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湟影评博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资讯 > 正文

生活资讯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

影评小编2023-03-09生活资讯33

孟子文章教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提问(2)

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2)

1)提问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后引导回顾《孟子》的主要内容,引出孟子的“个人修养”的主张,从而进入课文情境

2)教师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下》

三、检查预习 (1)

指名概述本文所讲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讲析课文

1.范读课文,正音(2)

畎亩(quan) 傅说(yue) 胶鬲(ge) 拂士(bi) 同“弼” 空乏(kong)

2.学生活动 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问题一)(2)

发 起,被起用。举 被举用,选拔。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教师讲解(1)

明确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4.讨论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二)

参考答案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独立思考后提问)(问题三)

参考答案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问题四)

参考答案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作动词用)(1)

“故”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 指示代词 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 (fu)违背、受阻挠“乱” 动词,扰(读时在“行拂乱”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是原因”

“曾” 与“增”通假

2)学生活动 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问题五)(3)

3)教师讲解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人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2)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2)

“恒” 常常。“过”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 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 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fu)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 匡正过失

2)小组讨论 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5)

3)抽样提问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评价(2)

参考答案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1)学生依据注释试译,指名翻译后教师评价

2)教师讲解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指导背诵课文

1.采用教师扼要板书,学生寻规律背诵的方法逐段解决

第一段 以六个人物为线索

第二段 以“故、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为线索

第三段 以“改、作、喻、入、出”为线索

2.学生边看书边试着寻找规律默读

3.学生试背

4.全班齐背

六、布置作业

A.熟练背诵全文

B.默写全文

六国论的教案

绝对上佳 六国论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过、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 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这个历史课题了,于是有《六国论》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 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 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 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 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 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 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 厌、当

特殊句式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 暴、与、犹、亡、始

五、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完成练习二——四

二、 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

2、 思考练习一。

3、 提名思考回答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两个分论点是?分别是就哪些国家而言的?文章的论证段落有哪些?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4、 教师简析(参教师用书)

5、 简介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所以,结合背景,我们能够更加体察到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三、 小结

本文立论鲜明,论证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上,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确如王安石云 “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

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 齐读课文

五、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比较阅读《过秦论》;

学习苏辙《六国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背诵中心论点句、写作意图句;背诵全文

二、 比较《过秦论》

1、 都是史论文

2、 都借古讽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忧国情怀

《过》讽谏汉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六》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御外侮。

3、 论证方法 都云对比论证方法。

4、 中心论点的提出 《过》卒章显志,《六》开门见山。

5、 语言 同 多排偶句,句式整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 《过》词采华丽,《六》浅显易懂。

三、 学习另二篇《六国论》

一是苏辙的,见教材。一是李桢的(节选)

四、 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附 从历史看天下兴亡

1、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年级)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出师表》 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宫赋》 戒奢以俭

《邹忌讽齐王纳谏》 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 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我们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针锋相对,寸利必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决不搞屈辱外交

《触龙说赵太后》 磨炼国君意志,培养能君主

《季氏将划颛臾》 君贤臣能且上下精诚团结

《寡人之于国也》 使百姓不饥不寒且得庠序之教,明孝悌之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六国论》(苏辙) 六国相互背盟败约而失韩魏之天下要冲

2、学生习作选读

悠悠中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经历着无数次“江山不改人已换”的历史变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种变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长河的流动中看出一点天下兴亡的端倪。

自古以来,一个朝代和一个国家的兴亡,首先在于为人君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和行为的好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国君无德无能,行为不正,他的臣子又能好到哪儿去呢?如此一批人去治理国家,他们的国家还能强盛吗?反之,一个国君德才兼备,则其国家之强盛就指日可待了。大家都知道,刘备之子阿斗,不仅平庸无能,而且整天不务正业,一会儿吃喝玩乐,一会儿又斗蟋蟀去了,真是枉费了他父亲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苦心,也枉费了孔明尽力辅佐的几番汗水。后来蜀灭,阿斗难道不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吗?后人称之为“扶不上墙的烂泥”,此言得之。太宗李世民聪慧过人,一世英明,“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又得魏征等贤臣辅佐,如鱼得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正因为如此,才有后人盛赞的“贞观之治”。这一些都说明当神器之重者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统治者是一扇窗,那么,他的德才就是窗架,品行就是玻璃了,玻璃是否脏了,百姓一目了然,要是窗架烂了,怎么擦玻璃也是不济事的,那么,人们就要换窗户了。

民乃国之本,臣则国之柱。正所谓“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人人都说民众的力量是最可怕的,这话不假,一位国君对待民众态度的好坏,是天下兴亡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臣们能够尽其所能地为百姓做好事,而君主也能够慧眼识得英才并能够知人而任,甚至择善而从,则国家之兴旺发达是不在话下了。反之,则情况不妙了。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暴君,其统治手段之残忍在历史上是鲜有的。他鱼肉百姓,对百姓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为了堵住天下人之口,他钳民而致天下人“道路以目”,更设立酷刑,镇压百姓,他还杀贤臣,留下一群溜须拍马之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后周挥帜进攻,守城士卒纷纷掉转矛头,反抗商纣王,纣王众叛亲离,只得引火自焚,留下千古骂名。他怎么知道百姓是一座活火山,爆发出来就会有灭顶之灾;他更不知道,“气压”不能太高,堵得住人言,堵不住人心!悲哉!刘玄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孔明;爱民如子,过江流泪为父老;掷子于地,义薄云天爱子龙。后来,蜀与魏、吴鼎足而立其缘由是与“简能而任”分不开的。

