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原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注释
孔子语录原文
孔子语录原文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干胶标签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 孔子说 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 曾子说 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 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 孔子说 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 曾子说 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 孔子说 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 子贡问孔子 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 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 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说 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 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3、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 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孔子说 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 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说 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10、子曰 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孔子说 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
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_
子曰 曼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 晏平仲善于与别人交往。别人与他交往越久,就越尊敬他。
子在陈,日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 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边的学生们志向远大而无所约束,文采斐然,我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亦各言尔志?子路日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 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 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 你们何不谈谈各入的志向呢?子路说 希望做到把我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使用,即使被用坏了也没有什么不满。颜渊说 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又说 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子曰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见《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 算了吧!我没有见过看到自己的过错便能在心中责备自己的人!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爱好学问?孔子回答说 有位颜回爱好学问,他从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到爱好学问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日 与之瘦。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日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代他为母亲请求小米。
孔子说 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增加,孔子说 再给他一庾。冉有给了他五秉。孔子说 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 君子帮助别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该锦上添花。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 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见《论语雍也》)。
☆译文⊙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 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冉求日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冉求说 不是我不喜欢您的主张,是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孔子说 假若真是力量不足,就会走到半道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自己停留不前。
子谓子夏日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 你要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 女得人焉耳乎?日 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子游担任武城的长官,孔子说 你在那儿发现人才了吗?子游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插小道,若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子曰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 谁能不通过房门而能从屋中出来呢?
为什么没有人从人生正道上行走呢?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语录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语录_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 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夸。只有文采与质朴和谐地配合在一起,这才成为君子。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 (对任何有益的东西)了解它的人比 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在其中的人。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会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 如果我有不对的行为,请天厌弃我!请天厌弃我!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见《黼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只阐述以前的文化而不从事创作,信从并爱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将自己与我那老彭相比。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 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予以讲求,听到道义所在不能前往,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 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而游娱于六艺。
子曰 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 只要是带点薄礼来主动求见的,我从没有不对他给予教诲的。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们想问题而想不清、想表达而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四角中的一角,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角,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谓颜渊日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日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 任用我,就干起来;不用我,就隐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听了说 那么,您率领三军打仗,找谁共事呢?孔子说 那种赤手和老虎搏斗,赤足横涉黄河,即使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并能作出决定的人。
孔子语录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3、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9、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3、寝不尸,居不容。
14、过犹不及。
15、克己复礼,为仁。
16、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2、刚、毅、木讷,近仁。
2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6、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7、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9、见得思义。
3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32、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4、巧言令色,鲜矣仁!
3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6、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0、朝闻道,夕死可矣。
4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4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_孔子语录_
【志 学】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 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夺去他的意志。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逝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我的才能,我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子曰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见《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 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的原则;可以和他一起遵循坚定原则的人,不见得可以和他一起通达权变。
子曰 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年少后生,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走出自己居室就敬爱兄长;说话谨慎,说了就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躬行实践之后,若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德行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对君子来说,吃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见《论语学而》)。
☆译文⊙
孔子说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品德),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才能、品德)。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我15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30岁,完全成熟。到40岁,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50岁,懂得了天命。到60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70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孔子的语录有哪些_孔子语录
孔子的语录有哪些_孔子语录_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我整天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反问,像个愚钝的人。等他退下去,我考察他与别人私下的讨论,却也能进行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钝。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能够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和发 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 君子不器。(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供一定用 途)。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受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有危险。
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就会有害了。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 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张学干禄。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见《论语为政》)。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求取俸禄的方法。孔子说 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说出,这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懊悔。言语少过失,行为少懊悔,俸禄就在里边了。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 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粗食穿敝衣为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商议。
子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 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有无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设法拥有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就行了。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 见到贤人,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语录的原文及翻译。
春秋·孔子《孔子语录》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 "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白话释义
1.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 孔子说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 "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 "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 "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 "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