形……”与《地龙经》的前四句对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们是”珠联璧合”立马成为一篇对全方位搏击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的拳经。
《神运经》的”以神帅气”一节,在不同的抄本中位置不同,一种位置是在《内功经》中一种是列作《神运经》的上半阕。据此我们可以猜测”以神帅气”这一段文字,在原始文件中是一散页,整理者是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安排它的位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安置到一个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地方呢?
《神运经》中的”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仅是对内功修为的功效说明–既不具操作意义,故可以排除在《内功真传》之外,”不以为经”。《神运经》的后四句是对前四句的补充说明,”皮不存也,毛将附焉?”不提也罢
以此观之,则《地龙经》”无名”,而《神运经》”无实”,至此我们不妨来个”割头换相”张冠李戴,合《神运》《地龙》二经为一,冠之以《神运经》,倒也名符其实,不碍观瞻。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内功真传》的内容只有两项,一项是《内功经》即”内功”的修炼;一项是《神运经》,即”内功”的运用。以此观之则把《内功真传》名字正名为《内功神运经》更为适合。所以后面整理的经文即以《内功神运经》命名。
各抄本《神运经》之后,均附有《内功十二大力》,通过分析类比可以发现,十二大力的前四力内容早已包括于《内功经》的”格式”之内,后八力其实不是造力行为而是打法内容。所以前四句可以删去,后八句应归为”神运”部分。
《内功经》的的劲诀,原文用”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八字概括,原抄本对这八个字的解释,用现代语言来”听”就象是听江湖黑话、异域方言,真有点不知所云。例如说”透”的意思是”速”,说”穿”是”连”,说”贴”是”络”,说”悍”是”萃”说”坚”是”专”是”能”,又说”穿贴”是”横竖连络 “,”合坚”是”横竖斜缠”,如此这般,我想即使是专业的语言学家,不看前人”注释”也万难想到这些字有如此有解释法!
我一直想用通俗明白的话解释这八个字,在长期的皓首穷经依然无法格物致知之后,我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破译这组字谜,终于发现如果把这个八个字分为四个词组,便可以用现代拳学的语言来解释其中的三个 ”通透”就是通顺透彻;”松悍”就是柔弱刚强;”合坚”就是一体坚固,这样就与现代的伸拔、刚柔、齐整一一对应了。
剩下来的”穿贴”,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只好大胆地假设这个词组中有一个错别字,在比较字形与草书笔法之后,我认为穿字是紧字之误,”穿贴”当为”紧贴 “。把”穿贴”变为”紧贴”之后,”通透”的筋骨伸拔和”紧贴”的肌肉平附便体现在桩功的劲诀之中。只有经过多年练习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些用语言勉强能够描述的奥妙境界。
三、重订《内功经》
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前任后督,行气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千变万化,不离根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内功之基,始于工桩,握其大要,纲举目张 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坚而稳。脊竖而拔,肋开而张,膝曲而伸,裆深而藏。
内功呼吸,平和从容,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吐故纳新,下气于腹。
内功之劲,如弓张弦,如水充满,如风鼓帆,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内功之理,不玄不虚。内功行之,非易非难。神化大谬,轻慢不贤,心领神会,自知底端。
求内功真经全本 译文
《内功四经》作为专门论述武学内功修炼的典籍,因一代形意宗师宋世荣之着力推崇而倍受武林人士关注。
而目前社会上所见的《内功四经》诸本,因各有增删,不成系统,故使后学者难窥全貌。现河北邯郸市“原传
武学传播中心”,慨然将其所藏之《内功四经》真本全书抄本公之于众,希望能对广大读者全面、客观地认识
这一武学文献有所助益。
