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感通 至城感通
什么是孽缘,如何化解?
良缘就是互相成就,互相成全,孽缘就是互相折磨,乃至于互相毁灭。那么一旦我们认识到了自己身处于孽缘当中的时候,怎么办呢?如何破解呢?其实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真诚忏悔,一刀两段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它为什么叫孽缘呢?就是一旦结上了之后,你想断还真不容易断。如果大家知道是孽缘,那谁也不会走到一起,但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不是冤家不聚头,聚到一起之后才发现是孽缘,在之前并不知道。当初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莫名其妙的有点好感?然后就发生了关系,然后又因为这个就怀上了孩子,然后不得不结婚,结婚之后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你发现想断还断不开,怎么办呢?如果你真的想断,你就必须要去修忏悔,因为你要反省自己,为什么你遇到这样的孽缘?那为什么别人没遇到?是因为你过去生命当中的一些过失,是因为你过去破坏过别人的一些因缘,等等吧,总归这个原因是在于自己身上。这个我们要深入地去学习传统文化,孟子曰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了凡四训》里边也说“命由我造”,这个原因肯定在你自己身上。所以你必须要去修大忏悔,忏悔之后,如果你的心足够诚,你就会发现,各方面的因素,都会让你有利于去让你把这个孽缘给他断开,这就是破解孽缘的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呢,就是至诚感通
那叫什么叫至诚感通啊?因为你发现这个孽缘,大多数情况下,想断是断,这个时候呢,你就要用真心去感化对方。有很多人说了,她对不起我啊,于是我说我要去报复他,这样的心态是最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报复他,你报复的不是他,你最终伤害的是你自己,就像我们之前分享过的案例一样,在婚姻存续期间,他是先对不起你了,他出轨,他有他的这个因果。如果你说他对不起我,然后我去报复他,我也去乱搞,那这个时候你。表面看是你报复了他,但是你这个因果要不要承担?要承担,因为你们的婚约并没有解除,你去外面搞,那也是邪淫,同样也要翻倍,也要乘以十。所以,很多人会觉得他出轨在先,他怎么没有恶报,反而我受报?就说命运太不公平了。其实命运非常公平,懂这个道理的人不多。
所以第一种方法,真诚忏悔,一刀两断;第二种方法,你觉得心里面还有这个人,还不想割舍他,或者出于孩子,或者其他种种原因我还跟他断不了,那这个时候就要至诚感通,用真心去感化对方。这个是这个是可以的,因为人性的深处都有善良的种子。我们讲有时候孩子很叛逆,但是长大孩子都会体会到父母的真心,都会回心转意的,为什么呀?因为父母这个心,他是真诚的,这就是至诚感通。很多夫妻年轻时候吵架也吵得很厉害,一方付出的多,一方付出的少,但是心里都有对方,互相都割舍不下对方。等到中老年的时候,你去观察,他们夫妻关系变得非常和谐,而且年轻时觉得有亏欠的一方一定努力付出,去回报另一半年轻时对他的忍让。这都是至诚感通的例证。
如果你身处于孽缘当中,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予以选择,要么就是一刀两断,要么就是至诚感通。否则的话,你这个孽缘最终一直到什么时候才能断的了呢?那就是业消尽的时候。因为你们两个是孽缘,你们在一起就是要互相折磨对方,最终就一直要折磨到这个业消尽了为止。
至诚感通什么意思
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决定有感应. 我们用真诚心、用清净心、用恭敬心去念佛菩萨的名号,礼敬佛菩萨,想念佛菩萨,这就是感。有感,佛菩萨一定就有应。 希望帮到楼主
《论语·八佾篇》的第十一章 刘政耀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十一章,先恭诵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 “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白话翻译】 示诸斯 朱熹《论语集注》中说,“示”通“视”,就是看。“诸”是“之于”的合音字;“斯”是此的意思。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画面,孔子伸出一个手掌,用另外一个手指着手掌说,这个形象就是示之于此的内涵。
上一章,我们学过,禘礼是古代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礼。孔子是礼仪专家,于是有人来请教禘礼的学说。孔子说 “不知道。掌握了禘礼的学说,其人对天下的事如同看自己的手一样清晰明了。”孔子指着手掌示意。
【了如指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指其掌”是“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孔子本人没有这样说,只是用动作来表示,掌握了禘礼,对于天下事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明且易也”,明是明白,“易”是容易 ,成语“了如指掌”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孔子不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礼仪,更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把这种礼制思想用于朝廷,能使君臣各尽其职,政令畅通,秩序井然;把这种做法推行到天下,则百姓和睦,天下太平。
《中庸》曰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大祭小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的道理,也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容易明白啊。 儒家认为,禘礼所体现的精神,正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 。作为精通礼的大师,孔子以这样一个高度来论述禘礼的巨大价值和重要意义,让我们不免会困惑,明明孔子对禘礼的内涵“了如指掌”,前面却回答“不知也”。假定孔子不了解,怎么能够对禘礼这么明白地表示?