康熙帝对百姓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使百姓生活富裕安定;他亲自探望含冤带屈的汤若望步入牢房,又促进了当时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事实不胜枚举,如果说民是水,臣是船,君是渡河的人,船破了,它就会沉下去,渡河的人就会被淹死。可是如果及时发现漏洞并修补好它,那么,船就可以安全到岸了。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对于任何外来侵略都应与之对抗,不惧强暴,不欺弱小,这一点,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南宋之所以被外族入侵,受金人统治,就因为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朝廷内部,奸臣当道为了个人私利,秦桧处处陷害忠臣良将,竟然连夜十二道金牌召回枕戈前线的岳飞,并以“莫须有”的罪名轻轻地掩盖了将军一生 “精忠报国”的宏愿。在历史的长空,只留下一声“还我河山”和一曲《满江红》供后人缅怀。国家破亡,外敌猖狂,这不是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其朝政的腐败不堪又是什么?

清末,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贪婪地瓜分着这块关闭长久的肥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洋人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经过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优秀人物的艰苦奋斗和他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才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一个崭新的春天。

以上史实都告诉我们 向侵略者低头就只有砍头的命。如果说侵略者是野草,我们就应该是拔草的人。不然,它就会吸取地里的营养,淹没我们的庄稼。

“纷纷世事无穷尽,后来凭吊空牢骚”,天下兴亡的道理,历史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我们应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奉献力量。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 谷子。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 “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 “之”,动词,作“到”讲。

“畔” “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 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 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 (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 起,被起用。举 被举用,选拔。

明确 “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 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 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 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 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 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 违背、受阻挠。

“乱” 动词,扰。(注意 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 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 与“增”通假。

 (2)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3)明确 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 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 艰险的环境,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 常常。“过”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 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 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明确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 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五、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2.补充作业。

 (1)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 (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孟子二章

第二课时

附 《孟子二章》难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然而”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 “‘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2.“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译文 “包围着进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时的条件了,是这个条件却又不能取胜,就是天时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义》说“环”即《周礼》“巫环”之“环”,用卜筮来主持冲锋陷阵的人。

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一种“合叙”句。一般的两个主语共两个谓语的句子如“衣冠整洁”,即可以说成“衣寇皆整洁”,又可以说成“衣整洁,衣冠洁”、“衣冠整,衣冠洁”、“衣整冠洁”、“衣洁冠整”等,这说明这种句型只有一套语法关系。“兵革非不坚利也”不能这样,它有两套语法关系,亦即有两个主谓结构,句子成分的有关词儿的说明与被说明之间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着严格制约的。“例如“兵”只跟“利”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革”只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利”构成主谓关系。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谓关系、实质上的两套主谓关系。以本句而论,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合叙”中又有错综变化,可算难中之难。又如 “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盐铁论•忧边》)其实是“衣寒食饥者……”。没有错综变化只是合叙的例如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中》)意思是 “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②故君子有不战,‖③战‖│④必胜矣。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之”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所”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

2.“畔”,《课本》注“同‘叛’”。据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说未当。应该说“畔”在这里等于“叛”,后来写成“叛”。《孟子》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六次;《论语》也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四次,如 “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扰以费畔”(《阳贷》)等。从《论语》《孟子》来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说法。但还有另外的语言现象 《尚书》“畔”“叛”并见,各出现了一次。如 “时义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胤征》)“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大诰序》)历来传说是由于孔子编成今文尚书,今文尚书至少不迟于《论语》,当然比《孟子》早得多。这样看来,说“亲戚畔之”的“畔”同“叛”还是可以的。“亲戚”基本义是“亲人”“亲属”。“戚”就是“亲”,同义并列。《尚书•金縢》 “周公曰 ‘未可以戚我先王。’”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亲戚”有时候指父母;如 “亲戚妻子,质也。”(《韩非子•八经》)“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列子•汤问》)。有时候指“家里人”,如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韩非子•十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候指“内族、外族的亲人”,《礼记•曲礼上》 “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颖达疏 “亲指族内,戚言族外。”《史记》有“外戚世家”。本句“亲戚畔之”,“亲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还可以指“内亲外戚”,现代汉语里“亲戚”只指“族外姻戚”,词义转移了。因此,杨伯峻《孟子译注》把“攻亲戚之所畔”译成“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似属未确。“君子”,这里指“贤明的君主”。“有”,存在动词;一说音义同“或”。《尚书•微子》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史记•宋世家》“或”作“有”。《孟子•公孙丑下》 “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赵歧注 “既,已也,或,有也。”从音理看,“有”“或”同在“匣”纽;“有”在“之”部,“或”在“职”部,“之”“职”对转。