抄本原文约四万余字,篇首目录载明 一卷内功经;二卷纳卦经;三卷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四卷
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散门总局、散门杂评、制胜八诀。
关于此书之来历,宋氏形意拳传人任尔琪(1877——1945)曾在其所撰之《内功四经原跋》中简述说 “此
书得自清初,总宪王公得于水底石函之中”。而在这册《内功真经真本全书》由王南溪所撰的“前序”和宗景
房所撰的“后序”中,则详细叙述了此书的这段经历及王南溪苦心孤诣参研此书之经过。XR
王南溪说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
不意中得之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
”
宗景房说 “余之友南溪子,其祖为清初总宪,督抚江西,泊舟清江,见有商人舟覆,拯货水底,获一石函
,中有二书,公欲视之。商人呈公阅视之,一曰剑丹,一曰内功。内功之书正四篇,一曰内功经;二曰纳卦经
;三曰神运经;四曰地龙经,后记云 ‘贞观二年三月十五日录’,公以重价购之。”
宗景房为王南溪之友,随王习“内功四经”并辅翼王对此书“细加注解以明之”,以使“后人得而用之”。
此次刊出,编者按原稿标记将“四经”原文及王南溪等人的注解以不同字体(原文黑体,注解楷体)标出。原
稿系手抄,字迹颇草,刊出稿误识误记之处,尚俟高明指正。
内功真经 真本全书前言后序
一卷 内功经
二卷 纳卦经
三卷 神运经(大力注解、合战八门)
四卷 地龙经(散门正局、散门变局、总评、杂评、十二格式、制胜八决)
前 序
内功四经,余祖总宪公任江西时所购也。公殁后,迄今百余年,未有知此书作何用也。甲子余于不意中得之
于藏之楼,开卷茫然,几于懈怠,后费尽心思钻研数年,乃知此书为武技之宗派,而功夫真传也。故内功已成
,随法皆成妙招,谓资之弥而取之左右逢其源者也。然内功真传不求速,须费尽年月,方能有成其不求速,内
功经者顾属上。或有天资迟钝,急切不知之妙,与家道穷迫,不能日日用功,一入门即欲攻经悟道,岂不望洋
而收哉,今就内功之见于外者,集为数篇,曰大力全局;曰内功合战;曰内功散门;反背顺逆;总和内功经关
窍。由是一入门,经内道理,亦可悟矣。至于间架招数,亦有其一二,然不知内功经,而于横竖骨节顺逆相制
之理,往往大相反矣。嗟呼,内功四经埋没于世数百年矣,古人之迹既泯灭而不传,后之学此道者,岂不妄用
心乎。时任午秋,与珠山友人景房话此意后传兰香书室,因草之以序。琅岈王南溪序
后 序
道自得天地之精髓,阴阳之秘蕴者,必不磨灭于默默之中,非偶然也。天必生奇人以知之,知之必著为书,
不行于数百年之前,必行于数百年之后,必生一得书之人,不奇惜,必生一藏书之人,藏书之人不能行,必生
从《内功真经》体悟的站桩粗浅心得
● 膝盖能感觉到四面大力吗?
● 裆有极力向外挣横劲吗?
● 胯做到了坚而稳吗?
● 胸有上提、肩有下按的感觉吗?
● 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吗?
● 胁如鱼有腮、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吗?
● 横以济竖、伸筋拔力的劲找齐了吗?
● 五气朝元的自然呼吸实现了吗……
以上问题,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自己越是研究体悟,越是小心谨慎,迟迟没有落笔成文,唯恐挂一漏万而给同修带来偏差。感恩大家的信任和各种缘份的加持,目前自感对《内功真经》之《总论》、《内功经》和《纳卦经》了然于胸,实践调形效果日趋稳固,遂将自己的阶段研究成果整理成文,供各方朋友批评指正。
准备动作 多数人平时习惯于外八站立,初学站桩,可以采取脚外侧略平行、脚尖稍内扣的内八式站立方法,这样容易找到腿后侧大筋受力的感觉。习惯两脚平行站立的,也可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年岁已高或者感觉平行、稍内八站立膝盖别扭的桩友,可以外八站立。脚形因人而异,以放松舒服为度。
具体调形步骤按以下六步展开
【动作释义】
《内功真经》言 「裆者,内裆也。胯者,外胯也」。大腿内侧为裆、外侧为胯。
上述动作在《内功真经》叫“圆裆以坚胯”,原义是「人皆知坚胯而不知坚胯之窍,在乎圆裆也,将裆极力向外挣横也」。请注意 「将裆极力向外争横」,是一个结果!首先要做的动作是圆裆,也就是大腿根先往里收敛!待后续「逼胯以坚膝」(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将「逼胯以坚膝」改为「逼臀以坚膝」,更易于理解)和「提胸以下腰」动作到位后,自然形成「裆极力向外挣横」。
圆裆特别关键,这是身形稳固的重要入手处!也许注意了这一个动作,桩形乃至步法就完全不同了。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以前都著在「裆极力向外挣横」上了。孰不知,「裆极力向外挣横」的前提是大腿根往里合,往里圆裆,才有往外挣横的结果。否则,挣从何来?