孔子这样回答的原因,先儒分析有二个 一 、夫子不答,为尊者讳。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 “孔子讳,即逆祀之事”。孔子忌讳的,是鲁国当时在祭礼中有逆祀之事。上一章,我们提到鲁庄公的两个儿子,鲁闵公是嫡子,鲁僖公是庶子,闵公先继位做鲁国国君,闵公死后僖公再继位,结果僖公后人却说闵公在位时间短、年龄比僖公小、没有什么政绩,就把僖公的牌位放在闵公之前,排的顺序错了,这叫逆祀,这种祭也就违礼了。所以当有人问孔子祭之礼如何,他说“我不知道”,这是忌讳,忌讳说自己国君违礼的做法。《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子为父隐”,这是指孩子要把父亲做的恶事隐讳不说,而一个臣子对于国家,同样要坚守原则“不谤国主”,作为臣子对自己的国家隐讳其恶,不把丑事往外扬,这本身就是一种礼。
《论语·述而篇》,按当时的礼法,娶妻子不能同姓,但鲁昭公娶了同姓女子,属于违礼了。当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知礼,孔子回答 “知礼”。当后来有人辗转告知孔子,有人就此事说他不知礼,孔子很爽快地回答 哎呀!我错了!这样呢,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既不为昭公掩过,又不直接对外人批评国君,不失为臣之礼和国家尊严。圣人修养,为国家推功揽过之心,一问一答之间,跃然纸上,让人如同亲临!
二、“不告而告”,因材施教 。朱熹《论语集注》中说 “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先王指周朝的文武周公,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用禘礼来祭祀祖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所谓报本追远。一个人没有诚敬仁孝的精神,是无法理解禘礼的深刻内涵,所以朱子说,“非或人之所及也”,这里没有记载具体人物,只用“或人”二个字表达,说明这是个普通人,他怎么能体会禘礼背后的深刻的含义呢?“理无不明、诚无不格”, 一个人想了解“禘之说”,必须有至诚之心,才能感格天地万物,才能对于天理能够通达明了 。孔子不想回答,是来问的人没有到这程度,讲了也没有用,就回答 说“不知也”,所谓“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又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如果仅仅用“不知也”就打发来人,可能会“失人失言”,孔子的仁爱之心,是不会放弃任何帮助他人提升的机会,他是最能善巧地启发他人的教育家。
例如有个叫孺悲的人要求见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不想见他,就推说是生病了。等到这个人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就在里面唱歌,故意让来访的人听到。孔子绝对不会怨恨别人,他总是处处以最善巧的方式来启发人家,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现在,他面对请教禘礼但无法理解内涵的普通人,孔子指着手掌,用禘礼的巨大作用来启发对方的恭敬之心、好学之心。
【天坛之祭】 禘礼,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台湾傅佩荣教授在百家讲坛说过 “古人的丧事办得特别隆重,一个人从去世到埋进土里,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非常繁琐,所以需要专家协助。孔子助丧时,要住在丧家两个星期左右,负责安排各种细节。”这只是普通人家的丧礼,更不要说天子祭祀的大礼了。为了触摸禘礼的宏伟和庄严,在友人指点下,曾专程赴北京天坛考察,这里是明清天子祭天的场所,虽然不一定是孔子说的禘礼,但从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介绍中,多少能窥得端倪。天坛总面积为273万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4倍。天坛的建筑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最南的围墙成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这种设计源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构成了天坛的核心,从南往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祈年殿在最北方,是天坛内最宏伟、最华丽的建筑,站在祈年殿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让人产生一种从天而来的感觉。连接这三大建筑的是一条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0米的桥,此桥南低北高,漫步其上,只觉苍天昊极,行程漫漫。虽然无法再回到过去,看到盛大的仪式了,但此刻面对这样宏伟辽阔、气势宏大的建筑布局,内心已经充满无比的庄严与震撼。
祭天大典程序复杂,必须抱着 极其恭敬的心,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使整个程序顺利进行。对于祭祀过程中的差错,惩罚非常严厉,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坛举行常雩礼求甘雨,对雩坛祝版上的文字写得不够工整而不满、对具服台所设的坐褥不够整齐而不满、对按规定应悬挂三盏天灯而少悬了一盏而不满。乾隆大发雷霆,下令查办。结果,工部尚书罗源汉、右侍郎诺穆亲、礼部尚书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职。工部侍郎徐绩与部分官员甚至被革职后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至诚感通】 在天坛我陷入沉思,我似乎有点明白孔子为什么不能说、不想说的原因。我想如果穿越2500年,我有幸站在孔子面前提问的时候,得到的估计也是这样的回答吧。今天通过师长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儒家对于礼的内涵,最重视“仁”和“诚”。孔子处处地方设身处地代人着想,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的心。当碰到别人来问,他“空空如也,扣其两端而竭焉”,一心一意帮助对方自己找出正确知见。孔子推行周礼,非常希望更多人学习传承,但此刻他为什么欲言又止,就是因为这么复杂的禘礼,蕴含着天下大治的道理,没有一颗至诚恭敬的心,是无法传授的,更不要说透彻讲解其中的精髓。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神鞭》, 影片描述的是清朝末年,为人忠厚老实的傻二,他的长辫子有传家的绝活,辫子神功犀利无比,碗口粗的树木很轻松地就能被辫子抽断,因此获得了清政府的青睐和重用!他对辫子极为爱护,可以说辫子就是他的命!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民国政府规定所有人必须把辫子剪掉。只记得影片最后,傻二仿佛变为一代宗师,说了一句 辫剪了,神留着。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随着年代的久远,我们对禘礼的仪式越来越模糊不清了。但孔子想传递的诚和敬的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意志本色,即使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时,也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今天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就是要探索、挖掘、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问题
1.孔子对禘礼真的不知道吗?为什么?