译文 “拿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进攻连亲属都反对的人,因此,贤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时候(或者“或许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④饿其体肤,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①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 “与人辩论,事理必尽,必伸其意。”(《刘叟墓谒》)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五人墓碑记》)正句又是连贯复句。“所以”是介词结构,相当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内容。清朝张文炳《虚字注释》 “‘所以’,顺上指原之辞,犹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讲肉体受折磨,后一部分讲行为有拂乱,讲肉体受折磨的又是四个并列复句。连贯复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苦”,本义是有苦味的草,引申为“辛苦”的意思,“苦”跟“劳”同义,《鸿门宴》有“劳苦而功高如此”。“体”与“身”也是同义词。“乱”《说文》 “不治也。”从丝的不治引申为行动的不治。“为”,甲骨文像手牵大象,引申为“做”,“所以”想达到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和“动”“忍”都增加使动用法,其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活用之实例”一节提到 “致动(按 即“使动”)主由动字转来……象字(按 即形容词)之为致动……理论上固属后起。盖动字中他动字之为致动,往往易生歧误。”比方“忍性”,赵歧注为“坚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 “性”,音义同“心”,为了有错综变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坚忍”。《说文》 “能也。”“能”本熊属,引申为“大胆”为“敢”,“忍性”就是壮大胆量;又如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敌也。”(《韩非子•初见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请参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的说明。“曾”字也就是“增”。“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赵歧注 “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译本句为“增加他的能力”。赵注、杨译都有可商之处,因为赵注至少是不明确;杨译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译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拢。或认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对象补语,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译文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①人恒过,‖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虑,|||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发于声,|||⑧而后喻。

1.并列复句。分号隔开三部分,三部分都是连贯复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语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两个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复句。“而后”是连词,表示先后相连,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这样以后”。或说“而”表音节停顿,“后”是“以后”。

2.几个“于”都是介引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于……”这种介词结构一般是在动词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尔在动词前面的。现代汉语里表处所的介词结构既可以在动词前面,也可以在动词后面,大体说来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

3.“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衡”,音借为“横”,赵歧注 “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臆之中。”不说音借,把“衡”作“衡量”讲,也通。“作”,《说文》 “起也。”就是“起立”。又,《尔雅•释言》 “作,为也。”或者说“作”当“创造”讲。“喻”,明白;同样的用法如 “故作书以喻意。”(《淮南子•修务》)

4.上古文言单音词为主,把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哪个词儿就得看语言环境,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过”“改”“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语素,如“困(苦)”“虑(思虑)”“色(面色)”“徵(表现)”。翻译时,不断地作古今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能作准确的翻译。

译文 “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孟子的话富于辩证思想。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单句。谓语是主谓词组。就主语跟谓语的逻辑关系来说,又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者”字结构中有个很长的附加部分,它的内部结构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两部分各又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各个分句的主语意思上是中心语“者”,不妨认为“者”代替“君主”一类人物。但结构上不能简单地说“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语。

2.“拂”古音读“弼”,“拂”在“滂”纽“物”部,“弼”在“并”纽“物”部,“滂”“并”旁纽。“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义是纠正或者辅佐,《说文》 “弼,辅也。”《尔雅•释诂》 “弼,俌也。”当是引申义而非本义。其实“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矫正弓形的工具。两个“则”是转折副词,作“却”讲。赵歧注本句大意 “‘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出’谓国外也,无敌国可难,无外患可忧,则凡庸之君骄慢荒怠,国常以此亡也。”

译文 “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来亡的困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然后”,这样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个条件,后面的是结果;又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论语•子罕》)“然后”“而后”跟“则”相比,前者是必然条件;后者却可以是单纯的承接;如 “至家则君笑而立于门。”(《林觉民传》)包孕句。主语因泛指而省略。“知”的宾语的并列复句,它们的主语也因泛指而省略。

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

译文 “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

思路方法

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掌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发展与建构学生人文思想。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赖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有条件的班级可专门辟一学时,让学生作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遵循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宜作适当小结;比较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3.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更好地理解新时期党中央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复习导入1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复习导入2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孟子和《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和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2.基础积累

①字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ɡ)食也

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ɡ)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ɡ)序之教然而不王(wànɡ)者涂有饿莩(piǎo)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

②通假字

涂(tú,通“途”)有饿莩

无(wú,通“毋”)失其时

颁(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信息筛选

1.解题

“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2.整体感知

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 “民不如多。”

2.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他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设喻。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提问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 两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6.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时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7.当采取了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8.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作者采用类比论证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方法点拨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利用相关信息,解读潜藏在文本背后的主题。这是全新的阅读要求。

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教师不必过早地将结论和自己的判断告诉同学,也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明确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 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

规律总结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明确 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课堂小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作业设计

1.归纳文中的主要文言现象。

2.在今天“仁政”思想仍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板书设计

设计点评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归纳课内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另外,应让学生多开口说,尤其是字、词、句的翻译,因为许多学生存在“眼高口低”的毛病。课堂时间不够,也应作为笔头作业,落到实处。