裆为什么要往后推呢?《内功真经》有句口诀叫「裆深而藏」,原义是「前阴向后极力缩起,自然深藏也」。
圆裆之后为什么要向脚后跟使劲呢?因为《内功真经》还讲 「以一腿而言,自内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这个竖劲,是身形调整到位的标志,但也可以依此调整身形。书要往活里读、往活里用。
《纳卦经》讲 「裆胯取象于兑,兑卦内刚外柔,柔腹象,刚股象」。所以腹股沟、小腹一定要保持放松,内胯到足底的大筋拉起来,这才符合卦义。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中叫「逼胯以坚膝」,原文是「人皆知坚膝而不知坚膝之窍,在乎逼胯者,将两臀极力贴住也」。
臀部下端往中间谷道的方向内收,配合前面的圆裆、大腿根内敛,就会在外胯形成一个束紧力。这样子,胯部就像箍水桶一样箍紧了,这就实现了胯坚而稳。所以,《内功真经》的各个动作要领是相互匹配、连环作用的。
前两个动作,基本上把前面的耻骨联合三角、后面的骶骼骨三角给锁定了,这两个「三角」都向脚后跟用劲,这和瑜珈、筋膜链理论是相通的。看到这里,就会对老古人由衷赞叹,因为过去那个年代并没有现代观测仪器呀。
【动作释义】
膝和足,这两个部位也特别重要,将《内功经》和《纳卦经》参合起来体悟更便于理解。
上述动作在《内功真经》中叫「膝曲而伸」,原文是「膝之为功,外曲内直,言其势虽曲而必用意伸之」。
《纳卦经》讲 「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还讲 「膝之为用,有四面大力。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亦极力向外,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咱们在前面「圆裆」和「逼臀」的时候,已经把「两外虎眼向内、两内虎眼向外」的劲找到了。当前一步的重点是,膝盖往前微松,然后把身体的力量「别」到脚底,脚底自然粘到地上,同时身体的重量又通过脚底向上反弹起来,身体像伸懒腰一样向上伸展,实现了「膝曲而伸」的那个伸。这个感觉很重要,因为这样子,脚底立地生根,身体骨升肉坠,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是扎在地下的,全身就可以放松下来,有点风摆柳的感觉,这正如《纳卦经》讲的 「如风之撼树,摇其本而不能动其根也」。
讲完膝盖,再说足。
炼步,按《纳卦经》的说法就是「炼者,如胶之粘物。一着则牢不可破;如火之炼金,一合则坚不能开」。通过膝盖微向前顶,把身体重量「别」到脚底之后,脚就稳了,你踢它一下,也不会动,即便是在高铁、地铁上站,也能稳如泰山。这也是《纳卦经》上讲的 地势坤,足为下卦,厚德载物,要稳才能载全身之重。这也就实现了「足坚而稳」。所以,「足坚而稳」也是有具体觉受和实现途径的。
通过「圆裆」带动膝盖内合、「逼臀」带动膝盖外翻、膝盖微向前顶、腿后侧大筋竭力要直,脚十趾自然抓地,两大趾掌后高骨也能实现向地载住,涌泉自然涵空,脚后跟外侧与脚大趾自然形成相向的平衡力。我们以前在群里所说的「拧脚后跟」,从脚底外侧到脚大趾形成阴阳鱼的受力结构,也能隐约成形。
好了,做完了「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足坚而稳,下盘就稳固了。事实上,大家可以体会,我们以前公众号刊发的“似尿非尿”这个动作,与上述动作做到位之后的感觉也是一样的。这说明提出这个说法的练家是下了功夫,真实体会出来的。同时,提醒我们要从根上、从源头、依据经典、系统理解动作要领。不找根本,不找源头,那就只有听别人说的份,人家说的对不对,我们也不知道。但当我们从根上理解了这些动作要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在圆裆、大腿根向后推的时候,还留着一个上身微向前倾,咱们一会儿解决。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原文是「颏骨用力向上提起,自然正项矣」。也落实了头正而起的要求。《纳卦经》云 「头顶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
关于头部的重要作用,《内功真经》总论讲的非常好 「何谓筋精劲之纲领?曰头也。头为诸阳之会,一身之纲领也,譬如物之有柄,事之有始。柄之不正,事之不裹,专望后之等哉?故头之为用也,欲向上提起,不欲向下堆积,欲生旺有神,不宜颓靡无气,一身之筋精劲虽不在头,而头未始无关于筋精劲之得失也」。
【动作释义】