禘礼是古代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礼。孔子是礼仪专家,于是有人来请教禘礼的学说。孔子说 “不知道。掌握了禘礼的学说,其人对天下的事如同看自己的手一样清晰明了。”孔子指着手掌示意。
2.孔子为什么知而不答?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了如指掌】朱熹《论语集注》中说,“指其掌”是“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孔子本人没有这样说,只是用动作来表示,掌握了禘礼,对于天下事就如同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明且易也”,明是明白,“易”是容易 ,成语“了如指掌”的典故就来源于此。孔子不仅把禘祭看成一套礼仪,更是把它看成治理国家的原则问题,把这种礼制思想用于朝廷,能使君臣各尽其职,政令畅通,秩序井然;把这种做法推行到天下,则百姓和睦,天下太平。
3.礼的核心是什么?
孔子为什么不能说、不想说的原因。我想如果穿越2500年,我有幸站在孔子面前提问的时候,得到的估计也是这样的回答吧。今天通过师长的注解,我们了解到儒家对于礼的内涵,最重视“仁”和“诚”。孔子处处地方设身处地代人着想,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仁爱的心。当碰到别人来问,他“空空如也,扣其两端而竭焉”,一心一意帮助对方自己找出正确知见。孔子推行周礼,非常希望更多人学习传承,但此刻他为什么欲言又止,就是因为这么复杂的禘礼,蕴含着天下大治的道理,没有一颗至诚恭敬的心,是无法传授的,更不要说透彻讲解其中的精髓。
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
钟永圣老师曾说 “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意思是我们对待某事某物心意要真诚,一分真诚一分收获,十分真诚十分收获。
我被这句话深深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事是否真诚。
对朋友的反思
身边有几个不错的闺蜜,每次和闺蜜芬芬在一起时,俩人吃吃喝喝,聊聊家常。她一边买了房子贷款压力大,一边和对象闹分手,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差。每次她和我抱怨时,我只能嘴上安慰几句,并无实质的帮助,更不会把闺蜜的事放心里。这种友情就像表面夫妻,实质没有情感。一样的道理。并没有把对方放进自己的心里。
直到看见钟老师所说的话 “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想到自己对闺蜜过往的行为,非常懊悔。我没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她。后来,家人给我寄阳山水蜜桃,很甜很大。我由衷想到闺蜜,三伏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炙烤着地面,我顶着烈日送水蜜桃去闺蜜公司,让闺蜜尝尝鲜。当我真诚对待闺蜜时,我心中没有想过让闺蜜回馈我什么,而是由心祝福闺蜜越来越幸福。那一次,我真正的感受到原来把别人放心中,不计较得失,为别人付出,是一件内心愉悦的事情。
对学习的反思
下午和朋友参加心理课程活动,活动现场三十人左右。心理老师说 我们身体得病的来源百分之75的和我们自身有关系,由我们心念引起。学会和身体连结,听听身体的声音,察觉它,接纳它,关爱它,很多重病也会被转化。
说完,老师让我们放松的坐下,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做自己心灵的疗愈。当我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引导,几分钟内进入内心深处观看自己。我的眼泪开始往下流,不知不觉往下流,止不住。
疗愈结束后,老师说 这么多同学,就你流眼泪,是否内心看到了什么?和我们分享分享。当我把内心所看所想说出来时,眼泪还止不住流。回去的路上,朋友说:这老师课程讲的并不是很好,也不是特别专业,为什么你还能进入状态。我说 不管老师讲的怎么样,老师既然抽时间免费给我们上课,就值得尊敬,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听课。可能是因为心诚所以老师的课程对我疗愈非常有效果吧!
通过自己对真诚的实践,诚心去学习,诚心去做事,诚心为别人着想。收获最大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最后用““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来结束自己的文章,也祝福朋友们收获真诚,收获幸福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