这个动作在《内功真经》叫「提胸以下腰」。原文是「人皆知下腰矣,而不知下腰之窍在乎提胸也,将胸用力提起也」。如果有的人腰弯特别大,可以想像心口窝向内向下、尾骨向上向前,两者像吸铁石一样极力吸合,这样子腰弯就拉直了。然后,再做收下颌、提前胸的动作就可以了。
咱们前面在做「裆深而藏」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身体微向前倾的小尾巴。现在,您在提前胸的时候,会感觉到尾骨是向前向上翻起的,正合《内功真经》所说的「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提前胸的力量通过尾骨,「别」到脚底,提前胸与尾骨下拉构成一对平衡力,微向前倾的身体正好也就调直了。
两个肩胛骨内贴,是《内功真经》里「贴背以转斗」的第一步,这样子胸也有前出的感觉。在这种开放的架构下,做提前胸的动作,容易体会到「提胸以下腰」。前胸一定要提到位,能够感觉到肩膀后面有发紧的意思就差不多了。
我们以前在群里提到的「一拎一靠一压」,就是提前胸时好像别人拎您袄领子一样,然后您会本能地往后躲,再从舌根找尾骨、脚后跟而往下压。大家也可以参合起来体悟。从舌根找尾骨、脚后跟,是太极名家李广钧老师的秘诀。大家结合研读《内功真经》,可以体会到前辈们的探索和经验弥足珍贵。
第六步,两手自然下垂,大拇指贴裤缝线,在两个肩胛骨略向内贴的同时,手小指侧手腕上的高骨稍向前转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桩形为无极式。
【动作释义】
最后一步特别重要,是实现「胸出而闭」、「肋开而张」、「按肩以炼步」的关键,也是打开气路、自然呼吸的重要一着,这就是“贴背以转斗”。《内功真经》原文 「两背骨极力贴住,意其劲自膊下而出至六腑穴向外转出,至斗骨而回」。
大家这个动作不会做,是因为没有研究过动作要领中讲的「六腑穴」、「斗骨」在哪里。「六腑穴」是前臂靠小指这一侧,「斗骨」是小指侧手腕上的高骨(如上图)。
两个肩胛骨往中间贴的同时,斗骨稍向前转一下。一定要注意 这两个动作要同时做!两者的作用力综合效果有三个
一是可以体会到肩顶是往下按的,这与前面「膝曲而伸」而形成的脚底炼步,合起来构成了「按肩以炼步」。有的桩友,依此确能感觉到《内功真经》所讲的劲从肩井透到涌泉。
二是可以体会到肋骨是向两侧拉开的,背部也是横向拉开的。这个动作也特别重要,这就从形上形成了「肋开而张」,为后面的「五气朝元」奠定了形的基础,相当于把气路给打通了。
三是可以体会到前胸里面有立起来、微闭的感觉。前面,我们说到两个肩胛骨略内贴,实现了胸出;转斗之后前胸又有微闭的感觉,这就实现了《内功真经》说的「胸出而闭」。
好多人不理解如何含胸拔背。其实,通过上面的「贴背以转斗」,胸先出再微闭、后背也横向拉开,就是这个感觉。您可以通过下面照片的两种手形,自己体会一下前胸、后背的感觉,有助于理解体会这个动作要领。
这里,我们再解析一下胸、胁、肩这三个部位
《纳卦经》讲,胸为艮卦,是山的意思,与天接的近,亲上气;又本属于地,气容易浮,所以山镇之。要领是「胸出而闭,特别说 「出胸以足周身之威, 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此式中之真窍也, 不可不知之者也」。
《纳卦经》讲,胁聚象于震,震者动也,雷也。 天地阴阳相交,则雷雨作而万物生,人身上下相合,则血气通而真劲出, 这是同一个道理。胁者协也,如鱼有腮,一开一合,气有升降矣。胁之开合,即气之呼吸借之,出入周而复始,不可颠倒错乱。
《内功真经》之《总论》是这么讲胁的 「 肋之为用也,其要有二,曰开张舒展,紧弹聚敛,得此窍诀,中部之妙思过半矣 」。通过「贴背以转斗」、「胸出而闭」和「肋开而张」,呼吸的时候,确实会有「开张舒展、紧弹聚敛」的感觉,而且气只能往两肋这个方向走,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呼吸造成的。
《纳卦经》讲,肩背取象于巽,巽卦外虽强健,而内实巽顺也。《内功真经》之《总论》讲 「肩胁是筋精劲之枢机,肩为臂之本。譬如室之有门,国之有关,门不开不通往来出入。故肩之为用也,其要有八,曰通、透、穿、贴、松、汗、合、坚」。
关于五气朝元。 一定程度上讲,前面的身形都是为呼吸、为五气朝元做准备的。身形调整到位,伸筋拔力、真气自行的态势自然形成,五气朝元是自然而然的事。反过来讲, 五气朝元的前提是伸筋拔力、身形到位。 看了后面的分析,我们就明白了。
《内功真经》是这么讲五气朝元的 「吸天地之精气纳入丹田,运丹田之真气自两腋升于顶。升气时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于丹田,此一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裆内下于丹田足底,下气时自即有真气起于足底,自外裆升于丹田,左右合计二气朝元也;运丹田真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合计此二气朝元也,总共五气朝元也」。
通过前面的动作,大家可以体会到,整个两肋是横向拉开的,胸虽出而有收敛之意,这样子,呼吸的时候,气自然就会往两肋走,这完全合于《内功真经》所讲的「升时自两肋骨缝而升,故须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请注意,这时的吸气开两肋,是身形到位之后的自然效果,完全用不着用意引导。这就相当于,水渠修通了,水只能顺着水渠流。
那么,为什么吸气的时候,自有真气自俞口降下来;为什么吸气降于足底,下气的时候自即有真气升于丹田;为什么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将《内功真经》中五气朝元的最后二气「自背底下于丹田左右」,改为「运真气自背胳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
如果不整体、不系统地研究《内功真经》,并且借助于西方筋膜理论,我们确实不好全面理解把握五气朝元,而点滴之差、可能谬之千里。
大家注意到没有,气的走向跟精筋劲的走向是一致的。《内功真经》讲 「以腿而言,自胯内于足底竖劲也」,实际上这个筋膜是拉起来的,所以第二、第三气能从这里下去。「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肩胛骨到手头的筋膜是拉开的,当然吸气时第四、第五气能从胳膊内侧到手。所以,宋氏形意《内功四经》关于第四、第五气的修改是有道理的。
《内功真经》总论有句点题的话 「欲愿养气必开关窍以顺其气,不然而人身之关窍皆为后天之浊气否塞尽矣。虽欲养气可得哉,必伸筋拔力以通之,而后真气自行」。简要概括,就是「伸筋拔力、真气自行」。所以,裆内往脚后跟使劲、贴背以转斗,都是非常重要的动作。
现在我们清楚了 气走筋膜,五气朝元走的线路,实际上也是伸筋拔力的线路。那么,为什么气出去之后能够自回呢?这是涉及自然呼吸还是用意引导的重大问题。
我的理解是,在伸筋拔力、筋脉拉开的前提下,人体内气就像一个水囊一样,因为肋开而张、胸出而闭,吸气的时候气只能往两肋走,这就好比您捅了水囊一拳,这一拳下去,水是不是四散而去的?四散而去的同时,是不是又自动回来了一些水,在您下拳的地方形成压力?这个很好理解。同样的道理,您吸气、气自动开两肋,由于压力和伸筋拔力、气行筋膜的缘故,气自动往足底、手头和背底走,同时又能自动回到丹田。
在吸气、气自动往两肋走的时候,您顶一下肚脐,如果里面是紧的、顶不动,这说明丹田气已经聚起来了。丹田的位置,在肚脐到命门连线前七后三的地方。然后呼气的时候,从丹田降到气海就可以了,这就叫「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内功真经》还有句话 「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沉至底之势方妙」。所以,呼气的时候,气沉至涌泉也是可以的。
咱们归结一下 「肋开而张」、「胸出而闭」、伸筋拔力等身形落实到位之后,呼吸的时候只要保持自然呼吸即可。 吸气时,气只能顺着两肋往上升,并自动去往足底、背底(为减少用意,初级阶段可以不关注气走手头);呼气的时候,气从丹田自动降至气海或涌泉。
站完桩要收功 吸气,气从丹田向喉咙提,手心朝上,在身体两旁打开,慢慢向上托,在大臂与地差不多齐平的时候,两手内收,手心向下。呼气时,两手五指相对,贴着身体慢慢把气捋下来,沉至涌泉。反复做三次。
请注意 本文所有动作,有点意思就行了,请不要有明显的外形变化,也不要用力。
备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家功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宝藏。国外瑜珈、普拉提、筋膜等学派正深入研究人体生理结构和运动健康方法,许多成果与祖国传统内家功法已高度契合。如,普拉提运动提出 正确的姿势是保持腹部和背部集中适当的力量,让肌肉能够支持脊椎。呼吸时要求在用力动作时吸气(这时你的腹部处于伸展状态),而在收紧腹部时呼气。这些话,与我们肋开而张、吸气开两肋是何等的相似!
借鉴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抓紧挖掘和发展前人留下的内功宝藏,是我们每个内功习练者的责任。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和同参道友携手并肩,共同研究、体悟、推进内家功法为更多有缘人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